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单项选择题练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67206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单项选择题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单项选择题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单项选择题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单项选择题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单项选择题练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单项选择题练习来源:考试大 【关注考试大,就是关注自己的未来】 2009 年 4 月 10 日单选题(共 50 题,共 100.00 分 ) 1. 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A学科设置 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C学科顺序 D课时分配 参考答案:A 解析:A 2. 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 )中。 A班级教育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班会和校会 参考答案:B 解析:B 3.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 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

2、青少年儿童 参考答案:A 解析:A 4. 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 A 公正评价权 B隐私权 C 人格尊严权 D名誉权 参考答案:B 解析:B 5.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 A平等关系 B上下关系 C道德关系 D教育关系 参考答案:A 解析:A 6.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参考答案:C 解析:C 7. 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A惟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3、 参考答案:D 解析:D 8. 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参考答案:B 解析:B 9.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 参考答案:C 解析:C 10. 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 )。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观念 D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B 解析:B 11.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建立学生档案 C

4、了解学生 D操行评定 参考答案:A 解析:A 12.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参考答案:C 解析:C 13. 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 参考答案:A 解析:A 14. 在现代生产中,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策略是( )。 A增大劳动力数量 B延长劳动时间 C增加劳动强度 D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 参考答案:D 解析:D 15.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参考答案:B 解析:B 16.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 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参考答案:C 解析:C 17.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参考答案:C 解析:c 18. 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 A名誉权和荣誉权 B公正评价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参考答案:B 解析:B 19.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 )。 A实践性 B可行性 C衔接性 D发展性 参考答案:D 解析:D

6、20. 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指导书 参考答案:C 解析:C 21.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参考答案:C 解析:C 22.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C 解析:C 23.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 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参考答案: 解析: 24. 我国近

7、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参考答案:D 解析:D 25. 前苏联( )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 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 D申比寥夫 参考答案:C 解析:C26.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参考答案:D 解析:D 27.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参考答案:D 解析:D 28. 在汉语中最早将“教” 和“ 育 ”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

8、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参考答案:B 解析:B 29. “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这说明教育是( ) 。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参考答案: C 解析:C 30. 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上层建筑 参考答案:C 解析:C 31. 学校教育产生于( ) 。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封建社会末期 参考答案:A 解析:A 32.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参考答

9、案:C 解析:C 33. 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 A 大学 B 中庸 C 孟子 D 学记参考答案:D 解析:D 34. “教学相长”、 “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 A 学记 B 论语 C 尚书 D 孟子 参考答案:A 解析:A 35. 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参考答案:D 解析:D 36. 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参考答案:A 解析:A 37.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

10、一种( )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综合论的观点 参考答案:A 解析:A 38.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参考答案:B 解析:B 39. “环境决定论” 的代表人物是( ) 。 A霍尔 B华生 C高尔登 D格塞尔 参考答案:B 解析:B 40.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 参考答案:C 解析:C 41.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参考答案:C 解析:C 42. 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

11、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特点。 A示范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参考答案:A 解析:A 43.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 。 A导向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参考答案:B 解析:B 44. 1632 年英国哲学家( ) 。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参考答案:A 解析:A 45. 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 A 论语 B 学记 C 理想国 D 雄辩术原理 参考答案:B 解析:B 46.

12、 提出“教育即生活” , “学校即社会 ”, “从做中学”等口号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是( ) 。 A卢梭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参考答案:C 解析:C 47.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 。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参考答案:A 解析:A 48.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 A 教学与发展 B 大教学论 C 普通教育学 D 大教育论点 参考答案:B 解析:B 49. 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 ) 。 A可以改变人口质量 B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C可以调整人口结构 D可以制约人口迁移 参考答案:B 解析:B 50.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教师素质现代化 参考答案:D 解析: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