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八大体会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20315345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十八大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习十八大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习十八大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习十八大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习十八大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十八大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十八大体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贯彻十八大 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组织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现提出如下意见。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实践的新境界1.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政治宣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大

2、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反映了全党意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可靠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坚定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要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精心组织、创新方式、力求实效,确保学习教育活动覆盖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把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2.全面准确把握十八大的精神实质。全省上下要紧密联系我国

3、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江苏“两个率先”生动实践,深入学习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和党章,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和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提出的要求,在领会精神、把握实质上下功夫。要深刻领会十八大的鲜明主题,为实现十八大确立的目标任务而奋斗;深刻领会十六大以来我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倍加珍惜全面小康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把中央精神和江苏实

4、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工作;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3.坚定不移向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目标迈进。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趋势,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五个方面的新要求。要把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作为江苏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任务,把实施“八项工程”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主

5、抓手,根据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与时俱进丰富“两个率先”的目标内涵,确立更高工作追求,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新动力,构建统筹协调、互动融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创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改革开放新优势,形成民生改善、安定和谐的社会建设新局面,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新体系,在确保2015 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2018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 2010 年翻一番

6、,2017 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到 2020 年,新型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完善,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着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法治江苏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显著提高,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着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充分弘扬,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

7、明程度明显提高。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文化产业成为江苏支柱性产业,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幸福感普遍增强。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8、水平明显提高。二、打好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战,加快向经济强省迈进4.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切实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提升水平。加快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

9、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创新和服务能力。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抓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构建和完善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建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抓好国家级和省级各项改革试点。5.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坚持走以应用开发为主的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10、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切实推动经济发展转入创新驱动的轨道,2015 年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中的主体作用,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大力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省各类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形成布局优化、特色鲜明、开放竞争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源”作用,着力提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和创新载体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1、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6.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更大力度调整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完善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把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实施转型升级工程的主攻方向,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两手并重,在更高层面上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12、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突出核心技术和市场开拓,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突出提高比重和提升水平,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突出技术改造和品牌培育,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巩固壮大我省实体经济优势。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资源集约利用,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做强做大企业集团。加快推进以综合运输大通道枢纽和江北铁路网为重点的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水利、能源和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交通运输和现代水利体系,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7.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

13、荣。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提升大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户籍制度、征地制度、农村金融等改革,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步伐,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优美宜居的现代城乡形态。加快推进农业

14、现代化工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持续推进农村实事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8.更大力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宽持续发展新空间。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紧密结合,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推动苏南基本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尽快进入国家层面战略定位,支持各地在国家战略框架下抓住用好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竞相发展、互动发展新格局。支持苏南率先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实践,为全省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支持苏中深化江海

15、联动开发和推进跨江互动发展,积极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加快融入苏南板块。支持苏北加快振兴,增强“一市一策”实效性,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到 2015 年接近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支持沿海地区加快开发开放,在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滩涂开发和发展海洋经济上取得更大突破,尽快成为我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9.坚定不移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主动顺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转变,加快形成以国际化企业为主体、国际化城市为基础、国际化人才为支撑的对外开放新局面。坚持调

16、整出口结构和优化进口结构并重,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外贸增长的相关政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鼓励扩大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装备、重要能源资源。积极抓住世界范围内产业重组加快的重大机遇,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鼓励传统优势产业有序向外转移生产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境外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推进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加强资源整合,按照专业化、特色化方向,进一步增强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加强产业损害预警和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10.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加强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