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智慧总复习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269548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智慧总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哲学智慧总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哲学智慧总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哲学智慧总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哲学智慧总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智慧总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智慧总复习题(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复习题1、 概念解释1.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老子所说的“道 ”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世界的本原(本体) ,世界由以出发、由以产生的基础;第二,世界的本质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体现实性)的决定或主宰力量,第三,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全部历史的述说,也即对道以自身为本原、以自身为本质的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完成的全部历史的述说。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 ,是一种方法,不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 ,佛家的最高真理。2.太极太极:中,对立的同一,宇宙万物共同基因3.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

2、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作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4.易易的三个含义:简易、变易、不易5.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6.象四象即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7.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8.忠恕之道中国儒家的伦理与哲学范畴 ,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 “忠” ,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 ,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9.国学“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10.德“德

3、”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11.天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狭义仅指与地相对的天;广泛意义上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 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最高之神,称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12.三纲八目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3.慎独“慎独” ,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

4、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还是对自我约束的的一个极限挑战。14.中庸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是完满的,而他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15.诚诚是一个形声字;从言,从成,意谓对待人们要诚实讲信用,不搞鬼鬼祟祟的把戏和阴谋诡计。 礼记中庸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荀子虽“不求知天” ,但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16.逍遥游逍遥游出自庄子作品,其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

5、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17.天籁天籁,自然界的声音,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也指诗文天然浑成得自然之趣。18.物化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一种泯除事物差别、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19.佛佛,意译为“觉者” 、 “知者” 、 “觉”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 、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20.戒定慧戒定慧即三无漏学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培育智慧。21.般若佛教用“般若”以指如实理解一

6、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22.涅槃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 “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23.相表现于外而能想像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

7、24.法相“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25.无为法指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26.庄严佛土庄严佛土,即是庄严世间,指端庄而有威严的人人恪守人之本性的世界。27.禅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2、 命题解释1.生生之为易源自易经 ,指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革故鼎新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论语 ,意为:“学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于孔子论语 ,

8、意为:“学习而不知道思考,就会被知识表象所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对学习有害。 ”4.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孔子论语 ,意为:“古时候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没有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 ”5.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出自孔子论语中颜渊问仁于孔子,原句完整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为:“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孔子论语 ,意为:“如果自己不喜欢或做不到,不要强加

9、于别人。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论语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意为,君应尽为君之道,臣应尽为臣之道,父应尽为父之道,子应尽为子之道。依礼记礼运篇所解五伦十义,君义为仁,臣义为忠,父义为慈,子义为孝,即是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要做孝子,推而至于夫妇兄弟朋友,也各有其道,此即五种人伦之教。另有西汉

10、董仲舒春秋繁露一书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总结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8.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出自孔子论语 ,意为:“孔子说:人的原始天性是相似的,只是在后天不同的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影响才会产生区别,最终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 ”9.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孟子离娄上 ,意为:“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老子道德经 ,意为:“道与名 ,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 , “道”应该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基础,它是本

11、体,无法用言语表述;而“名”则是人的理解能力,没有人类就没有“名”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意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其自生自灭。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1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经 ,意为:“老子说: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1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有”为看得见的具体事物, “无”即是看不见的“道” ,为万物的本源。 “有”由“无”

12、产生。 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4.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出自老子道德经 ,意为:“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处,不去范同样的错误这是高明的。 ”1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老子道德经 ,意为:“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其意在与人类社会“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的法则作对比。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16.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 ,全句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为:“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

13、何东西。 ”17.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出自庄子逍遥游 ,意为:“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不追求建功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不追求名誉地位。 ”18.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出自庄子齐物论 ,意为:“天地与我共同生长,宇宙万物与我浑然同为一体。 ”19.不住于相。佛说:“不住于相” ,就是叫我们不要停住在任何的“相”上面。不要纠结,要豁达,要洒脱。要知道,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不变的,都要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去对待“相” 。相,是一个相当精准的字,眼睛所看见的是图的相;耳朵听见的是声音的相;鼻子闻到的是气味的相;

14、身体的感觉是身相;思维意识得到的也是相,是一个更加复杂、经过深加工的相;再进一步,把思维意识的东西自己总结成理论,成为一个对某种东西的规律的描述,就是法之相。 “相” ,都要变化的,都不会永恒的不变的。20.于法应无所住。全句为“菩萨于法应无所住” ,意为:“菩萨对于身边发生的世出世间的一切事情,身体力行,但没有挂碍在心上,做而无做,无做而做,不计较结果。2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界外三乘圣贤,证无为法,其智其用,各有差别,故名。2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 ,意为:“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

15、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 ”23.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出自坛经 ,意为:“以无念为宗旨,以无相为依据,以无住为本质” , “念”是人心灵活动的方式,心动则生念。然而无念不是要我们将心灵停止活动,而是要“念念之中,不思前境。简单来说,即时时活在当下一刻,不执著于任何经验。 “相”即法相,即山河大地,一切事物。无相并不是说一切事物不存在,而是说事物存在的本质是缘起无常,是不停过转的。无相就是要我们明白宇宙存在跟我们的认知,经验无关。故当我们看事物要“于相而离相” ,要明白我们看到的片段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识。一切

16、法相缘起无常,流转不停,停下来的,只是我们的心。 “住”即停留、留驻。我们人的心就是用“住”的方法认知世界;我们的认知心就是一个将念头留驻于事物,然后形成经验的心。无住为本,即人心生念,而念不停留于相,不停留即不住,不住则能无念,无念就能无相。三、段落解读1.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惑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熟能与于此?不要去多想什么,也不要去做什么,就在那不动,静静冥思,渐渐你就会感悟到许许多多的人情事故了。不是天底下极为神通的人,谁能领略其中的奥妙呢?2.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此为易传系辞上提出的一种宇宙生成观点。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 ”总之,就是说,太极是天地未分的统一体,是世界的本原。太极是世界产生总过程的开始,由太极出生天地(阴阳) ,天地运行而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