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余华文学年谱_王侃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639.09KB
约14页
文档ID:2012197
余华文学年谱_王侃_第1页
1/14

东 吴学术 2012 年第 4 期一九六〇年 ,一岁 这年四月三日 ,余华出生于浙江省立杭州医院 (现为浙江省中医院 )父亲华自治 ,山东人 ,部队转业后在浙江省防疫大队工作 母亲余佩文 ,绍兴人 ,浙江医院手术室护士长 余华是这对夫妇的次子 偶尔 ,余华会有限度地表达一下他对血统论的迷信 ,以说明自己的文学风格与江南软性文化的差异是得之于父系的 、北方的基因 一九六二年 ,三岁 余父到浙江嘉兴市海盐县人民医院任外科医生 ,余华全家遂随父亲迁至海盐 海盐位于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 ,秦时置县 ,因 “海滨广斥 ,盐田相望 ”而得名 ;它距杭州约一百公里 ,距上海约一百公里 海盐是崧泽文化的发祥地 ,素以 “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 、礼仪之邦 ”著称 唐代诗人顾况 、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出版家张元济 、 著名漫画家张乐平 ,以及曾领一时风潮的改革先锋步鑫生 ,皆为海盐人氏 但是 ,余华全家甫到海盐 ,此地却是一个 “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 ”的穷乡僻壤 余华的童年生活就在这个江南小城开始了 他在这里差不多生活了三十年 余华重要小说中的历史 、人物和风物 ,都脱不开这个小城对他童年记忆的铸定 。

他写道 :“我熟悉那里的一切 ,在我成长的时候 ,我也看到了街道的成长 ,河流的成长 那里的每个角落我都能在脑子里找到 , 那里的方言在我自言自语时会脱口而出 我过去的灵感都来自于那里 ,今后的灵感也会从那里产生 ”①一九六三年 ,四岁 余华进入当地的县幼儿园 与如今的狂放不羁和机敏善言不同的是 ,幼年的余华多少显得木讷 、沉静 余华曾如此写道 :“我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 ,我母亲经常这样告诉我 ,说我小时候不吵也不闹 ,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 她每天早晨送我去幼儿园 ,到了晚上她来接我时 ,发现我还坐在早晨她离开时坐的位置上 我独自一人坐在那里 ,我的那些小伙伴都在一旁玩耍 ”此后的几年里 ,由于父母很忙 , 上班后就将余华和哥哥锁在家中 兄弟俩唯一的乐趣便是 “经常扑在窗口 ,看着外面的景色 ” 当时如海盐这样的江南小城 ,与农村有着太过模糊的界线 ,因此 ,兄弟俩在窗口看到的景色其实就是 “乡间 ”:“我们长时间地看着在田里耕作的农民 ,他们的孩子提着割草篮子在田埂上晃来晃去 ”②在那些农人的身影里 ,或许能辨认出后来在 《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中出现的福贵 、有庆 、孙光林 、家珍 、许学术年谱余华文学年谱王 侃①② 余华 :《余华自传 》,《余华作品集 》第 3 卷 ,第 381-386 页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1082012 年第 4 期 东吴学术玉兰的形象 此外 ,由于父母总不在家 ,余华甚至一度跟着上学的哥哥坐在课堂上听课 一九六七年 ,八岁 这年三月 ,余华在海盐县向阳小学入学 家有小子初长成 ,此时的余华有了较为自如的活动能力和活动空间 不过 ,在家庭和学校之外 , 医院是他最常去的地方 :“那时候 ,我一放学就是去医院 ,在医院的各个角落游来荡去的 ,一直到吃饭 我对从手术室里提出来的一桶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父亲当时给我最突出的印象 ,就是他从手术室里出来时的模样 ,他的胸前是斑斑的血迹 ,口罩挂在耳朵上 , 边走过来边脱下沾满鲜血的手术手套 ”①作家格非曾如此说过 ,就余华的文学才华而言 ,“真正使他受益的是他父亲的那座医院 对于余华来说 ,医院从来都不是一种象征 ,它本身即是这个世界的浓缩或提纯物 ,一面略有变形 、 凹凸不平的镜子 ……余华后来多次谈到了那座医院 ,用的是漫不经心 、轻描淡写的语气 这种语气到了他的作品中 ,则立即凝结成了具有锋利棱角的冰碴 他是那么热衷于描述恐惧 、战栗 ,死亡和鲜血 ,冷漠和怀疑 ”②一九七一年 , 十二岁 余华上小学四年级时 ,全家搬到医院里职工宿舍居住 。

“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 , 差不多隔几个晚上我就会听到凄惨的哭声 那几年里我听够了哭喊的声音 ,各种不同的哭声 ,男的 、女的 、老的 、少的 ,我都听了不少 ”很多年后 ,余华回忆当年的 “太平间 ”:“我经常在炎热的中午 , 进入太平间睡午觉 ,感受炎热夏天里的凉爽生活 ……直到有一天我偶尔读到海涅的诗句 ,他说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海涅写下的 , 就是我童年时在太平间睡午觉的感受 然后我明白了 :这就是文学 ”③一九七三 -一九七七年 ,十四 -十八岁 一九七三年七月 ,余华小学毕业 此时 ,适逢海盐县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 , 父亲为他和哥哥办了两张借书证 从那时起 ,余华开始阅读小说 ,尤其是长篇小说 他几乎将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都读了一遍 ,包括 《艳阳天 》、《金光大道 》、《牛田洋 》、《虹南作战史 》、《新桥 》、《矿山风云 》、《飞雪迎春 》、《闪闪的红星 》……“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 《闪闪的红星 》,然后是 《矿山风云 》” 他早年的阅读史 ,没有越出时代的限定 ,也并没有越出同时代同龄人的水平 不过 ,余华还是认定他阅读的上述书籍是 “枯燥乏味的 ”。

这年九月 ,余华进入海盐中学读书 此时的中国 ,“文革 ” 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中学生的余华 ,却在此时迷恋上了街道上的大字报 “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 ,我都要在那些大字报前消磨一个来小时 ……在大字报的时代 ,人的想象力被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出来 ,文学的一切手段都得到了发挥 ,什么虚构 、夸张 、比喻 、讽刺 ……应有尽有 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文学 ,在大街上 ,在越贴越厚的大字报前 ,我开始喜欢文学了 如果大字报算是 “文革 ”文学的话 ,那么引发少年余华文学兴趣的 ,或许是它的语言暴力 余华后来小说中对暴力的 “迷恋 ”或许就源于此 当然 ,成年后的余华对 “暴力 ”的理解要丰富和深刻得多 余华不幸降生在一个被读书无用论所主宰的年代 余华的中学时代 ,学习不仅是可有可无的 ,同时还让他的校园生活显得百无聊赖 大约在高中阶段 , 不通音律的余华凭着对音乐简谱的直观认识 , 开始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音乐写作 :“我记得我曾经将鲁迅的 《狂人日记 》谱写成音乐 ……我差不多写下了这个世界上最长的一首歌 ,而且是一首无人能够演奏 ,也无人有幸聆听的歌 ……接下来我又将语文课本里其他的一些内容也打发进了音乐的简谱 , 我在那个时期的巅峰之作是将数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也都谱写成了歌曲 。

”④这段 “音乐履历 ”虽然幼稚 ,却不可忽视 成年后的余华是一个音乐发烧友 ,并撰写了一系列影响颇巨的谈论音乐的专栏文章 ,以 《高潮 》⑤为名结集出版 余华不止一次地谈到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鲁迅是 “文革 ” 期间中国人共同的阅读记忆 虽在中学时代即有为鲁迅 《狂人日记 》谱曲① 余华 :《余华自传 》,《余华作品集 》第 3 卷 ,第 381-386页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② 格非 :《十年一日 》,《塞壬的歌声 》,第 69 页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③ 余华 :《生与死 , 死而复生 ——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之二 》,《文艺争鸣 》2009 年第 1 期 ④ 余华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第 4 页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⑤ 余华 :《高潮 》,北京 :华艺出版社 ,2000109东 吴学术 2012 年第 4 期的经历 , 但余华坦承 ,“三十多岁以后我才与鲁迅的小说亲近 ,我才发现 ,那个小时候熟悉而不理解的人物 ,变得熟悉而伟大 ”①而实际上 ,余华作为一个作家出道不过五年 , 即有评论将他与鲁迅相提并论 ,“在新潮小说创作 , 甚至在整个中国文学中 , 余华是一个最有代表性的鲁迅精神继承者和发扬者 ”。

②另有评论则如此认为 :“理解鲁迅为解读余华提供了钥匙 , 理解余华则为鲁迅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 余华曾承担学校黑板报的采编工作 , 并常常采写通讯报道之类的文稿 这大约算是他的文学练笔 、并能公开 “发表 ”其作品的阶段 一九七七年夏 ,余华中学毕业 ,并于年底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结果落榜 余华成名后 ,一度让国家教育部门如获至宝 ,每年高考发榜后都会敦请余华现身说法 ,以阐明 “榜上无名 ,脚下有路 ”的成功道理 一九七八年 ,十九岁 这年三月 ,由父母安排 ,余华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 余华后来说 :“我实在不喜欢牙医工作 , 每天八小时的工作 ,一辈子都要去别人的口腔 ,这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 牙医的人生道路让我感到一片灰暗 ”④但他出道之初的小说作品《“威尼斯 ”牙齿店 》显然与自己的这段牙医生涯有直接关系 他在最引争议的长篇小说 《兄弟 》中安置的 “余拔牙 ”这个人物角色 ,虽属戏谑 ,但显然是牙医经历的投射 由于武原镇卫生院对面就是海盐县文化馆 , 余华每天看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从来不用坐班 ,非常羡慕 但是 ,当时的文化馆工作人员都需要一技之长 ,或音乐 ,或美术 ,或写作 ,余华在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掂量之后 , 认为文学最有可能使自己进入文化馆 ,于是开始了写作尝试 。

余华坦承 ,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最初的写作动机 ,从一个功利的目的开始 一九七九 -一九八二年 , 二十 -二十三岁 一九七九年 , 余华曾被安排到浙江宁波一口腔科进修 这次经历中的一段插曲令他印象至深 很多年后 , 他回忆道 :“那个时候宁波刚好枪毙了一个二十一二岁的犯人 ,枪毙完了以后 ,就把死去的犯人往隔壁小学里一个油漆斑驳的乒乓球桌上一扔 ,从上海来 、从杭州来的各个科的医生就在那瓜分 ,什么科都有 什么挖心的 、挖眼睛的 ,那帮人谈笑风生 ,挖惯了 我回去以后三个月不想吃肉 ,很难受 这就是现实 ”⑤我们很容易就能辨认出 , 这段回忆是余华于一九八八年发表的中篇小说 《现实一种 》里的重要段落 《现实一种 》是此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常会提及的作品 , 原因之一是 , 它在余华小说所展示的“暴力美学 ”中具有代表性 对于余华来说 ,通过大字报领会到的语言暴力和通过外科手术目睹的医学暴力 ,纠合着引导了他对现实的认知 ,并构成了他世界观的重要部分 此时的余华 ,已是一个标准的文学青年 在这几年间 ,除了上班 ,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待在虹桥新村二十六号自己那间临河的小屋里 ,坚执文学梦想 ,刻苦读书 ,倾力写作 ,并常常不分昼夜地与当地文学圈内的朋友们分享阅读和写作的快乐 。

若干年后 ,他在北京遇到当时的著名批评家 、作家李陀 ,言谈中他发现 ,李陀读过的文学名著他几乎都读过 这让余华不无自得 ,也让李陀甚感惊讶 这期间 , 川端康成对余华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川端康成大约是余华开始阅读外国文学时最早遭遇的外国作家之一 一九八 ○年 ,余华读到了 《伊豆的舞女 》,自此难以忘怀 川端康成式的细密 、沉潜 、阴郁 、物哀 、“无限柔软 ”的风格深深吸引了青年余华 , 尤其是 , 川端康成“用纤维连接起来的 ” 描述细部的方式使他迷恋 :“他叙述的目光无微不至 , 几乎抵达了事物的每一条纹路 , 同时又像是没有抵达 ……川端康成喜欢用目光和内心的波动去抚摸事物 ,他很少用手去抚摸 , 因此当他不断地展示细部的① 余华 :《三十岁后读鲁迅 》,《青年作家 》2007 年第 1期 ② 李 吉力 :《论中国当代新潮小说 》,《钟山 》1988 年第 5期 ③ 赵毅衡 :《非语义化的凯旋 ——细读余华 》,《当代作家评论 》1991 年第 2 期 ④ 余华 :《回忆十七年前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第 100 页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⑤ 余华 :《我为什么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