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2015年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一轮课件7.3电学实验础

上传人:舍子 文档编号:202725 上传时间:2016-12-05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2015年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一轮课件7.3电学实验础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导与练2015年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一轮课件7.3电学实验础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导与练2015年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一轮课件7.3电学实验础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导与练2015年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一轮课件7.3电学实验础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导与练2015年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一轮课件7.3电学实验础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与练2015年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一轮课件7.3电学实验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与练2015年高考物理(浙江专用)一轮课件7.3电学实验础(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3 课时 电学实验 础 要点例析 典例精析把握规律 类型一 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及读数 电表原理 量程选择 使用事项 电表估读 线圈在磁场力作用下带动指针一起偏转 , 电流越大 , 指针偏角越大 , I 选择合适量程 : 使得测量时指针偏转角度要尽可能大 , 一般要求超过量程的31, 但又不能超过量程 1. 使用前应先进行零点调整 ( 机械调零 ) 2. 红表笔插“ + ”插孔 , 黑表笔插“ - ”插孔 3. 红表笔接电势高处 , 黑表笔接电势低处 , 即电流从红表笔进表 , 从黑表笔出表 1. 最小分度是“ 1,. 01, ”时 , 估读到最小分度的101( 即估读到最小分度的下一位

2、) 2. 最小分度是“ 2,. 02, ”时 , 估读到最小分度的21( 即估读到最小分度的本位 ) 3. 最小分度是“ 5,. 05, ”时 , 估读到最小分度的51( 即估读到最小分度的本位 ) 【例 1 】 分别读出下表中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 , 并填在表格中 . 电表 所选量程 测量值 0 3 V 0 15 V 0 3 A 0 0 . 6 A 思路探究 : (1) 表盘上的数很多 , 怎样确定读什么 ? 答 : 根据量程确定 . (2) 怎样确定最小分度 ? 答 : 每一小格的多少就是最小分度 . (3) 怎样确定有效数字的位数 ? 答 : 根据最小分度确定是否估读 , 确定有效数字

3、的位数 . 解析 : 0 3 V 的最小分度为 , 读数 =+ =2. 16 V; 0 15 V 的最小分度为 0. 5 V, 读数 = +=10 ; 0 3 A 的最小分度为 A, 读数 =; 0 的最小分度为 0 , 读数 =. 答案 : 方法总结 读数时要先根据选择的量程 ,确定每一大格多少 , 每一小格多少 ( 每一小格即测量的精确度 ), 先确定了测量的精确度 , 才能确定读到的有效数字的位数 . 类型二 电流表在伏安法测电阻电路中的内、外接法 1. 电流表内、外接法的比较 内接法 外接法 电路图 误差原因 电流表分压 U 测 =U x +U A 电压表分流 I 测 =I x +I

4、V 电阻测量值 R 测 =测测 x +R A R x 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R 测 =测测则用电流表外接法 . 若 . (2) 外接法的误差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 ,使得电流表的测量值大于通过待测电阻电流的实际值 , 导致待测电阻的测量值小于实际值 ,测量值为电压表与待测电阻并联阻值 : R 测 =真真R 真 . 【例 2 】 (2 0 13 广东中山模拟 ) 甲、乙两同学使用完全相同的器材用伏安法测量同一未知电阻 R x 的阻值 . 给定器材为 : 待测电阻R x ; 电流表 ( 量程 0 5 内阻约 1 0 ); 电压表 ( 量程为 0 3 V ,内阻约 3 00 0 ); 最大阻值为 1 7

5、00 的滑动变阻器 R; 电源E( 电动势约 3 V) ; 开关 S 、导线若干 . 两人的测量结果分别由图 ( 甲 )和图 ( 乙 ) 给出 . (1) 由图 ( 甲 ) 得 R x = , 由图 ( 乙 ) 得 R x = . (2) 在下面方框中分别画出甲、乙两位同学所用的测量电路图 , 并由测量结果判定 同学的测量结果较为准确 . 解析 : (1) 两图线的斜率表示电阻的测量值 , 由题图知 R 甲 =1 060 ( 在 (1 060 40) 内均对 ); R 乙 =730 ( 在 ( 730 40 ) 内均对 ). (2) 因图 ( 甲 ) 所示直线的斜率大 , 即测量值大 , 故甲

6、同学采用的是电流表内接法 , 乙采用的是外接法 . 因电阻值远大于电流表内阻 , 故用内接法较为准确 . 答案 : (1) 1 0 60 (1 02 0 1 100 均对 ) 730 (690 77 0 均对 ) (2) 电路图如图所 示 类型三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接 法 1. 两种接法比较 方式 内容 限流接法 分压接法 对比说明 两种接法 电路图 ( 忽略电 源内阻 ) 串、并联关系不同 负载 R 上 电压调 节范围 0 U E 0 U E 分压电路调节范围大 负载 R 上 电流调节 范围 0 I I 闭合 S 前 触头位置 b 端 a 端 都是为了保护电路元件 2. 滑动变阻器必须接成

7、分压电路的几种情况 : (1) 要求电压表能从零开始读数 ; (2) 当待测电阻 R x R(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 时 ; (3) 若采用限流式接法 , 电路中的最小电流仍超过电路中电表、电阻的允许电流 . 3. 当待测电阻 R x 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R 差不多 ,或 R 比 R x 稍大时 , 滑动变阻器接成限流式 . 【例 3 】 (20 13 浙江名校质检 ) 为了精确测量某待测电阻 R x 的阻值 ( 约为 30 ). 有以下一些器材可供选择 . 电流表 :A 1 ( 量程 0 50 m A, 内阻约 12 ) 电流表 :A 2 ( 量程 0 3 A, 内阻约 ) 电压表

8、:V 1 ( 量程 0 3 V, 内阻很大 ) 电压表 :V 2 ( 量程 0 15 V , 内阻很大 ) 电源 : E( 电动势约为 3 V, 内阻约为 ) 定值电阻 : R(3 0 , 允许最大电流 1. 0 A ) 滑动变阻器 :R 1 (0 10 , 允许最大电流 2. 0 A ) 滑动变阻器 :R 2 (0 1 k , 允许最大电流 0. 5 A ) 单刀单掷开关 S 一个 , 导线若干 (1) 电流表应选 , 电压表应选 , 滑动变阻器应选 .( 填字母代号 ) (2) 请在下面框中画出测量电阻 R x 的实验电路图 ( 要求测量值的范围尽可能大一些 , 所用器材用对应的符号 标出

9、 ) (3) 某次测量中 , 电压表示数为 U 时 , 电流表示数为 I, 则计算待测电阻阻值的表达式为 R x = . 解析 : (1) 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 因电源电压约为 3 V, 电压表应选用 V 1 , 最大电流约为 100 若选择 A 2 则量程过大 , 误差增大 , 所以选择 A 1 , 为了使电压值在更大范围内变化 , 电路应采用分压式接法 , 滑动变阻器选择 R 1 . (2) 因 R x 阻值较小 , 故用 R 作保护电阻 , 又因 R x 的阻值远远小于电压表内阻 , 测量电路应用电流表外接法 , 滑动变阻器接为分压式 . (3) 根据电路图有 : x +R, 解得 :R

10、 x =. 答案 : (1)A 1 V 1 R 1 (2 ) 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3) 类型四 电学中实物连图问题 1. 画出实验电路图 ; 2. 分析各元件连接方式 , 明确电表量程 ; 3. 画线连接各元件 , 一般先从电源正极开始 , 到开关 , 再到滑动变阻器等 , 按顺序以单线连接方式将主电路中要串联的元件依次串联起来 , 然 后再将要并联的元件并联到电路中 , 即“先串 后并” . 4. 电压表应并联 , 电流表应串联 , 且电流应由正接线柱流入 , 负接线柱流出 . 5. 滑动变阻器触头的位置应以保证电路中用电器的安全为原则 , 即保证加在用电器两端电压合适 . 6. 连线过程

11、中尽量不交叉 . 所有连线必须连接到接线柱上 . 7. 开关必须能控制整个电路 , 即开关断开后 , 电源便无电流输出 , 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 表指针均应指零 . 8. 连好实物图后 , 再与原电路图进行对照 , 检查是否有误 . 【例 4 】 (2 0 13 年广东理综 ) 图 ( 甲 ) 是测量电阻 R x 的原理图 . 学生电源输出电压可调 , 电流表量程选 A( 内阻不计 ), 标有长度刻度的均匀电阻丝 总长为 30. 0 根据原理图连接图 ( 乙 ) 的实物图 . 断开 S 2 , 合上 S 1 ; 调节电源输出电压为 3 时 ,单位长度电阻丝的电压 u= V / 记录此时电流表 A

12、 1 的示数 . 保持 S 1 闭合 , 合上 S 2 ; 滑动 c 点改变 长度 L,同时调节电源输出电压 , 使电流表 A 1 的示 数与步骤记录的值相同 , 记录长度 L 和 A 2 的示数 I. 测量 6组 L 和 I 值 , 测量数据已在图 ( 丙 ) 中标出 , 写出 R 、 I 、 u 的关系式 R x = ; 根据图 ( 丙 ) 用作图法算出 R x = . 思路探究 : (1) 怎样进行实物图连接 ? 答 : 根据电路图从电源正极开始顺次连接电阻丝、 A 1 、 S 1 ,再连接下一支路 . (2) 实物图连接中 , 连线能交叉吗 ? 答 : 不能 . 解析 : 实物连接如图所示 : 断开 S 2 , 合上 S 1 时 , 电阻丝两端的电压为 V, 则电阻丝单位长度的电压为 u=3 . 03 0 . 0 c 由于电流表 A 1 的示数不变 , 则 单位长度上的电压不变 ,R u, 根据欧姆定律有 R x =作出图像 , 如图所示 , 由图线的斜率求得 R x =6 . 答案 : 见解析 点击进入课后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 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十五章 近代物理初步第1讲 光电效应 原子结构 氢原子光谱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十五章 近代物理初步第1讲 光电效应 原子结构 氢原子光谱
  • 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十一章 热学第2讲 固体、液体、气体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十一章 热学第2讲 固体、液体、气体
  • 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十章 交变电流 传感器第1讲 交变电流的产生及描述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十章 交变电流 传感器第1讲 交变电流的产生及描述
  • 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十一章 热学第3讲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十一章 热学第3讲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 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十章 交变电流 传感器第2讲 变压器 电能的输送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十章 交变电流 传感器第2讲 变压器 电能的输送
  • 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四章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第2讲 圆周运动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四章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第2讲 圆周运动
  • 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四章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第1讲 曲线运动 抛体运动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四章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第1讲 曲线运动 抛体运动
  • 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五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1讲 功和功率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五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1讲 功和功率
  • 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四章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第3讲 万有引力与航天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四章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第3讲 万有引力与航天
  • 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五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4讲 功能关系 能量守恒定律2016版《3年高考2年模拟课标物理》高考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第五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4讲 功能关系 能量守恒定律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