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00543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鉴赏 一、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8、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句(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 “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B、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C、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 ,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 ,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D、 “衣沾不足惜,但

2、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19、 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答:归隐山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0这首诗押韵的字有:边、延、天、圆、然_;所押之韵为: an_。21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五言律诗_。从表达方式看,首联、尾联为_记叙,颔联、颈联为_描写_,作者是寓情于景。2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23请写出下

3、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征蓬出汉塞。 (借代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对偶 )三、渡荆门山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9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答: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四、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7这首诗的作者是_唐_朝诗人_杜甫_。8 “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

4、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战争_。9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深”字有何含义?答:残破凄凉 写出了因战争而荒芜衰败,草木茂盛的景象。_10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说说你的理解。答: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鉴赏积累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3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4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

5、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5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6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7“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

6、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8诗中的“草木深”表面上是写春天来临,草木繁茂,实际是写都城沦陷,草盛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9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10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答: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7、。11分析“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中所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圳特区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氯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1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

8、然的使人产生共鸣。五、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5 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B)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16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三男邺城戌;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二男新战死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天明登前途,独与老

9、翁别_。1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八年级下册诗词鉴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首联抒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典故)一是“闻笛赋” ,一是“烂柯人”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承颔联比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偶)

10、。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赤壁(唐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写兴感之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

11、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本诗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要有机遇。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记叙)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比喻、对偶)描写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对偶)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

12、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表明以死明志的决心,为千古传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 、 “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 “归去” ,作者交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

13、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第一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

14、路。 ”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后用“表里山河”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写景是为写情。第二层:“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都城长安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伤心的是朝代在不断更替,百姓的痛苦却没有改变。暗喻,含蓄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对统治阶层无比失望的复杂感情,情调压抑低沉。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

15、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以满腔义愤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语言刚正率直,说理入木三分,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性。30 诗五首一、饮酒(其五)陶渊明(五言古诗)这一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或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也就会有闹市,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三四句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极为精练的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

16、显得偏僻安静。诗的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 ,浑然天成,不工而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暗用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二、行路难(其一)李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