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2010届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考点直击系列专题29现代文阅读补偿练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67026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版2010届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考点直击系列专题29现代文阅读补偿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版2010届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考点直击系列专题29现代文阅读补偿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版2010届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考点直击系列专题29现代文阅读补偿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版2010届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考点直击系列专题29现代文阅读补偿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版2010届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考点直击系列专题29现代文阅读补偿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版2010届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考点直击系列专题29现代文阅读补偿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版2010届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考点直击系列专题29现代文阅读补偿练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2010 年高考备考复习考点直击系列(教师版)第五编 现代文阅读29.现代文阅读易错点补偿练习 【高效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烧 梦李 锐从东京到仙台只用两个多小时,时速两百多公里的新干线子弹头列车,带着我们一头扎进沉沉的夜幕。现在回想起来,在黑夜进入仙台是最恰当的。当历史在岁月的磨蚀下面目全非的时候,只有黑夜是不会褪色的,只有黑夜最符合当时的历史底色,最符合鲁迅先生的心境。离开仙台二十年后,鲁迅在藤野先生里回首往事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日暮里” ,一个和黑夜衔接的地名,顽固地留在他记忆深处。一百零三年前

2、的一九零四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只身远离东京,远离身边的中国同胞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那是一次真正的天涯孤旅。或者说,那根本就是一次心定如铁的自我放逐。这一去,就到了四百公里外的“东北” ,就到了没有一个中国人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被所有的发达国家打败,被所有的发达国家看不起的时候,一定会有什么说法、有什么关于身体的符号会被人挑选出来到处流传。比如肤色,比如身高,比如口音,都是现成的佐料。这就好比是给人起绰号,一下子就能记住。 “支那人”丑陋的特点太鲜明:女人腿下的小脚,男人脑后的辫子,举国皆同。鲁迅先生当年跨洋越海、天涯孤旅也还是逃脱不掉这两样东西。其实,鲁迅自己当年也是

3、拖着一条辫子来到日本的。他一九零二年四月到日本,一九零三年三月剪去发辫后特地照了一张“断发照” 。一个“断”字流露出强烈的心理动作,所谓一刀两断,所谓洗心革面。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 ”他明白,自己就是耻辱的一部分,自己就是黑夜。沉沉的夜幕是鲁迅记忆的底色,所以他在来仙台的路上牢牢记住了“日暮里” 。在我的理解中,远离人群的鲁迅,就是从“日暮里”开始独自一个走进了自己精神的黑夜,同时也走进了对这黑夜的反抗和挣扎。离开东京,离开同胞的鲁迅,到底还是躲不开历史的阴影。在仙台的学校里发生的两件事情让他最终决定辍学离开仙台。先是所谓“泄题”作弊,学生会的干事无中

4、生有地认定鲁迅的考试及格是靠了藤野先生的泄漏考题。接着,就是那个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鲁迅在日本同学的欢呼声中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当作俄国间谍砍头,而身旁却站满了麻木的中国围观者。于是,被人鄙视,而又看清楚了被鄙视者的麻木和无可救药,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这是一种熬人的双重的鄙视,这是一种黑暗无边的精神笼罩。最为难言的是,在这鄙视中有自己对自己难以宽宥的鄙视。毕竟,那时的鲁迅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年轻是要靠梦想来滋养的。遭遇了这样的鄙视之后,青春的梦想非但没有折断,反而把小梦换成了大梦。换梦的结果是鲁迅毅然辍学,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很快,他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

5、止是失败,是比失败更让人难熬的寂寞。独自一人走进黑夜,原本以为可以用梦想来引路。可梦想幻灭后黑暗之中又加上了寂寞和无望。就此,我们可以循着那个双重的鄙视和反省的轨迹,看到鲁迅此后一生的反抗 2和挣扎那就是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在东京的失败之后,鲁迅又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夭折,军阀们的血腥屠杀,文人的投降所谓用小说改造“国民性”的宏图大志,就如同把沙子撒进黑夜。青春不再,梦想幻灭,淹没在无边的历史黑暗中,一个既不相信光明也不相信黑暗的人怎么活下去呢?他只有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这让我想起龚自珍的诗句:“今年烧梦先烧笔,检点青天白日诗。 ”不由得反复思量:鲁迅在日本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一刀两断和洗心革面。当

6、中国一片无边黑暗的时候,是什么给了他走进黑夜的勇气,又是什么支持了鲁迅终其一生独自对抗比历史还要黑暗的绝望?这深不可测的黑暗里,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鄙视,又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滋养?本来是红叶的季节,可这次在日本一路上都没有见到过像样的红叶。大阪没有,京都没有,东京没有,仙台似乎也没有。就在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意外地在鲁迅先生曾经学习过的教室外边看见了一片气势恢宏的红叶。就在阶梯教室的旁边,有一座已经废弃的三层旧楼房。意想不到的是,整整一面旧楼的墙壁都被茂盛的枝藤紧紧地包裹起来,红叶像瀑布一样从楼顶倾泻而下。如水的秋阳,透彻,清亮,洒满在红叶上,瀑布就变成了火焰的峭壁,一场冲天大火在眼

7、前翻卷,升腾,盘绕,幻化,闪耀整座楼都在灿烂的火焰里燃烧,欢呼。仿佛能听见从火焰里传出的狂歌和浩叹:“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选自 2008 年第 2 期收获 ,有删改)1初到日本的鲁迅是“拖着一条辫子”的,一年后他剪去辫子并留“断发照” ,再过一年,鲁迅到了仙台学医,作者借这个细节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形象?答: 2如何理解“在这鄙视中有自己对自己难以宽宥的鄙视”这句话的含意。答: 3本文以如“冲天大火”的红叶的火焰和仿佛从其中传出的狂歌收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4 “烧梦”出自龚自珍的诗句,原是反映龚自珍思想上的“绝望的呐喊”的,本文以

8、此为题想要表现鲁迅当时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结合全文简答。答: (一)1.断发学医,这是鲁迅人生中的一次挣扎和反抗,刻画了一个要和过去决裂,从而开始坚定走自己的路的、孤独的先行者(前行者)形象。(意思对即可)2.(1)自己属于被鄙视者;(2)自己作为被鄙视者也鄙视(或“痛心于”)中国围观者的“麻木” ;(3)对自己不能改变被鄙视者的“麻木”和“无可救药”的自责。3.照应题目“烧梦” ,同时暗寓鲁迅的梦想正在照亮黑暗,照亮人生。照应开头,文章以黑夜始,以火焰结束,给人一种敞亮、光明、热烈的美的感受。4.(1) “烧掉”(抛弃)以前不切实际的学医救人的梦想,和过去的思想一刀两断(或:彻底决裂)。

9、(2)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为自己找一条出路,也为国人照亮,找一条生存发展之路。 (“烧”在文中有两层意思:一是“烧掉” “烧毁” ;一是“燃烧” “照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姑苏看水张宏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3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联缀,与街道或平

10、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爿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http:/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

11、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本书,品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http:/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沧浪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 。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带来了富裕,也才能带来灵气,带来姑苏人灿烂与张

12、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荻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 “以粮为纲” ,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云本无心

13、水自闲” ,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45第 1 段中“惧怕”指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答: 6姑苏水创造了哪些重要的价值?请根据文意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答: 7文章第 5 段与第 11 段中画线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析。(1)第 5 段 (2)第 11 段 8文中引述白居易“绿浪,红栏”的诗句与范仲淹、唐伯虎等众多的名人,分别要表明怎样的观点?(1)引白居易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