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前适应问题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33957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职业前适应问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职业前适应问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职业前适应问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生职业前适应问题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生职业前适应问题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职业前适应问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职业前适应问题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职业前适应问题分析宋国恺内容提要:当前大学毕业生择业意识形成太晚、 对职业 期望值过高、对家庭依赖感仍强、 职业生涯规划欠缺、缺乏创业意愿等方面 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将这些问题纳 入到职业前适应的指导和培训上,并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寻找立足于社会的职业,是青年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它标志着大学生正在实现从受教育者向劳动生产者、从部分社会化向全面社会化、从家庭半依赖型向社会独立型的三大转变。在这个重要的转变过程中,职业前适应是每个大学生当下面临最为迫切的问题。当前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以及用工的规范性等问题在不同地区出现,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从 1999 年实行大学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扩招的速度以 20%的幅度增长,扩招后,2003-2008年的大学毕业生分别为 212 万、280 万、338 万、413 万、495 万、559 万,而就业率总体却呈现下降趋势,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以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研究中,多数集中于职业适应问题的方面,认为职业适应是个人与某一特定的职业环境进行互动、以达到和谐的过程,也就是说职业需求和从业人员

3、之间是否具备基本的匹配关系。事实上,对于即将毕业面临择业的大学生而言,职业前适应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因为它直接关涉大学生在寻找工作之前的自我定位问题,关乎大学生能否找到立身于社会的职业问题,当然也关系到大学生将来职业适应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职业前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研究方法本研究以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为研究对象,一个群体是 H 省一家合资汽车有限公司中的部分员工,我们从接受访谈的 61 位人员中,选取了 5 位新进员工(T1、T2、T3)就职业前适应问题进行了访谈。选择这个群体的理由是,一方面这些员工面临职业适应的问题,另一方面对自己

4、和大学同学职业前适应都有切身的感受或仔细的观察;另一个群体是 B 市一所高校新入学的部分硕士研究生(M1、M2、M3),选择这个群体的理由是这个群体对自己和大学同学职业前适应问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感受。通过对这两个群体的访谈使得研究分析的信度和效度尽量最佳化。二、分析讨论择业意识在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不景气的情况下,高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举办现场招聘会、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培训学生应聘技巧、动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校友、家长等,促进大学生就业。应该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择业意识的培养却往往被忽视,至少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谓择业意识就是在选择职业前的一

5、种心理准备状态。择业意识的有无决定择业者的心理是否已处于择业的准备状态;而择业意识形成的早晚表明择业者的心理是否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择业意识形成得越早,相对而言,择业者心理在择业阶段越能够处于良好的状态,这有助于择业者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应对应聘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种程序;反之,则不利于择业。对高校毕业生择业意识的培养,并不是说高校缺少了这个环节,而是说高校在择业意识培养早晚上出了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多从高年级开始,大多数学生的择业意识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培养树立。调查显示,有超过 60%的学生的择业意识是从三年级以后才开始形成的。这就意味着还有 40%的毕业生在四年级时尚未形成明确的择业

6、意识。两位访谈者提供的资料印证了这点。我是学习自动化专业的,大学一、二年级,甚至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整天忙于应付安排密集的各门功课,根本无暇考虑毕业工作的事情,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安排,即使有也没有怎么被重视。到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快结束的时候,班主任、系、院才提及到大学四年级就要考虑自己的出路了。实际上,应聘工作的最好时期基本上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后期,但就在那个时候,自己似乎没有什么心理准备,没有什么择业意识,盲目投简历,四处去面试,实质上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自己心里并不太清楚。我找到这份工作之后,才觉得自己有了择业的意识。(访谈资料:T1)我一开始就打算考硕士研究生,不过还是很担心自己不能通

7、过怎么办。尽管这样,也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很紧张,(找工作)似乎赶场一样,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因为(在大学四年级)开始找工作之前没有静下心来考虑过(找)工作的事,突然一下子要面临毕业找工作,觉得无所适从的样子。一些同学家庭条件好,有无工作无所谓。说是这样,其实多数心里还是很在乎的。都感觉突然多了这样一件事情(找工作),觉得还没有准备(访谈资料:M1)上述调查数据以及访谈资料表明,40%的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级时尚未形成明确的择业意识,显然会影响到择业的问题;然而还有 60%的大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形成择业意识,同样会影响到择业的效果。因为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形成的择业意识并不足以使得

8、择业者能够处于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来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问题。事实上,择业意识并非是短期的培训和说教能够形成并有效发挥作用的。职业期望值正如前文所说,职业前适应是指获得职业之前通过调适自身所形成的职业意识及寻求职业的心理准备状态。而职业意识和寻求职业的心理准备状态包含择业者对职业期望程度这一重要方面。适中的期望值应该是择业者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就业市场所提供的职业之间的一种恰当的契合和匹配。期望值过高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对自身的择业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自己应当或者能够获得某个职位;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对就业市场形势的变化没有准确的把握,认为就业市场能够满足自己的择业愿望。职业期望值过高的结果往往

9、是要么找不到适合自己或者自己满意的职业,要么与自己择业条件契合或匹配的职业已擦肩而过,最终的结果是无业可就,这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似乎是一个最为普遍的现象。期望值过高也往往成为当前社会各界责难大学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多数同学在择业过程,以前首先考虑的是单位的性质,看是否能够进国家机关单位。这几年国家机关一般都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所以毕业时很难一时进入国家机关,这样将目光投向其他性质的单位,如事业单位、企业、各种社会组织等。当然首先考虑的是工作后的收入状况,就拿企业来说吧,进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还是跨国公司。就企业发展的领域而言,是 IT 产业、金融领域,还是汽车产业等,哪个收入

10、高,选择的同学就多些。我选择的这份工作,企业是合资的,收入还算不错,虽然我学的专业(计算机)与汽车产业的距离比较大。我的好多同学还看不上我这份工作,他们既要要求专业对口,另外还要收入高。其实现在学计算机专业的人太多了。(资料来源:T2)我们好多同学希望找工作的时候,一方面要求能够专业(社会工作)对口,但又不愿意到基层机构社区去从事这份工作,总是认为基层工作烦琐,而且社会工作一般都是为别人服务的,特别是为老人、残疾人等,实在不愿意做这些工作,而且人们都不理解社会工作究竟是什么。具体找工作的时候,也没有社会工作的岗位再说我们同学都是大城市的,谁愿意到外面(B 市以外的地方)去呢?(资料来源:M2)

11、职业期望过高不仅表现在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方面,还表现在就业地点的选择;对就业岗位的自主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要求;就业岗位性质和就业环境的要求;与择业者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的要求等方面。对就业地点的选择而言,同样也是择业期望过高的一个重要方面。一项调查表明,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都希望在大城市工作,来自中小城市的毕业生 4417%希望在大城市就业,来自乡镇农村的毕业生 98%不愿意回乡就业。教育部所公布的 2006 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就业竞争密度为 1:315,北京、上海是就业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职业期望值过高实质是职业前不适应的一种表现,缺乏对自身的认识和定位及就业市场形

12、势变化的把握。毕业生所持的高期望和择业观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家庭依赖感大学毕业生对家庭的依赖感强,并不是说大学生寻找工作过份依赖家庭的帮助,而是指临到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其择业和就业的愿望并不是很强烈,仍不愿意脱离家庭而去独立成长。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好、家又在大城市的这类大学毕业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加上一时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部分大学毕业生并不急于去找工作。在他们看来,再等一等可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好的职业。我的好几个同学,他们家庭条件好,并不着急找工作,反正有的是吃住,父母有条件养活他们。还有几个同学,虽然家庭条件好,他们自

13、己不急于找工作,可是父母劝他们去找工作。有的甚至父母帮他们找好了工作,可是工作了几周,有的甚至几天,就不告而辞便放弃了。他们说工作没劲,也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朝九晚五的,很不自在(资料来源:M3)我大学的几位同学,他们家就在(H 省)本市,父母都有比较体面好的工作,家庭条件好。他们对自己找的几份工作都不满意,也就放弃了,不愿意再跟赶场似的去投简历面试。父母也不可能赶他们。我们学的(体育)专业,除了学校之外,就业面局限性较大,我来自农村,需早点自己着手准备。在市里的同学,也不愿意到我所在的汽车厂工作,尽管是合资企业。说是太累,宁可呆在家里。(资料来源:T3)我国大学生在大学读书阶段,其生活费以及向

14、学校所交纳的各种费用,基本上都由家庭负担,其处于半独立状态。因为他们在经济上并未独立,但在生活住所方面基本上脱离了家庭,离开了父母或家庭的视线,并不像中学时期,完全依靠家庭。从社会化视角看,大学生毕业意味着人生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这是因为他们将要完全脱离对家庭的依赖,进入独立的状态。在西方国家,进入大学阶段基本上处于独立状态。他们半工半读,无论在经济来源上,还是在生活住所方面都不再依赖家庭。大学毕业寻求工作,并自立于社会,是社会化的必然结果。我国由于国情不同,在大学阶段很难完全脱离对家庭的依赖。但到毕业阶段,不愿意找工作,仍依靠家庭,并不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必然结果,实质上反映了大学生职业前

15、适应问题,是未将自己调适到良好择业状态的一种表现。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是目前高校指导学生就业工作几乎用滥了的一个词。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个人依据心目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及相关的教育和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根据职业生涯的阶段划分,职业准备期和职业选择期属于职业前适应阶段的内容。因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职业前适应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达到职业前适应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不相同,能够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就因人而异。西方国家向来注重学生做好“准备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打算,也注重学生个体特长的培养,让学生知道“我是谁?我能够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

16、”霍兰德所提出的职业类型本身就是这个方面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包括类似霍兰德职业类型方面的内容,也包括规划个人如何获得职业方面的内容。下列一个访谈者所提供的材料很有趣,也很具有代表性。我(家在 H 省省会城市,其父母均有职业)在 H 省大专毕业,金融学专业。我知道大专(程度)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因为现在就业市场上几乎不考虑大专生。我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很注意自己一年后的出路。当时留意到法国留学项目,是自费的,当时我很想试试。毕业后我用心学了半年的法语,然后办理了相关的手续,就到法国南部的一所大学读法语专业。在法国费用很高的,我就利用暑假打工维持自己的生活,不愿意再向父母伸手。我在法国打工开始在一家农场摘西红柿,那年法国的夏天奇热,在塑料大棚里与来自非洲的一位黑人男子、法国本地的一个女孩(17 或 18 岁)和农场主一起工作。我们结束工作时,当地法国的女孩邀请我们两位到她家做客,我才发现这位吃苦耐劳的女孩的家在当地属于上层社会,父亲开一家酒作坊,母亲是当地一名教师。他们家应该说不缺她挣的这点辛苦钱,但她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