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66932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学课题 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教学目标 1 掌握景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2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景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主备人 课时安排 2-3 课时 授课时间教 学 过 程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修改备注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复习鉴赏景物形象题型方法与技巧(意象与意境)教学过程: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

2、,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杂诗。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

3、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二高考例题题型一: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09 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

4、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2【答案】 (5 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2、 (09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

5、?):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 【鉴赏】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 ,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 ,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

6、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果然, “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 ,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 ,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答案】描绘了

7、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题型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09 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 分)【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

8、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 分) 【答案】通过“白鸟” “绿水” “嫩黄花” “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 “有些蝶飞” “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3【解题指导】 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 ,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

9、情而情自在景中。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 ,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方法总结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分析作者表现的思

10、想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教师强调:如何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

11、感则是低沉伤感的。有时可能相反。要特别注意。四、课堂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11 分) 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 1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2 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3 瓮:这里指水瓮。4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坞。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 ,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12、。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 、树林(落叶) 、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给 3 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的气氛的,给 2 分。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4西 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3、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问:这首山水名篇历来为人们称道,请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

14、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主要描绘了幽草、西涧、黄鹂、深树、春潮、雨、野渡、舟自横等景象, 诗人通过这些景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和忧伤情怀。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掌握意象描写的方法及意象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考点分析二、高考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2008 年辽宁卷)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1 周德清(12771365) ,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 淀:即蓝靛,蓝色染料。5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15、。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 2 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 1 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 2 分。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06 辽宁卷)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

16、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 分)【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 分三、方法总结1、意象的作用明确意象的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