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实验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20295010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实验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实验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实验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实验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实验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实验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实验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伊川县实验高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5分,共60分)1.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 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A. B. C. D.2.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说明A.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反过来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B.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

2、基础,并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D.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领域3、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物是观念的集合 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气者,理之依也 心外无物 存在即被感知A、 B、 C、 D、4、“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A、唯物主义命题 B唯心主义命题 C、悲观主义命题 D、教条主义命题5、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不同程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 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A、 B、 C、 D、6.人们能够利用木

3、料制出桌椅来,体现了人们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自然物人工化。但是,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是A.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C.人有动物所没有的制作能力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7、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没有社会性的劳动,就没有人的出现,也就没有人的意识的产生。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8、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自然界。例如,人们可以通过人工催雨或消雨的方法产生降雨或不下雨,用人工消雾的方法来消除浓雾。这说明A自然界的变化与发展受人的意识的影响 B物质和意识是

4、不可分割的统一体2C人的意识能决定自然界某些部分的存在与变化D物质和意识相统一,决定着自然界的变化与发展9、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其观点是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10、“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是说A.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规律C.人可以认识规律 D.规律是客观的1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 诗人的感受是完全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 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

5、观状况C、 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 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由客观存在决定1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A、 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3、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4、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

6、,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15、“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认识它。”费尔巴哈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A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娃娃日记中写道:“儿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然而这种无意识并不类似于洛克所说的 白板,事实上,主体的心灵上不可能是一张白纸,它

7、没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就不可能具有任何认识能力,他具有遗传得到的心理本能结构,并用它来同化客体的信息。”阅读材料,回答16-17题。16、上述论断说明:A、人脑天生就具有意识 B、意识的内容来自于人脑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7、材料蕴涵的唯物论道理是()A、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 B、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C、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性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318、.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 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D、是错误

8、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19、“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20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A阶级性 B反思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21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9、 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 B C D22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23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24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5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

10、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知是行之始A B C D26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著。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27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28达芬奇曾经说过“热衷于实践而不要理论的

11、人好像一个水手上了一只没有舵和罗盘 的船,拿不稳该往哪里航行。”这表明 A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B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C理论和实践是始终统一的 D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29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4A、夸大了物质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30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31席勒说:“人

12、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3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33“望梅可以止渴,画饼却不能充饥”这说明A意识的反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B意识的反作用有时有效果,有时没有效果C意识的能动作用巨大,但受客观

13、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 D意识的能动作用总是有限的34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 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3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D.天时人事日相倦,冬至阳生春又来36.针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某校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查阅资料、走访社区、问卷调查进而把问题研究引向深入。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

14、的主要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8.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固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39.“物之生也,若聚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