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一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1.09KB
约4页
文档ID:20238435
高一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_第1页
1/4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 1课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BC8C---BC3C)“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一、儒家学派1、代表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2、主张⑴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①子曰:“仁者爱人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②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方法:遵守社会规范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治④子曰:“有教无类⑤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务实“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⑵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1、 从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升为阶级关系的和谐,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2、重视和善待老百姓,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领域 主要内容政治思想“仁”(核心)和“礼” (关系?)“为政以德”(德治) “敬鬼神而远之”(民本)思想学说教育思想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文化贡献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孟子仁政:提出“政在得民”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 唯物思想;“君舟民水”.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孔子 孟子 荀子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民本思想 为征以德足食…民信之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道家学派1、代表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战国庄子 2、主张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庄子:“ 道 ”是最高准则;提出 “齐物论” 崇尚自然无为 ,追求精神自由荀子政治:主张“仁义” ,“君舟民水”主要思想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领域 主要内容哲学思想1."道"是万物的本源2.朴素辩证法思想思想学说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思想评价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三、法家学派1、代表 李悝 吴起 商鞅 韩非子 申不害2、主张 奖励耕战、严刑峻法李悝 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 ②以严酷刑法确立集权政治秩序③《法经》,古代第一部完整法典商鞅①废除世卿世禄,按军功授爵 ②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③重农抑商 ④加强中央集权 ⑤燔诗书、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 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四、墨家学派1、代表 墨翟(创始人)2、主张墨子思想主张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兼爱) 主张 非攻 尚贤 节俭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认识论与逻辑学上的成就 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三表法”)逻辑学: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韩非子思想主张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 势立威,术驭臣,法制民②吸收道家思想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观点主张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 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当时:思想解放,文化繁荣对后世:智慧精华,惠泽中外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 “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孔子 春秋提倡“仁”和“礼”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儒家荀子战国 “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老子 春秋 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道家庄子 战国 齐物论;乐天安命、顺从自然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变法革新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经济:生产力大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思想界异常活跃 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主张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民族: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加强,也利于这一局面的形成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