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题的研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06419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题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题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题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题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题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题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题的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在语文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题的研究吕河乡胡庄小学 姚磊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日益深入,旧的文化教育模式逐渐改变。创新教育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积极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其创新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恩格斯指出: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呢?近年来,笔者就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语文教学改革虽然正在逐步深入,但教法程式化、思维刻板化、考试

2、技巧化等现象仍较普遍,教学中与“ 考试” 有关的知识传授和解题技能的训练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培养个性、发展能力等教学内容则常常被忽视;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推论,给他们说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 ”“尽量少” 与 “尽量多” 道出了发展学生创 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选择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手段,引导他们大胆进行设想,勇于说出自2己不同的观点。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要用自己的思考 对

3、课文进行质疑提问。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积极思考,提出对“骗子” 应重新 进行评价:“骗子”固然可恨,但他们骗的对象是皇帝;皇帝更可恨,因为他的财富不是自己劳动所得。 “骗子 ”也许是劫富 济贫呢?又如学 古代英雄石像一课,有的学生说对“ 石像” 要重新定 义:石像是人 们的精神支柱,是榜样,不应“ 倒塌 ”,更不应 混同于一般的“小石子”。这个观点或许与作者的本意相悖,但也不无道理啊!为学一文,仲永由才思如泉涌到成为普通人,有些学生能独僻溪径,提出并非只因其父不让学,而关键是仲永自己没有争取去学,原因主要是自己的不学。这也是很有道理的,学生的这些创新意识,都

4、要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在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及语言表达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观点,力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例如“ 班门 弄斧” 的“弄斧者”敢于挑战权 威,令人钦佩;“ 人言可畏”的“ 人言 ”并不可畏,面对“人言”,能不断完善自己,其不更好; “艺高人胆大” 确属实情,但也 应小心“ 大意失 荆州”。在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思考问题要合乎情理,力求创新但不可脱离实际。3、 创设激疑情境,培养创新能力新编初中语文第三册晏子故事两篇中的两个故事就是很好的反向思

5、维的范例。试想,如果晏子按照惯常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随“ 傧 者” 从小 门入,就要被楚人笑 话了;在楚国抓到 齐国的盗贼,定会让人羞愧难当。然而,晏子却能巧妙运用反向思维来反击对方:我虽矮小,却是堂堂大国的使者,如果从狗门入,便是使狗国;齐国人在齐国不偷盗却跑到楚国来偷盗,这是受楚国的影响所致。晏子机智地回马一枪,既有力地回击了对方,又保全了个人的名节和国家的尊严,成了千古美谈。在梳理本文文意后,我首先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含有反向思维的例文。学生积极思索,有举杨朔荔枝蜜的,有举余光中的乡愁的,也有举塞翁失马的,而这些课文无不含有反向思维的因素。这样做既有效地复习了旧课文,又巩固了新学的知识

6、。接着,我又进一步让学生跳出课本的圈子,尽情搜索有关看似有悖常理而实则另寓深意的例子。学生从居里夫人为科学实验甘守简陋实验室而不肯接受富翁高价买镭的交易,谈到恩格斯为资助马克思写资本论而经商;从诸葛亮联吴抗曹是为了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谈到美国把台湾纳入军事保护区并非为台湾考虑,而是出于自身在亚洲的政治、军事、经济考虑。学生讨论的范围涉及古今中外,挖掘的深度有些令我们当老师的也不免汗颜,而这些事例皆是运用“同中求异” 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新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或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4就会积极去思考、探索。 万紫千红的花

7、虽然是篇自读性说明文,若不加引导,学生阅读时就会浮光掠影,甚至不读。在引导学生学习此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练习题:找出课文中说明花与人关系的词语。花与人之间,除了课文中所说的关系外,还有哪些关系?第一题属浅层次问题,目的是为了让后进生,也有参与的机会,进而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第二题属于较深层次的问题,不少同学说出了许多花与人有密切关系的例子,比如人们办红白喜事借花表达感情;人们根据向日葵判断方向,利用茉莉花熏茶;植物学家把花时不同的花栽在同一花圃里编制花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许多花可以入药,等等。学生讨论发言后,我不失时机地指出:既然花与我们人类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就

8、要爱护花木,热爱大自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样小结,不仅紧扣课文,也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较之枯燥的说教要有效得多。这一课上得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如在讲愚公移山一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可不可取?为什么”问题 提出后,学生: “问题提出后,学生 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分歧很大,讨论十分激烈,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学习、创新的过程,在讨论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创新能力。、 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能力从三到万是一篇议论文,从故事引出论点,并结合故事讲道理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在讲析课文时,我打破惯常的

9、议论文教学模5式,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章第三节所引用的那则故事上。学生经过认真阅读和仔细分析,竟然从故事上总结出各种不同的分论点,归纳起来较具代表性的有:要想学到真知识,就不能怕艰苦;简单的类推可能导致失误;聪明反被聪明误;循序渐进是学习的规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最忌浅尝辄止;推理应有科学依据;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应该相信老师家长应多与老师沟通;老师应了解学生;严师方能出高徒;优裕的环境有时也会阻碍人才的成长。其中至是从学生的方面去分析的,至是从家长的角度去挖掘的,、是从老师方面进行探讨的,而则是从家庭条件方面去立意的。论点引申之广,挖

10、掘之深,委实令人叹服。这种引导学生打破惯常的思维定势,进行多方面思考的方法,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语文实践活动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体可分两类:(一)开展趣味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新闻听力测试、对对联或让同学们把听到的新闻广播、声情并茂的朗读、音乐,甚至听到的风声、雨声写成文字,然后口述,长期性的有课前 3 分钟口头表达,这些活动不但能陶冶学习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二)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学习率辛弃疾和苏轼词的风格时,一个同学因与另一个同学争论苏词的风格特

11、点,便组成了课6题小组,下决心要研究苏轼的词。他们阅读了大量的苏轼词,又查阅了苏轼的身世、经历及有关分析评论文章,终于大有收获。通过研究性学习,他们品尝到了科学研究的苦涩与甘甜,在实践活动中充满了成功与自信心,创新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以上所举事例,说明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大胆革新,把创新性思维训练引入语文教学,就一定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大脑活动过程,创新能力的提高虽非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为之努力并长期坚持不懈,就一定会见成效。实 际 效 果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了学生认真讨论,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

12、阅读和作文教学及课外指导中,注意与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发展了智力,养成了分析,辨证思维,语言及书面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逐渐摆脱旧的思维模式的束缚,思维敏捷,回答问题有新意。为检查本课题教学效果,征得学校领导同意,本人多次上了公开课,经评议,认为教法可取,跳出了老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参与意识强,表达欲强、见解独到、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理 论 水 平该教法,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在无疑中设疑,理解文章就会更透彻,能启发引导学生,在读书学习中应敢于动脑,大胆思考与7想象,这样,学生就会从一定程度上摸索出学习的“巧门” ,增强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渐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如此,减轻了思想包袱,思维就会变得敏捷,创新能力自然就会得到发展和提高。推 广 价 值当前,正值教育改革之际,教育改革提出以“人” 为主,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的能力,那么,创新能力的培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所以,它的推广前景可观,是以后各教学必须重视的能力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