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月辉淡淡愁落花无情天涯远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0199693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朗月辉淡淡愁落花无情天涯远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清朗月辉淡淡愁落花无情天涯远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清朗月辉淡淡愁落花无情天涯远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清朗月辉淡淡愁落花无情天涯远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清朗月辉淡淡愁落花无情天涯远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朗月辉淡淡愁落花无情天涯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朗月辉淡淡愁落花无情天涯远(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朗月辉淡淡愁 落花无情天涯远论古典诗词中的花月意象与相思情【摘要】:喜欢听梅艳芳的女人花,喜欢那种淡淡的哀愁与伤悲,纵容它们在心底沉淀。也许天生就是多愁善感的人吧,总为花开而喜,花落而悲。花开是一季的辉煌,花落是满地的残红,梅艳芳如此,天下所有的女子怕都逃不开同样的命运吧?女人如花花妖娆,花谢红颜老,谁会是那个惜花怜花的人?朗月照晴空,万物生光泽。天边一轮月,穿越古今,一照就是亿万年的岁月,可是人世无常,历史在它面前只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似乎月只是一眨眼间,沧海已变桑田。月圆月缺,月明月暗,好像与人没有什么瓜葛,却总是牵动我们的情,悲欢离合,皆是情动。地上花影摇动,妖娆自生,天上明月皎洁, 妩

2、媚招人,此时此刻,天地间一片朦胧,对于躲在暗处幽会的情人来说,花、月、人早已交融, 别有天地非人间了。【关键词】: 花无百日红 月有阴晴圆缺 花月总关情自从甲骨上长出了文字,废墟里衍生了文明, “花” “月”这两种意象就开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诸如“花前月下” “花月佳期” “花好月圆” “花容月貌” “花自芬芳月自饶”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等成语、诗词佳句俯拾皆是。似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就是在“花” “月”的相互交融中走过了数千年的岁月,成就了古国千年的辉煌。“花” “月”本是客观事物,花开花落,月缺月圆,循四季规律变化,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然而,同样是客观存在的人,却有着主观的感情,

3、于是一经过他们多情的眼,自然界的“花” “月”就活了,它们和人一样有了灵魂,有了感情,相思由此萌生并一代代传承。以下具体分析“花” “月”这两种意象各自与相思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 花无百日红一直以来,花都是文人骚客们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们或者美丽娇柔,姿态轻盈;或者颜色艳丽,雍容富贵;或者品质高洁, “质本洁来还洁去”总之, “花”在古典诗词中的形象是饱满的,传神的。最先把花与女人联系在一起人是谁?我们无从考证,只知自从“人面桃花” “花面相映” “芙蓉如面柳如眉” “如花似玉”这些字眼出现以后,人们已经习惯性地把花与女子等同起来了。其实仔细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花儿美丽娇柔,姿态轻

4、盈,女子亦是袅娜风流,仪态万千,红颜如花。可是“人无白日新,花无百日红” ,它们之间最后的宿命也是如此的相像。花儿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竞相开放,以自己最美的姿态争得一季风光,女子有限的青春,最美的年华亦很短暂。 “惜春长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 ,然而岁月无情,还是“匆匆春又归去” ,于是花褪了残红,零落成泥。女子韶华逝去,红颜凋谢。也许就是因了女子与花之间这种惊人的相似吧,人与花之间生出了一种默契。女子开始爱花、怜花、惜花,继而以花自况,为花飞花落,春无情归去而惆怅伤怀,为自己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而无人珍惜、怜爱而感伤,于是相思在花间流淌,汇成一条缠绵哀怨的河, “花落人断肠” ,悲情一发而不

5、可收。古人诗词中的“花”意象,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象来描写,旨在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如“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无声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春城无处不飞花”等诗句,皆是从花儿本身出发来写自然现象,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二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如 “花落春长在”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做雪,绝胜南陌碾做尘。 ”再如“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花落不是生命的终结,相反,是来年花儿更艳,更美丽的前兆。三是把落花作为感情的依托,对落花唏嘘感慨,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只恐夜深

6、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是 青春匆匆的不舍与无奈;“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那是李后主的故国之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花落我来葬,他年我死不知谁葬,想来却是人不如花,难怪颦儿会对花垂泪了。然而,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等诗句引起的,更多是离愁及其生出的相思情。且不去体味林妹妹的哀叹:“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里蕴含着多少伤悲,普通的诗句里亦有说不尽的感伤。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回家” ,梦里春早已深了,花儿亦开始凋零,残红随水而流,闺中少妇红颜衰老,可

7、是游子依然在天涯,谁来怜那如花的娇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可不就是太匆匆了吗?在催人老的相思煎熬中,花儿谢了,红颜老了,情却更深了。而把这份“花落人断肠” 的相思情抒写到极致的是欧阳修,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他只用了简短的几个字,却创造出了一幅极凄美的画面:闺中少妇于春日中,见院中花儿飘飞,知道春日即将归去,不禁生出惆怅,进而由花想到自身,美丽的容颜终有一日也会老去,故而自伤。思妇为花落而流泪,同时也是在哀悼自己逝去的青春。在人的世界里,她得不到应有的关爱,苦守空房,寂寞难耐,于是寄情于花,以为它是理解自己的,因而含泪问花。谁知,花竟无语,少妇等不到回答,一时也无语

8、,可是花也无情,竟飞过秋千去,使思妇的感情再也无处可寄,只有默默流泪的份了。这份哀愁,这份无奈,谁能体会?“今年花胜去年好,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流年似水,世事无常,明年谁在她身边同赏去年花?怕也不过是个虚无的影子吧。然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似乎和花相比,人又多了一层无奈,花谢花可以再开,可人呢?青春永远只有一次,逝去了就不再来了。所以孟郊只能伤感地写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总之“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花所在,情所依,相思无尽。【二】 月有阴晴圆缺月亮伴随天地而生,循自己的变化规律而变化,月圆月缺,月盈月亏,生生不息。亿万年的岁月,

9、无涯的时间长河里,它从遥远的天际,一照就穿越了古今。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其实就是对月的一种写照。月亮是黑夜的眼,是它的魂,当整个世界一片黑暗沉寂的时候,月亮带着它清冷的光辉悬于天幕上,给大地洒下一片银光。漫漫长夜里,当人间万姓共赏一轮皎月的时候,多情、敏感的文人们再也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了,诗情汹涌澎湃。于是,翻开中国古典诗词,我们不难发现,月亮作为文人情感的某种载体,已经根深蒂固的定格在古老而凝重的文化中。不管是怀古送别,还是思乡念人,借月亮来抒情已经成为诗词的一个永恒主题。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月是故乡明” ,其间流淌的是绵绵无尽

10、的乡愁,是天涯游子心中挥抹不去的一缕情丝。走过李后主的身边,那“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里渗透了太多的哀伤,国破家亡之恨,身世飘零之苦,怕是月亮因为难以承载。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属于恋人的甜蜜时光,月于他们,是一种单纯的幸福的象征。以上絮絮叨叨这么多,关于月亮的意象到底有那些呢,它与相思情有什么关系?且看如下分析。常见的月亮意象大致有四个:一是认为月亮是感情的象征,即月非月,着力的是对月的感受和自己的情感寄托,诸如盼团圆、诉离别、生乡思、起怅恨、念伊人、思明君、怀圣主等。诗句有“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行宫见月伤行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二是认为月是自然、本真之月,即月是月,着力的是对月的直观描述,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三是认为月是美的一种象征,是一种淡淡的闲逸,自由的情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四是认为月是永恒的代名词。不管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还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月亮都一样跨越了亿万年的时空,阅尽

12、世事沧桑的变迁,见证了历史的兴亡、朝代的更替而亘古长存。冷月无声,却洞悉所有世事,无言中渗透了哲理。具体的,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简短的分析一下“月”的意象,即“悲” “欢”“离” “合” 。一、悲永恒、无常“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万千。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 ;石头城昔日繁华竞逐,今日却是一幅破败萧条,可谓“无常” 。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任是谁也无法不悲凉,何况多情的诗人?李煜说:

1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可不是吗?世事无常,如烟如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虽年年岁岁“月”相似,毕竟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一朵稍纵即逝的浪花,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

14、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常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 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感慨颇多,既而转为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地融合,抒发永恒与无常之悲。此外,李白的苏台览古里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姜夔扬州慢中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等词句,无一例外传达的都是永恒与无常之悲。二、欢美人、爱情1月与美人在古代

15、文人的审美世界里,月的形态美与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最为相似,明月是美人的象征,从而有了众多用月描绘美人的句子,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 “闭月羞花”等。晏几道蝶恋花中“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乌发之下的愁眉。李白诗中之月亦有不少这样的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 ,写女子的美丽胜过皎洁的月亮;“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以月比人,写歌女用扇子遮面的娇羞模样,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天上美月,地上佳人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天上人间至此完美融合,可望而不可及的美月似乎相伴左右,身边的佳人宛若神妃仙子如月的佳人带给

16、诗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慰藉,这是月的欢乐之所在。月不但像美人,月宫中就住着一位绝世独立的美人嫦娥。因她的美貌家喻户晓,更因月宫是她居住的地方,所以月也成了美人的象征。2月与爱情“月”作为一种意象,常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大致是因为:(一)月夜有其特有的浪漫气息,特别适合烘托恋人间的柔情蜜意、勾勒有情人的缠绵缱绻;(二)因为月亮皎洁无暇、亘古长存可以象征爱情的忠贞不渝、天长地久。在这类的诗词中, “月”变得温柔而朦胧,清新而明朗,满是诗情画意。如张先的诉衷情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全词用花、月的意象贯串而成,借“花前月下”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月朦胧”象征爱情受阻,借“花不尽,月无穷”象征对爱情的美好期愿与执着追求。天上月,地上花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优美、花好月圆的图画,此时的月是爱情誓言的见证,是甜蜜欢愉的见证。如贺铸西江月有“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之句,它极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