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0267843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陕西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陕西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陕西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陕西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 年 5 月期中考试1、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产生了实现“和谐大同”的社会的理想,并为此设计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其核心莫过于采用一套有效的争议调处机制,即今天所谓之调解制度。调解,作为一种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今天能够看到的关于调解的最早记载是舜主动出面对“历山之农者侵畔,河滨之渔者争坻”进行有效调处的故事。可见,华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调解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调解制度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发展,几乎在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负责调解的机构或人员。秦汉时,在乡一级设“秩、啬

2、夫和三老”专司调解事务,调处不成再到县廷起诉。唐代则于基层分设“乡正、里正和村正” ,而且还明确规定调解是将纠纷交府县处理的前提。到元朝时调解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民事纠纷。元代还为调解及其他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 “告拦” 。元朝法律同时规定通过审判官调解达成和解而再次起诉的案件,不允许有司再行受理。这就赋予调解达成的和解协议以既判力和法律约束力,这是传统调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到明清时期,我国古代调解制度发展到了极致。明代将儒家“无讼”观念付诸社会管理实践,调解自然继续充当民事诉讼的法定前置程序。朱元璋就曾颁布敕令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轻便告官,务

3、要经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里甲老人量断。 ”清代在沿袭明朝做法的同时,还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调解适用范围被不适当地扩大。据载,清嘉庆十五年至二十五年间,天津宝坻县自讼案的调解结案率竟高达 90%。从上述调解演进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调解在一步步制度化的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强制性特征。这种强制调解模式体现了统治者以此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考虑。中国古代调解也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道德教化功能。我国古代调解制度特点鲜明。首先体现在中国古代调解的主动介入特性。中国传统调解实践大多具有某种主动介入的因素,即调解人出面调和纷争

4、,并非基于双方的邀请而是多由调解人主动介入争议。其次是调解人在某些情况下的非中立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调解人主持调解时未必一定会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受传统道德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调解人在调解过程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自然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对调解结果施加影响。为了给调解人保留“面子” ,当事人大多会听从调解人的建议,这些情形都是西方式调解体系中闻所未闻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古代的调解制度发挥着积极的保障功能,是在“和谐大同”的传统社会的理想期待下诞生的一种争议解决机制。B被誉为“维护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调

5、解制度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相对的完善。C元朝对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功不可没,法律规定由审判官介入的调解,其结果虽有当选约束力,但仍有改判的可能。D清朝时期的调解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定程序化更为严格,但也使调解的对象不合理地扩大,暴露出一定弊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朱元璋颁布敕令规定,其目的在于发挥调解制度的道德功效,调解双方尽量不走民事诉讼程序,避免更大的麻烦。B与清朝相比,明朝调解制度调解的案件数量和案件结案率明显较低,充分反映出清朝社会矛盾更多,治理更为有力。C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对调解更加重视,并将原来的民间调解上升为法律规范的高

6、度,强化了调解制度的政治色彩。 D中国传统调解模式能践行数千年并且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其中关键的因素在于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代稳定封闭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人们之间和平共处的重要性,相对于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调解可以使当事人从繁冗的诉讼中解脱出来。B清代曾有叔嫂之间因田产之争诉诸官府,在官府开审前,双方亲友主动出面调解,劝说双方各让一步,来平息纷争。C在古代婆媳纠纷中,调解人大多会倾向于站在公婆一边而劝说媳妇作出更多的让步,调解难以不偏不倚。D西方古代调解制度具有与我国古代调解制度不同的特点,它具有中立性等鲜明特点,调解可以给

7、双方当事人一个谁是谁非的精确评断。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1)文言文阅读(19 分)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sh)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

8、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 ”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

9、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元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

10、讨方腊以自赎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古代男子 18 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20 岁才为成年。B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

11、属大夫,故死为“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R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 18 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2、10 分)(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5 分)(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5 分)(2)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完成题(11 分)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 罟(g)师:渔夫,这里指船夫。8.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5 分)9.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6 分)(三

13、)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论语中借助物像现象说明品德高尚的人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的句子是: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 , 。(3).逍遥游中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的两句是: ,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兴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3、文学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 (4)题。家(日本)川端康成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

14、着。“那是什么声音?”“竹林子的风声啊。”“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

15、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 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喂,连钢琴也都有呢。”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啊!还会响呢。”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