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20307198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液部分血液标本全血:用于细胞计数、分类、形态观察;血浆:全血去除血细胞,用于血栓止血检测;血清:全血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用于生物化学、免疫学检测等。血液标本采集方法:一、毛细血管采血法:用于微量检测部位:耳垂或手指末梢,主要是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半岁以下拇指或足部,特殊人员视情况而定所用器材:采血针、吸管,简要步骤:1、准备材料; 2、选择采血部位; 3、按摩皮肤; 4、消毒皮肤;5、针刺皮肤;6、拭去第一滴血;7 、吸血; 8、止血;9、稀释血液。二、静脉采血法:用于血沉、免疫、生化等检测项目部位:主要是肘静脉。还可以在:手背部手腕部等部位采血,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采血器材:一次性注

2、射器,检验用真空定量采血装置。简要步骤:1、准备试管; 2、标记试管; 3、消毒双手; 4、选择静脉;5、检查注射器;6、扎压脉带;7 、选择进针部位; 8、消毒皮肤;9、穿刺皮肤; 10、抽血;11、止血;12、放血【质量控制】标本采集时应规范操作,以减少误差;毛细血管采血时应避开伤损部位,避免挤压皮肤,血液应自然流出;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不宜太长;动脉采血后应立即与空气隔绝,阻止血气交换;容器要洁净干燥,避免强力振荡引起溶血;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抗凝的标本其比例要准确,必要时需修正;尽量避免输液时采血,因可干扰测试结果抗凝: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 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

3、,以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一、草酸盐,抗凝原理: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沉淀;使用方法:草酸钠 0.1mol/L 和血液 1:9。优点:溶解性好,价廉。缺点:对凝血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因子;形成草酸钙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器的使用。使用范围:逐步被淘汰。二、柠檬酸钠(枸橼酸钠),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使用方法:配成 109mmol/L 的浓度和血液 1:9(用于凝血试验); 106mmol/L 的浓度和血液 1:4(用于血沉)。优点:对凝血因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缺点:血液中溶解度低,抗凝作用较弱。使用范围:止血学检验、血沉、输血保养液(毒性小)。三、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4、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使用方法:15g/L EDTA 和血液 1:10。优点:对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影响小。缺点:影响血小板的聚集。使用范围:全血细胞分析和血细胞比容测定,但不适用于出凝血实验和血小板功能。四、肝素,抗凝原理:加强抗凝血酶作用,阻止凝血酶形成。使用方法:肝素钠 1g/L 与血液 1:10。优点:抗凝能力强、不影响血细胞体积、不易溶血、能耐高温。缺点:引起白细胞聚集,使白细胞计数降低,不利于制备血涂片,价格昂贵。使用范围:血浆生化/免疫项目,红细胞脆性实验,科学研究等。【保存】血液学检验标本,室温 2d;分离以后的血浆 2030室温中储存90g/L ;中度贫血:90

5、60 g/L;重度贫血:6030 g/L;极度贫血:5 个月,WBC (1217)109/L ,分娩时疼痛和产伤可更高,如无并发症产后 2 周左右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变化1、增多:急性感染,尤其化脓性球菌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的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肿瘤性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2、减少:某些感染,尤其是病毒性感染;某些血液病;慢性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有关内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变形,粘附,吞噬及杀菌等功能,在机体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数量最多,对白细胞总数影响最大。其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感染,绝大多数细菌感染后的白细胞数量为(103

6、0)109/L,超过 30109/L 提示深不感染或腹膜炎,超过 50109/L 提示严重感染。当粒细胞1.0109/L 时,极易发生感染;当粒细胞0.5109/L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时,严重感染和疾病复发的风险增加。白细胞分类计数【技数方法】显微镜目视分类计数法将标本制成血涂片,经 Wright 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根据白细胞形态学特点逐个分类计数,得出各种白细胞相对比值(或百分率),并注意观察其形态和质量的变化。【参考值(成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淋巴细胞(L):20%40

7、%单核细胞(M):3%8%【有关内容】中毒颗粒 :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超过 5%和(或)出现杆状核以前的细胞为核左移 。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 3称为核右移。 大多数由于缺乏造血物质,如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参考值】(0. 050. 50)109/L【临床意义】1、病理性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传染病及传染病恢复期,某些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2、病理性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此质激

8、素后。3、直接计数的应用: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观察大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和脑垂体前叶功能。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参考值】(0. 020. 05)109L【临床意义】病理性增多:慢粒:嗜碱性粒细胞可10。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其他:如淋巴细胞瘤,脾切后和某些转移癌。病理性减少:无太大意义。淋巴细胞计数【参考值】成人(16840404)109/L;学龄前儿童(3.5270.727) X 109/L【临床意义】1、病理性增多:某些传染病:如风疹、百日咳等;某些传染病恢复期和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WBC 总数正常)。2

9、、病理性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长期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陷等。各种引起 N的原因均可导致 L 相对减少。【相关内容】异型淋巴细胞 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 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包括:I 型,泡沫型,浆细胞型 ;II 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 ;III 型,幼稚型。 单核细胞计数【参考值】(01960129)109L【临床意义】某些感染:如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或某些感染的恢复期;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等;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退行性变白细胞 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

10、肿胀或 溶解等变化。点彩红细胞是一种较幼稚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 RNA 在瑞氏染色时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蓝色颗粒的细胞。 正常不超过 0.0003(0.03)。【临床意义】重金属铅、铋、银、汞及硝基苯、苯胺等中毒时,点彩红细胞数显著增高。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时,点彩红细胞数也可增高。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电阻抗法: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

11、数。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图形:根据 BCA 的检测原理不同,分为直方图和散射图两种细胞分布图形。 一、血细胞直方图:横坐标为血细胞体积大小,纵坐标为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细胞直方图为表示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统计图形。它可以显示出某一特定细胞群的平均细胞容积、细胞分布情况及有无明显异常细胞群的存在。 直方图观察的内容:峰的位置,反映主细胞群的位置有无异常。峰的高低,大致反映主细胞群数量的多少。峰底的宽度,反映细胞群容积大小的不均一性或离散程度大小,如 RDW、PDW

12、等。有无异常峰出现,和正常直方图相比有异常峰出现,多提示血液中有异常细胞群或干扰因素存在。峰的起始处或结尾处有无异常,若有多提示有干扰因素。二、血细胞散点图五分群 BCA,在测定血细胞参数的同时,还可打出直观白细胞分类彩色的散射图,也称散点图。应注意的是:在分析图形时应注意与正常图形比较,结合细胞参数、报警提示综合分析。注意观察散射图各个细胞群区域的大小、密度、颜色深浅。特别要注意除正常细胞群以外区域有无细胞群出现。白细胞直方图电阻抗型血液分析仪,在 35450 f l 范围内将白细胞分为 3 群。正常白细胞分布直方图的左侧高陡,通道在 3595 fl 为小细胞峰群(主要是淋巴细胞);通道在

13、160450 fl 为大细胞峰群(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左右两峰之间较平坦区有一个小峰,为中间细胞群(主要是单个核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也含有嗜酸/嗜碱粒细胞)【异常改变报警】淋巴细胞峰左侧异常:可能有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未溶解红细胞、白细胞碎片、蛋白质/脂类颗粒。淋巴细胞峰与单个核细胞峰之间区域异常:可能有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原始细胞,嗜酸性/嗜碱性 粒细胞增多。单个核细胞区与中性粒细胞之间区域异常:可能有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性/嗜碱性 粒细胞增多,核左移。中性粒细胞峰右侧区域异常:可能中性粒细胞绝对增多。多部位报警(RM):表示同时存在 2 种及以上的异常。红细胞直方图正常是一条近似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通常位于 36360 fl 范围内,横坐标表示 RBC 体积,纵坐标表示不同体积红细胞出现的频率。正常红细胞集中在 50200 fl 范围内,可见两个细胞群体:一个是红细胞主群,从50125 fl ,为一个两侧基本对称、较狭窄,呈现倒扣钟状的正态分布曲线;另一群是大细胞群,位于主群右侧不与 X 轴重合拖尾部分,分布在 125 fl 200 fl 区域,又称“足趾部” ,是一些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的二聚体、多聚体及白细胞的混合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