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39410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 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 1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第 I 卷(阅读题 共 66 分)一、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造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

2、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个时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选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 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

3、,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炫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蒙眬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

4、,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等。1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B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个时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含了历史的审美因素。2第二段画线的句子“ 某些特定的内容”主要指的是()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

5、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地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D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主观因素。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体系,但将来必定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B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得以升华。C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D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拓展、深入探索和建筑学健康发展。

6、二、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奠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7、,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B技盖至此乎 盖:何,怎样C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D如土委地 委:卸落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B进乎技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因其固然因利乘便D善刀而藏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 ,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

8、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B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 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 形象化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 ”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5 分)译文:_(2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5 分)译文:_阅读杜甫的阁夜 ,完成

9、 810 题。 (10 分)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8下列对诗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诗为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全诗写冬夜景色,寄寓了伤乱思乡之意。B尾联诗人思及先贤功业,表达了对国事无能为力的伤感,以及强做自我安慰的无奈。C诗歌以“野哭”的萧杀死气与“夷歌”的田野生气对比,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向往夷歌田园的生活。D诗歌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通过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来渲染氛围,痛切地表现出战争带来的灾难。9尾联两句用了_表现手法,浑然天成。句中“卧龙”指_(人名

10、);“跃马”指_(人名) 。 (3 分)10此诗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4 分)答:_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 )袅袅兮秋风,_。 (屈原湘夫人 )(2 ) _,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3 )春水碧于天,_。 (韦庄菩萨蛮 )(4 )塞上长城空自许, _。 (陆游书愤 )(5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_。 (周邦彦 苏幕遮 )(6 )心非木石岂无感?_。 (鲍照拟行路难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22 分)春天的梦 苏叔阳黎明

11、,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让树枝看见了新绿,让街道看见了浓阴。哦,在这落雪的早晨,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听见了蜜蜂的歌唱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

12、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的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

13、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 1949 年的春天。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 脱胎换骨”的革命教育,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粱面糊糊,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在那儿,眼光木然的农民,用一小堆枯叶为我燃起野火,烤暖我的脚,烤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烤熟的土豆。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淙淙的水,摇曳的花。梦见妻子温柔的手臂,小儿子的笑脸他那时刚刚出生不久。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践踏灵魂的岁月。又是一个春天。祖国的大地被泪水漂起,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仿佛他带走了所有的人内心里对春天可

14、怜的梦幻。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可她毕竟是春天。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我愿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我们不能苛求春天,因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她有母体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亲。她娇嫩、柔弱,可她有长长的未来,她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希望的种子。严冬所诞生的并不是严冬。因此,人类才向她呼唤,才把她赞颂。晶莹的雪花,正在为春天铺下襁褓,阵阵的鞭炮正在为春天催生。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啊,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为了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来的一切,我也愿意献出我的生命。春天快来吧!(1981 年 2 月 3 日春节前夕 北京)12.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4 分)_13.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5 分)_14.“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 ”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5 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