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编)长阳人历史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1KB
约5页
文档ID:20100160
(新编)长阳人历史_第1页
1/5

长阳人长阳人” ,中国华中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属早期智人,距今年代约为 19.5万年,介于猿人和现代人之间,与北京猿人末期年代相当,是中国长江以南最早发现的远古人类之一 “长阳人”的问世,说明了长江流域以南的广阔地带也是中国古文化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 “长阳人”是世界人类进化发展于古人阶段的典型代表,填补了人类考古学“中更新世后期”和“亚洲长江流域”时空两个空白,也进一步否定了“中华文明西来说” 中文学名: 长阳人界: 动物界门: 脊索动物门纲: 哺乳纲目: 灵长目科: 人科属: 人属种: 直立人亚种: 长阳人分布区域: 湖北省长阳县西南下钟家湾村长阳人化石,在 1956 年发现于湖北省长阳县西南下钟家湾村一个称为“龙洞”的石灰岩洞穴中,由贾兰坡教授命名为“长阳人” 长阳人化石近于现代人的特征较多,没有北京猿人那么原始 “长阳人”是中国长江以南最早发现的远古人类之一 “长阳人”不仅具有现代人的特征,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原始特征距今年代不少于 19.5 万年,为“更新世中期的后期”古人类化石,迟于马坝人、早于丁村人长阳人”的问世,说明了长江流域以南的广阔地带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国古文化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

“长阳人” ,世界人类进化发展于古人阶段的典型代表,填补了人类考古学“中更新世后期”和“亚洲长江流域”时空两个空白,也进一步否定了“中华文明西来说” 长阳地处鄂西南山区,海拔在 1000~1500 米之间,这里山岭纵横,植被丰富,洞穴较多,这就为远古人类居住和生存提供了较优越的条件在这些溶洞中,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且早在清代就被发现据同治年间的《长阳县志》记载:“老鸦岭在邑西南八十里有土坑,形圆如锅,围数亩余,其底有小眼,如井口,深不可测,一日突陷成巨穴,沿围数丈,裂处有折缝,掘得此物,骨脑如巨兽,身盘穴口二周,其刺骨如猪肋而锐,有四齿,粗如巨指,长三寸,板牙四枚,径半寸,长二寸,入城市之众莫识,……视神物委蛇之余深山古洞中,多有此物,舔之粘舌者龙蜕也 ”在“遗闻”部分也有出土化石记载由于科学落后,当地人们将这些古脊椎动物化石统称为“龙骨” 一九五六年七月,当地群众为集体找副业门路,在洞内挖“龙骨”出售,时任县一中生物老师陈明智(已故)得知消息后,便带着学生到钟家湾采集化石标本,从供销社收购的数万斤“龙骨”中挑选了一箱化石,其中一块人的上颌骨化石,并附有两枚牙齿其它化石运销到省城武汉后,被省文化主管部门发现,立即电告长阳文化科:“长阳破坏古脊椎动物化石严重,必须立即调查禁止。

”省博物馆速派毛在善同志来到长阳,与时任文化科科员的龚发达同志一同步行至钟家湾调查,又挑选了三箱化石,后由毛在善同志将这批化石标本连同陈明智老师发现的上颌骨化石一并送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经鉴定确为古人类化石,而且其中有一件人类的上颌骨是在长江以南与其相同的动物群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的鉴于这批材料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于一九五七年二、三月间特派贾兰坡、翟人杰、黄万波等 5 人前往长阳调查并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参加发掘的还有省文化局徐松俊和县文化科龚发达等同志产化石的“龙洞”为石灰岩洞穴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钟家湾村西北 1.2公里,洞口面向东南,高约 3 米,离地面耕地高约 10 米,洞内堆积除下部有大小不同的石灰岩碎块和底部靠洞壁的地方有局部的含碎石块和化石坚硬部分是角砾岩外,大部分堆积为深黄色松软的沙质泥土,在角砾岩和深黄色松软砂质泥土中均含有大量化石经过七天的发掘,在原生地层中和过去已挖过的松土中,又发现了一颗人类的左下第二前臼齿,这是一颗距今 10 多万年的古人类牙齿化石,是长江以南古人类遗迹的首次发现与其共存的还有象、猪、竹鼠、古豺、大熊猫、鬣狗、东方剑齿象、巨貘、虎、獾、鹿、牛、中国犀等大批南方常见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其中以犀牛、象、鹿三种化石为最多,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同年,贾兰坡教授在《古脊椎动物学报》发表文章,以古人类化石出土地点命名为“长阳人” 编辑本段体质特征“长阳人”化石,包括 1 件不完整的、保留有第一前臼齿和第一臼齿的上颌骨,以及一颗单独的左下第二前臼齿牙齿相当大,咬合面纹理复杂齿冠较低,齿根很长,下第二前臼齿的齿根有两个分枝上颌骨和其他早期智人的一样,一方面保留了若干原始性质,如梨状孔的下部较宽,鼻腔底壁不如现代人那样凹,而与猿类接近,犬齿比较发达等;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与现代人相近的进步性质,如颌的倾斜度没有北京人的显著,鼻棘较窄而向前,上颌窦前壁向前扩展超过第一前臼齿,颚面凹凸不平等从总体看,长阳人所具有的进步性质比原始性质要多,明显地比北京直立人进步 长阳人生活的大山区,洞穴极多这种环境为长阳人提供了生存条件在与长阳人伴出的动物化石中,有以嫩竹为食的竹鼠、大熊猫,说明当时这里有大片竹林;而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和鹿类的存在,则说明附近还有开阔的林边灌丛和草原以上动物都是喜暖的,所以当时这里的气候是温和而湿润的编辑本段遗址地址“长阳人”遗址,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钟家湾村,距长阳龙舟坪县城 45 公里,位置于长阳县城西南 25Km,绝对地理位置东经 111°04′、北纬 30°16′,海拔 620米。

距今 19 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就出土于长阳大堰乡钟家湾的石灰岩溶洞遗址为一海拔约 1300 米的洞穴洞口高约 2 米,阔约 6 米,平面呈不规则状化石洞呈两边分布之势,一左一右,一个倾斜,一个稍平直1956 年以来先后在这里发现了人类上颌骨和牙齿及共存的古脊椎动物等化石,其中“长阳人”化石是在较倾斜的洞中发现的 “长阳人”化石现珍藏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展出 “长阳人”的发现,证明在远古时期,长阳境内就已有人类生存活动编辑本段遗址建设如今已辟建遗址公园,位于 242 省道 85Km 处,距长阳县城、大堰集镇分别为71、10Km,洞亭碑林朔远古,伴生动物造洪荒,林掩村舍,若隐若现,情趣幽然,别俱洞天该处为湖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规划的国际旅游点,并树立了保护标志,建立了保护机构,省、县拔专款对环境进行美化,立共生动物塑像四个,修建了供人参观游览的究古亭,并有中国著名画家范曾为“长阳人”题字编辑本段出土地行政区: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钟家湾村绝对地理位置:111°04 ′E 、30°16′N海拔:620m   相对地理位置:距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县城 45km,位置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城西南 25km洞穴类别:为大堰乡常见石灰岩洞穴洞穴规格:高 2m,宽 6m编辑本段发现意义“长阳人”是人类远古祖先之一,十多万年前生活在长江以南的清江两岸,他是神州的魂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阳人化石不仅在考古学、古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学者曾把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时代限定在中更新世,和北京人的时代相当由于长阳人化石与该动物群共存,而长阳人又具有比北京人进步的体质特征,从而证明这一动物群的时代可延续到晚更新世另外,关于长江中、下游阶地形成的时代,以往因没有动物化石可以借鉴,一直未能解决长阳人及其动物群的发现,提供了洞穴和阶地的对比资料,解决了长江各阶地形成的时代问题,为南方的地层划分提供依据人类进化贾兰坡教授在《长阳人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一文中说:“‘长阳人’的发现,不仅给江南动物群增加了新的种属,并为地层的划分提出了新的证据,同时给人类本身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长阳人”的问世,说明长江流域一样,也是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地摇篮长阳人”在中外人类学、考古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国人类学专著、考古学专著均作论证要题,各类辞书、历史教科书均作要题阐述 “长阳人”全球独有,是世界的瑰宝,是中国的骄傲编辑本段古文化遗址群第一次挖掘1987 年 1 月,清江大型水电枢纽及水利综合开发第一期工程,拉开了全面开发清江的序幕。

为配合工程建设,文物考古部门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及重视下,抽调文博单位考古专业人员组成专班,于同年春季开始,对清江两岸淹没区的地下文物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前后近 10 年时间,共发掘古文化遗址 11 处,其中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2 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6 处,夏、商、周时期的遗址 3 处发掘古墓葬 7 处,其中夏、商及汉代各 1处,六朝时期 3 处已获得各个时期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铜器、铁器、料器和钱币及旧石器时代的古脊动物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古动物骨骼、夏与西周时期的重要人骨标本和商周时期的甲骨等,共计 3 万多件第二次挖掘再次发现原始人群活动的遗址自 1956 年在长阳黄家土尚下钟家湾龙洞发现距今 19万多年前的“长阳人”上颌骨化石以来,1992 年 4 月又在长阳鲢鱼山旧石器时代中期洞穴遗址中,发现了几处面积较大的古人类用火遗迹,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测定,距今有 9—12 万年同时还出土了牛、鹿、羊、犀牛、虎、豹、熊、竹鼠、松鼠、社鼠、豪猪、野猪、猕猴、熊猫和东方剑齿象等 20 余种古脊椎动物化石为研究中国古人类的发展、分布以及这一时期本地区的古气候、环境、动物群的迁徒和人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增添了新的资料及研究课题。

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址分布密集在县境 20 公里的清江两岸,分布着 8 处遗址大约在一万年前,生活在清江流域桅杆坪遗址下层(距今 10070±190 年)和榨洞的先民们已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他们在清江流域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已发掘的桅杆遗址上层和西寺坪遗址都有 5—6 千年的历史了,属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石质和骨质生产工具有锄、斧、锛、凿、钺、铲、锤、球、杵、臼、砧、镞、刀、锥、针、鱼钩、网坠、纺轮、敲砸器、雕刻器和砺石等 20 多种,其中以一批小型石器,骨器最为精致如骨针圆径为 0.15 厘米、孔径仅0.08 厘米出土的陶制生活用具有碗、钵、杯、盘、尊、盆、鼎、罐、缸、瓮、豆、器盖、圈座和支脚等近 20 种其中以碗、盆、盘、猪嘴形支座和彩陶单耳杯最富有特色此外还出土有石环、石壁、石璜、石玦、玉玦、骨簪、绿松石等多种装饰品以及石雕生殖崇拜物——石祖和经过打制修整呈圆盘状的铺地石材等夏、商、周时期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东南 0.5 公里的清江北岸的香炉石遗址,是中国长江以南鄂西清江流域夏、商、周时期一处古文化遗址东距长阳县城 97 公里,属清江中游,遗址中心区长 70 米,宽 10 余米,西南面临江,距清江河面垂直高度约30 余米,东南和西北两面紧靠陡峭山岩,东北面还矗立一座垂直于江面的方形巨石,故人传为香炉石。

遗址中心地处在两岩之间的平槽之内,属典型的河旁山寨型遗址它的地理环境独特,一般不会引人注目该遗址 1983 年发现1988 年、1989 年、1995 年先后三次进行发掘获得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近万件从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和大量甲骨揭示出,它不仅时代较早,内容新疑独特,而且有我国古代巴人早期文化的突出反映,并可窥其来龙去脉遗址的面积不大,中心位置仅 700 平方米,但文化层堆积厚、已发掘的部分厚度已达 5 米以上有 7 个自然堆积层次第 7 层的时代最早,碳十四测定距今 4090±100 年,为夏时期;第 6 层距今 3520±130,为早商时期;第 5 层为晚商时期;第 4 层根据陶器组合关系以及甲骨的钻孔形态分析应为西周时期;第三层为东周时期它已是楚文化的风格了这时的楚人已进入到清江巴人的腹地,并很快控制了这一地区,离香炉石遗址仅 7.5公里的外村里遗址,便是楚人大规模专门生产瓦类建筑材料的基地香炉石遗址出土的巴文化遗物以圜底釜、罐为主要文化特征,出土的石器有斧,锛、凿、镞、矛(双刃、类似剑)等陶器有釜、钵、豆、盘、杯、罐、纺轮、网坠等铜器有矛、镞、钺、锥、凿、鱼钩等骨器有簪、铲、凿、勺、纺轮等。

川东三峡地区巴文化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