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266837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第 I 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特重饮食的文明以青铜作为主要生产工具之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化被称为青铜文化。虽苏美等其他古文明也有青铜文化,某些现象甚或早于我国,但我国青铜文化自有特色,饮食即为其中之一。古人虽然有皇帝“鼎湖龙驭”的故事,似乎皇帝已知铸鼎,但墨子耕耘有云“昔者夏启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 ”,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铸铜的盛行是从夏朝开始的;夏禹铸九鼎之传说尤为世人所重。但此即应注意:墨子说铸铜时用的语词是采“金” 。中国古代称金就是指铜,

2、而非金银之金。这便与其它文明迥然不同。古埃及、古希腊、苏美文化均有大量金银器,唯中国用金极少也较晚,金的雕饰制作要到春秋战国才较发达,在殷周称为吉金的,都是铜。采金铸器的过程,先是用被称为纯铜的红铜。再而加入锡,形成锡金合金,是为青铜。青铜器可概分为礼器(如鼎彝) 、乐器(如钟铙) 、兵器(如戈矛) 、车器(如銮轴) 、农工器(如刀铲) 、杂器等之类。但有趣的是,所谓礼器,大抵是食器。而这也与其它文明不同。禹铸九鼎的“鼎”就是主要的食器。直到现在,闽南语称锅子仍叫鼎。而鼎却又是政权的象征,争政权就叫做“问鼎” 。入朝做官跟宁愿退隐江湖的人相比,则称为“钟鼎山林、人各有志” 。有钱的大户可以用旁

3、的形容词去描述, “鼎食人家”却只能指有政治势力的世家。鼎这种食器为何竟有如此重大的政治及权力意涵呢?礼器为何又多是食器呢?须知兵器车器农器工器都不可能用为礼器,只有食器可以。何以食器有此地位?答案不难索解。 礼记礼运早已讲过:“礼之初,始诸饮食” ,又说:“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聘” 。古人的观念认为:人要生存就需脱离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之,此即礼之所由起也。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起于会餐分食之顷。由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而后亦

4、有群体,群体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 “协于分艺” ,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这是后世儒者对礼的发展及其内涵之解释。但亦唯有如此解释,才能说明礼器与食器混同的现象,也才能表征出中国政治学为何会以 “养”为内涵的特点。礼器中鼎、彝、爵、尊、盘、觚均为主要饮食器。礼这个字,原本也就是酒醴之 “豊”。以豊敬神或敬人即是礼。此可称为 “礼食一如” 。而一个民族也需是如此重视饮食,才会从饮食的角度看待礼的问题,此可称为“特重饮食” 。正因特重饮食,故铜器之中食器之繁,可令人叹为观止。以酒器来说,酿酒的罍、贮酒的壶、贮酒而备斟的尊、装满以备移送的卣、温酒的斝、斟酒的升、饮酒的觯、可温酒而饮的爵、可烫酒

5、的觚,以至盂、卮、杯、觞等,简直不胜枚举。其中爵又用为爵位之爵、尊用为尊长之尊、孔子以“觚不觚,觚哉”喻说政治抱负、庄子以“卮言日出”形容自己说话的方式,则明显是饮食事物在思维活动中的延伸。(摘编子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1下列关于“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从皇帝“鼎湖龙驭”的故事、 墨子耕耘的记载和夏禹铸九鼎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中国铸铜的历史由来已久。B鼎是青铜器的一种,但它区别于乐器、兵器、车器等其他青铜器,如钟铙、戈矛、銮轴、刀铲、觚都不可用为礼器,但鼎可以。C鼎是一种具有重大的政治及权利意涵的食器, “钟鼎山林,人各有志”说明鼎的象征义往往跟隐退江湖形成对比,象征富贵人

6、家生活的奢侈豪华。D鼎既是主要的食器,有时政权的象征,这种食器与礼器混同的现象,象征出中国政治学以“养”为内涵的特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青铜文化不独见于中国,但中国的青铜文化独具特色,从饮食的角度看待礼的问题,这还中国青铜文化的特色之一。B铸铜的盛行,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中国用金较少也较晚,金的雕饰制作要到春秋战国才较发达。C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有诸多不同,如中国古代以金代铜的指称,又如中国古代礼器大抵就是食器这种有趣的现象。D古代采金铸铜需经历从红铜到青铜的过程,礼器、乐器、兵器、车器、农工器、杂器等都可用铜锡合金铸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

7、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礼发端于饮食,有饮食才有生命,如果不能顺应天命,身体力行,顺时而动,彬彬有礼的社会就难以形成。B礼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人不赞同通过竞争抢夺资源,对于财货和人力的分配应当谦逊推让的分配观念,一方面起源于古时最基本的觅食求生问题。C “礼”字原本就是古代祭祀用的行礼之器,用礼来敬神或敬人即使礼。从礼的角度看待饮食,一个民族才会重视饮食。D古代酒器种类繁多,有罍、壶、尊、卣、斝、升、觯、爵、觚、盂、卮、杯、觞等,这与古人特重饮食的观念密不可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父康之,南沙令

8、,雅有才思。淹少孤贫,常慕司马长卿、梁伯鸾之为人,不事章句之学,留情于文章。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淹每从容进谏,景素不纳。及镇京口,淹为镇军参军,领南东海郡丞。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会东海太守陆澄丁艰,淹自谓郡丞应行郡事,景素用司马柳世隆。淹固求之,景素大怒,言于选部,黜为建安吴兴令。桂阳之役,朝廷周章,诏檄久之未就。齐高帝引淹入中书省先赐酒食淹素能饮啖食鹅炙垂尽进酒数升讫文诰亦办。相府建,补记室参军。高帝让九锡及诸章表,皆淹制也。齐受禅,复为骠骑豫章王嶷记室参军。少帝初,兼御史中丞。明帝作相,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

9、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振肃百僚也。 ”淹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不足仰称明旨尔。 ”于是弹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弘远,并以托疾不预山陵公事。又奏收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并赃货巨万,辄收付廷尉。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内外肃然。明帝谓曰:“自宋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天监元年,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沮县伯。淹乃谓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 ”以疾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伯,卒。武帝为素

10、服举哀,谥曰宪。(节选自南史 江淹传 ,有删节)注:九锡: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是一种最高礼遇。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 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B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 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C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 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D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丁艰,即丁忧。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职期间,如果父母去世,则无论

11、此人居何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B谥,即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表示赞扬、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C劾,即弹劾,中国古代弹劾制度是封建监察制度的核心内容,弹劾权是御史的最重要权力,在皇帝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弹章直达御前,皇帝亲自裁决, 威慑百官。D黜,即降职或罢免官职。在古代史书中,表示官职升降的词有不少,如谪、贬、左迁等指降低官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江淹小时候很有才气,不屑于从事经学训诂,而倾心于诗赋文章。常常仰慕司

12、马相如、梁鸿的为人。B因东海太守陆澄丁艰,江淹一再要求自己行太守职务,景素大怒,上报选部,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C齐明帝作丞相时,要江淹整顿百官。江淹尽心尽力,弹劾了很多贪官,得到了明帝的高度赞扬。D江淹认为人要知足,人生随时都可行乐,不必等到富贵之时。所以他想在功成名就后归隐乡里。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 )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 (4 分)(2 )齐高帝引淹入中书省先赐酒食淹素能饮啖食鹅炙垂尽进酒数升讫文诰亦办。 (6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

13、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8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简要分析本诗首联的情景关系。( 5分)9 “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 “苦”,请简要分析。(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 关雎中用“ , 。 ”描写了男子被拒绝后的反应,他甚至到了夜不能眠的程度。(2 )毛泽东笔下的山水是绚烂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沁园春长沙 ) ;曹操观沧海笔下的上水是壮阔的: “ , 。(3 )面对深

14、明大义的想如,廉颇感到羞愧,所以他“ , 。 ”最后二人结为了生死之交。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了悟禅师凌鼎年自了悟禅师到海天禅寺后,海天禅寺的平静就打破了。僧人们不明白,法眼方丈怎么会要求了悟禅师住下来,更不理解他为什么会容忍了悟的反常行为。别的不说,这了悟自在海天禅寺住下后,竟从来没扫过一次地,从来没关过一次门。若轮到他值勤值夜,其他和尚总有些放心不下。众僧都不甚喜欢这位新来的了悟禅师。所谓先进庙门三日大,比了悟先进庙门的,自认为比他有资历,也就不把了悟放在眼里,时不时斥责他,骂他是懒和尚。了悟不气不恼,一笑了之。过了

15、几天,众僧突然发现了悟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空门岂用关” ;下联为“净土何须扫” 。众僧看得呆了,一时竟无法驳斥了悟的这种奇谈怪论。有人去禀报了法眼方丈。法眼方丈闻听后,微微颔首,面露赞许之色。他传下话去:“了悟对禅的理解,已非你辈皮相之见,好好向他学道吧。 ”僧人们都认为法眼方丈在偏护了悟,甚至认为他法眼有私,多少有些不服。法眼方丈终于向众僧们说出了压在心底的一件事:那就是半年前的一个黄昏,他匆匆赶回海天禅寺时,因山雨刚止,河水暴涨,木桥已被冲毁,有一年轻山姑为无法过河正发愁呢。法眼方丈见此,考虑再三,卷起裤管,折一树枝当手杖,一面探底,一边趟过了河。法眼方丈想:男女授受不亲,僧人戒色

16、,自己这样做,既给她做了示范,又不犯寺规,也算尽到普度众生之责了。然而,那位山姑不知是没有领会法眼方丈的暗示,还是胆小,依然站在河对岸干着急。天渐渐暗下来了,一个山姑过不了河,那如何是好?正这时,走来一其貌不扬的和尚,和尚上前向山姑施礼后,就抱着山姑过了河,和尚把山姑放下地后,满脸通红的山姑一脸羞色地向和尚道了谢。和尚说了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就一声不响地继续赶路了。法眼方丈忍不住上前问:“这位和尚,出家人应不近女色,你怎可抱一个姑娘呢?”那和尚哈哈大笑说:“我早把那姑娘放下了。你怎么反而老放不下呢?”法眼闻之大惭,始悟遇到得道高僧了,就极力邀请了悟禅师到海天禅寺住下。这件事对法眼方丈震动很大,他深感了悟禅师道行深厚,有心好好观察,让之熟悉海天禅寺后,再作打算。不久,清兵南下,发生了“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等惨烈之事,善男信女逃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