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05169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佳木斯一中 2014-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第 I 卷(选择题 共 5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50 个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大传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为其作注曰“别子,谓公子若始来在此国者,后世以为祖也” 。由此可见, “别子”的身份最有可能是A周天子 B诸侯国君 C卿大夫 D士2. 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

2、这表明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3面对西周大军兵临城下的危局,商纣王却镇定地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是何能为!”西周初年,统治者明确提出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表明A商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敬天尊祖制 B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人事重于天命C商朝统治者不认可传统的天命观 D西周统治者接受了儒家民本思想4.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 4.3 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 3.2 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 2.5 千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 1.7千米)的都城

3、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5. 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周边王朝已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B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

4、的是A满足皇帝的私欲 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 C强化君主的权力 D彰显皇帝的权威7.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8.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9.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

5、,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 。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 ,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 ”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 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10.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分割相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11. 从宋代到明清,政府出台越来越

6、严厉的措施,防止“冒籍” ,打击“科考移民” ,目的是A维护分封制 B复兴宗法制 C削弱地方势力 D加强专制集权12.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A. 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 B. 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C. 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D. 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13.“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这反映出唐代A

7、.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14. “史实” “史论” “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15.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

8、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来,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是因为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来国力转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后代难以超越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来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16. 通典选举中记载:“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低。又制郡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该时期是A.魏晋时期 B.西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太平天国时期17. 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

9、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而学者黄仁宇说,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明朝的皇帝甚至可以几十年不上朝。反映出A.中央集权制度十分腐败 B.皇帝有制约宰相的权力C.制度治国也是一种治国方式 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专制权力18.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分割相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19. 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其规定: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已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 。实行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A.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10、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 D.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20. 史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这说明两者都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扩大了统治基础A. B. C. D.21. 1924 年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讲:“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表明A.皇权至上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B.皇权加强是权力斗争的必

11、然结果C.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22. 元史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A.中央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 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3. 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趋势。这种趋势表明A.外朝是中央权力中心 B.内外朝相互制衡C.宰相成为权力中枢 D.君主专制的强化24. “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

12、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 ”“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25.在清宫廷剧步步惊心中,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雍正年间,她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皇帝与宰相共商国是 B行省官员向皇帝述职C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D地方大员密折奏事26. 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文章(书籍):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 ,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

13、是: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C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27. 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是A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 B前者按等级选出,后者按部落选出C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 D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适用于部分公民2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当时, “政治民主化”体现在权利分配标准发生的变化,即A扩大民主权利 B打破贵族世袭特权C实现雅典民主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