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化学专题分类汇编6——元素化合物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20365218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化学专题分类汇编6——元素化合物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1年高考化学专题分类汇编6——元素化合物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1年高考化学专题分类汇编6——元素化合物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1年高考化学专题分类汇编6——元素化合物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1年高考化学专题分类汇编6——元素化合物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化学专题分类汇编6——元素化合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高考化学专题分类汇编6——元素化合物(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1 江苏高考 3)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A.常温下浓硫酸能是铝发生钝化,可在常温下用铝制贮藏贮运浓硫酸B.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C.二氧化氯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D.铜的金属活泼性比铁的差,可在海轮外壳上装若干铜块以减缓其腐蚀解析:本题属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考查范畴,这些内容都来源于必修一、选修四和必修二等课本内容。看来高三一轮复习一定注意要抓课本、抓基础,不能急功近利。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但可与氢氟酸反应。二氧化氯中氯的化合价为4 价,不稳定,易转变为1 价,从而体现氧化性。铜的金属活泼性比铁差,在原电池中作正极,海轮外

2、壳上装铜块会加快海轮外壳腐蚀的进程。答案:A2.(2011 江苏高考 9)NaCl 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见图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5,NaHCO 3 在水中的溶解度比 Na2CO3 的大B.石灰乳与 Cl2 的反应中,Cl 2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常温下干燥的 Cl2 能用钢瓶贮存,所以 Cl2 不与铁反应D.图 4 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内容,拓展延伸至电解饱和食盐水、电解熔融氯化钠、侯氏制碱等内容,但落点很低,仅考查 NaHCO3 、Na 2CO3 的溶解度、工业制漂白粉、干燥的 Cl2 贮存和基本反应类型。重基础、重生

3、产实际应该是我们高三复习也应牢记的内容。25,NaHCO 3 在水中的溶解度比 Na2CO3 的要小;石灰乳与 Cl2 的反应中氯发生歧化反应,Cl 2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常温下干燥的 Cl2 能用钢瓶贮存仅代表常温 Cl2不与铁反应,加热、高温时可以反应;在侯氏制碱法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答案:B3.(2011 山东高考 10)某短周期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该元素A.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B.单质常用作半导体材料和光导纤维C.最高价氧化物不与酸反应D.气态氢化物比甲烷稳定解析:依据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可知,在短周期元素中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

4、外层电子数的一半的元素可以是 Li 或 Si 元素,但 Li 属于金属不符合题意,因此该元素是 Si 元素。硅是一种亲氧元素,在自然界它总是与氧相化合的,因此在自然界中硅主要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选项 A 正确;硅位于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件常用作半导体材料,二氧化硅才用作光导纤维,选项 B 不正确;硅的最高价氧化物是二氧化硅,SiO 2 与酸不反应但氢氟酸例外,与氢氟酸反应生成 SiF4 和水,因此氢氟酸不能保存在玻璃瓶中,选项 C 不正确;硅和碳都属于 A,但硅位于碳的下一周期,非金属性比碳的弱,因此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甲烷弱,选项 D 也不正确。答案:A4.(2011

5、海南)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 CO2 分离出来并利用。如可利用 NaOH 溶液来“捕捉”CO 2,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B.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C.“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D.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捕捉到的 CO2 还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考试必备答案AD解析:由题可知基本过程中有两个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碳酸钙的高温分解。A 选项正确,循环利用的应该有 CaO 和 NaOH 两种物质,B 选项错误;“反应分离”过程中分离物质的操作

6、应该是过滤,C 选项错误;D 选项中甲醇工业上可用 CO2 制备。【技巧点拨】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捕捉室中反应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的Na2CO3 和 CaO 在溶液中反应得到 NaOH 和 CaCO3,由此可分析出各选项正误。5 (2011 上海 6)浓硫酸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在与含有水分的蔗糖作用过程中不能显示的性质是A酸性 B脱水性 C强氧化性 D吸水性解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在与含有水分的蔗糖作用过程中不会显示酸性。答案:A6 (2011 上海 7)下列溶液中通入 SO2 一定不会产生沉淀的是A Ba(OH)2 B Ba(NO3)2 C Na2S D BaCl2解

7、析:A 生成 BaSO3 沉淀;SO 2 溶于水显酸性,被 Ba(NO3)2 氧化生成硫酸,进而生成BaSO4 沉淀;SO 2 通入 Na2S 溶液中会生成单质 S 沉淀。答案:D7(201 上海 17)120 mL 含有 0.20 mol 碳酸钠的溶液和 200 mL 盐酸,不管将前者滴加入后者,还是将后者滴加入前者,都有气体产生,但最终生成的气体体积不同,则盐酸的浓度合理的是A2.0mol/L B1.5 mol/L C0.18 mol/L D0.24mol/L解析:若碳酸钠恰好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则盐酸的浓度是 1.0 mol/L;若碳酸钠恰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盐酸的浓度是 2

8、.0 mol/L。由于最终生成的气体体积不同,所以只能是介于二者之间。答案:B8.(2011 江苏高考 16) (12 分)以硫铁矿(主要成分为 FeS2)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FeCl 36H2O)的工艺流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在一定条件下,SO 2 转化为 SO3 的反应为 SO2O 2 SO3,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 ;过量的 SO2 与 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酸溶及后续过程中均需保持盐酸过量,其目的是 、 。(3)通氯气氧化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该过程产生的尾气可用碱溶液吸收,尾气中污染空气的气体为 (写化学式) 。解析:本题让元素化合物知

9、识与生产工艺、化学平衡原理结合起来, 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化学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本题考查学生在“工艺流程阅读、相关反应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反应条件控制的原理、生产流程的作用”等方面对元素化合物性质及其转化关系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考查学生对新信息的处理能力。【备考提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要与基本实验实验、化工生产工艺、日常生活等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简单的来回重复和死记硬背。答案:(1)kc 2(SO3)/c(O2)c2(SO2) SO2NaOHNaHSO 3(2)提高铁元素的浸出率 抑制 Fe3 水解(3)Cl 2Fe 2 2Cl Fe 3 Cl2 HCl9 (2011 浙高考 26

10、,15 分)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镁、铁等杂质,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水分、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而引起的。已知:氧化性:Fe 3 I 2;还原性: I ;IO 23SO3I26OH 5I 3H 2O;3KII 2 KI3(1)某学习小组对加碘盐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某加碘盐(可能含有KIO3、 KI、Mg 2 、Fe 3 ),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将所得溶液分为 3 份。第一份试液中滴加 KSCN 溶液后显红色;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 KI 固体,溶液显淡黄色,用 CCl4 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 KIO3 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色。加 KSC

11、N 溶液显红色,该红色物质是_(用化学式表示) ;CCl 4 中显紫红色的物质是_(用电子式表示) 。考试必备第二份试液中加入足量 KI 固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2)KI 作为加碘剂的食盐在保存过程中,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容易引起碘的损失。写出潮湿环境下 KI 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将 I2 溶于 KI 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可制得 KI3H2O。该物质作为食盐加碘剂是否合适?_(填“ 是” 或“ 否”) ,并说明理由_。(3)为了提高加碘盐(添加 KI)的稳定性,可加稳定剂减少碘的损失。下列物质中有可能作为稳定剂的是_。ANa 2S2O3 BAlCl 3 CNa 2CO3

12、 DNaNO 2(4)对含 Fe2 较多的食盐(假设不含 Fe3 ),可选用 KI 作为加碘剂。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该加碘盐中的Fe2 :_。解析:(1)Fe 3 与 SCN 的配合产物有多种,如 、 等;I 22Fe(SCN)36Fe(S)的 CCl4 溶液显紫红色。 应用信息: “氧化性: Fe 3 I 2”,说明 和 Fe3 均能氧IOIO化 I 生成 I2。(2)KI 被潮湿空气氧化,不能写成 I O 2H ,要联系金属吸氧腐蚀,产物I2KOH 似乎不合理 (会反应 ),应考虑缓慢反应,微量产物 I2 会升华和 KOH 与空气中CO2 反应。KI3H2O 作加碘剂问题,比较难分析,因为

13、 KI3 很陌生。从题中:“低温条件下可制得”或生活中并无这一使用实例来去确定。再根据信息:“KI I 2 KI3”解析其不稳定性。(3)根据信息“还原性: I ”可判断 A;C 比较难分析,应考虑食盐潮解主要23SO是 Mg2 、Fe 3 引起,加 Na2CO3 能使之转化为难溶物;D 中 NaNO2 能氧化 I 。(4)实验方案简答要注意规范性, “如取加入现象结论”,本实验 I 对 Fe2 的检验有干扰,用过量氯水又可能氧化 SCN ,当然实际操作能判断,不过对程度好的同学来说,用普鲁士蓝沉淀法确定性强。答案:(1)Fe(SCN) 3 IO 3 5I 6H =3I23H 2O 2Fe3

14、2I =2Fe2 I 2(2)O 24I 2H 2O=2I24KOH否 KI3 在受热(或潮湿)条件下产生 I2 和 KI,KI 被氧气氧化,I 2 易升华。(3)AC(4)取足量该加碘盐溶于蒸馏水中,用盐酸酸化,滴加适量氧化剂(如:氯水、过氧化氢等) ,再滴加 KSCN 溶于,若显血红色,则该加碘盐中存在 Fe2+。10.(2011 福建高考 23,15 分 )I、磷、硫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应用广泛。(1)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2)磷酸钙与焦炭、石英砂混合,在电炉中加热到 1500生成白磷,反应为:2Ca3(PO4)26SiO 2=6CaSiO3P 4O10 10CP 4O10=P410CO每生成 1 mol P4 时,就有_mol 电子发生转移。(3)硫代硫酸钠(Na 2S2O3)是常用的还原剂。在维生素 C(化学式 C6H8O6)的水溶液中加入过量 I2 溶液,使维生素 C 完全氧化,剩余的 I2 用 Na2S2O3 溶液滴定,可测定溶液中维生素 C 的含量。发生的反应为:C6H8O6I 2=C6H6O62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