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的那些学霸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23330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科举考试的那些学霸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科举考试的那些学霸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科举考试的那些学霸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代科举考试的那些学霸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科举考试的那些学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科举考试的那些学霸(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科举考试的那些学霸2014 年 07 月 07 日 10:44 新浪文化 作者:南都周刊 古代科举考试图学习刻苦而成绩不好,那叫学呆;学习刻苦而成绩尚可,那叫常人;学习不用功成绩好,那叫天才;学习刻苦且成绩优异,那叫学霸。以此为标准, 儒林外史里的范进算不得是个学霸,他虽然“活到老考到老” ,很刻苦,但考了几十年才中举,是为乡试中试,也不是第一名,既难说天资十分聪慧,也不好说成绩优异。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者,称为学霸那才名副其实。古代正式的科考有三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考第一名称会元;殿试考第一名称状元。这三场考试中,都得第一名,叫“三元及第” ,

2、如果连续考第一,就叫“连中三元” 。除非遇上皇帝喜庆下诏加开科考,称为“恩科” ,乡试、会试和殿试三年才举行一次,参考的人数巨众,比如宋太宗淳化三年会试, “是岁诸道举人凡万七千余人” ,要在 1.7 万人挤“独木桥”中夺魁,难度可想而知。在中国 1300 年的科举考试中,产生过数百万名举人,近 11 万名进士,状元只有区区 700 多名。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者,更是凤毛麟角。有据可考的“三元及第”者,分别是唐朝的崔元翰、张又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王名世;清朝的钱檠、陈继昌、戴衢亨、王玉璧。其中,王名世和王玉璧是“武

3、三元” 。因此,能“三元及第”的人不叫学霸简直天理难容。超级学霸崔元翰我们先来说说史上第一个“三元及第”的学霸崔元翰。崔元翰出生于书香门弟,自幼聪明过人,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爱作文,求精进,学霸之风姿渐显,乡试、会试均考第一。接下来参加唐德宗建中二年辛酉科殿试,试题是白云起封中赋 ,崔元翰对答很好,状元及第,实现了“三元及第” 。有意思的是,他的弟弟崔敖、崔备也堪称学霸,同样参加了那场殿试,与崔元翰同取进士科,兄弟三人同居皇榜,真是应了一句话, “你才是学霸,你们全家都是学霸” 。不过唐朝殿试之后常常不能马上做官,还要进行三项考试,合格后才正式任命。这三项考试是:“博学宏词” 、 “贤良方正

4、” 、 “直言极谏” 。这三种考试难度非常大,以“博学宏词”中的“博学”考试为例,意在考查考生是否有渊博精深的学识,考试范围相当广。李商隐与陶进士书说“夫所谓博学宏辞者,岂容易哉?天地之灾变尽解矣,人事之兴废尽究矣,皇王之道尽识矣,圣贤之文尽知矣,而又下及虫豸、草木、鬼神、精魅,一物已上,莫不开会。 ”这完全是逼着考生做百科全书式的人。但学霸崔元翰何等英勇,出手利索,三场考试都拿下第一,主考官于邵盛赞他说:“不十五年,当掌诏令。 ”这样算起来,崔元翰一生考了六个第一。因此,崔元翰不仅是个学霸、考不倒的“不倒翁” ,我觉得还应该封他为“考神” ,现代学子临考时拜一拜,说不准会在考场上得到文曲星暗

5、中相助呢。正如于邵所预测,贞元七年崔元翰任起草诏令的知制诰。不过崔元翰性孤独刚烈,不喜结交,为世不容,知制诰不到两年即被降职,不久病故,殊为可惜。同科“双状元”宋代学霸最多,因为仅“三元及第”就最多嘛,其中一对兄弟学霸是不能不提的,即宋庠和宋祁,他们是同科“双状元” 。一科不是只有一个状元吗?怎么会有“双状元”?且容听我细细道来。宋庠和宋祁的父亲宋玘,是当时著名的贤士,长期宦游在外,兄弟俩少年时曾寄居在继母朱氏的娘家。兄弟俩天资聪慧,在父亲的影响下,苦读经书,颇有文才,被时人称为“二宋” 。宋仁宗天圣二年, “二宋”参加当年的科考。礼部拟定宋祁为进士一甲第一名,宋庠为第三名,并上呈年幼的仁宗皇

6、帝,摄政的献章皇太后见“二宋”竟然同时进入前三名,惊讶不已。这本是一件好事,一段佳话,但是脑袋锈逗的献章皇太后认为弟弟不应排名在兄长之前,又担心前三名被兄弟三分其二,会遭人非议,遂以兄代弟,改宋庠为第一名,将宋祁降为第十名,结果宋庠成了状元。宋庠此前已“连中二元” ,再加上这个状元,他就成了“连中三元”的超级学霸。但民间还是将宋祁视为状元,于是,兄弟俩就都成了状元宋庠为“钦赐状元” ,宋祁为“民间状元” 。这说明,民间更看重的是科举的公平,而不是长幼之序。这个两学霸在仕途和文才上都有不小成就。宋庠曾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被封为郑国公,一生忠厚耿直,清正廉洁,其子赴京应进士试,宋庠时任参知政事

7、,他唯恐考官徇私情,竟令其子罢考回避。宁仁宗闻听此事,颇受感动,特召其子至学士院单独考试,赐进士出身。作为一个文学家,宋庠曾校订国语 ,撰补音3 卷,辑纪年通谱12 卷,撰有别集等 44 卷。宋祁曾任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也是高官厚禄,而且文学成就更高,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 ,著有作品集 156 卷, 全宋词录有他的词 6 首。最有名的当数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其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堪称千古佳句。从没得过第二的黄观最后再说一个学霸,明朝的黄观,原因是他本是“三元及第”的

8、人,但是明代不少史料拒绝承为他是“三元及第” ,认为“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商)辂一人而已。 ”为什么不承认呢?这里面有个小插曲。黄观自幼勤奋好学,他的老师是元末学者翰林待制黄冔。正所谓名师出高徒,黄观一路过关斩将,洪武二十三年参加乡试考了第一名,次年应会试又考了第一名,同年,参加殿试,黄观的策论深得朱元璋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连中三元”的黄观引起了世人关注,人们回头看黄观的科举之路,发现他岂只是“中三元” ,他在县试、府试和院试三次考试中(均为考取秀才功名的三场考试),都是第一名。六次考试六次第一名,这是绝对是举世难见的超级学霸,人们说他创造了科举考试史上的一个奇迹“三元天下有,六首世

9、间无” 。黄观深得朱元璋和建文帝两代帝王赏识,被建文帝倚为股肱之臣。其时燕王朱棣拥兵自重,入朝不拜,黄观密奏建文帝扣留燕王,建文帝不听劝谏,纵虎归山。燕王归去,发动“靖难之役” 。黄观草拟诏令, “讽其(朱棣)散军归藩,敕身谢罪,辞极诋斥” ,这两件事让朱棣怀恨在心。朱棣即位后,拟定了一份 50 多人的“奸臣”名单,黄观位列第六,将其妻女发配给驯象的奴隶为妻。其妻守节,带着两个女儿和十余名家人投河自尽。黄观听闻朱棣即位,知道大势已无可挽回,遂投江自尽。余怒未消的朱棣让人扎个草人,戴上黄观的帽子,斩首示众。同时,下令屠杀黄氏家族所有的男丁,史载只有他的弟弟黄觏将自己的孩子藏起来,算是保下了一丝血脉。而这些似乎还不能让朱棣解恨,命人删改登科录,把黄观的名字画掉,剥去其状元名号。惮于朱棣的态度,公私史家对黄观讳莫如深,但这丝毫也无改这个超级学霸的读书天分。(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