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0094168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备课人:吴晓君新 闻 两 则毛泽东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 益启示。 二、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四、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

2、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五、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六、教学时间:二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2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

3、的硝烟岁月。二、 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 、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 消息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二 、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 、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

4、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四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三、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我们每位同学对毛主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这里老师不一一赘述,请同学们自己到书中、到网上查找资料,对这位伟大的人物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

5、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 、 卜算子咏梅 、 水调歌头游泳等。 3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四

6、、 时代背景1947 年 7 月到 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 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 以便卷土重来,1949 年 1 月 21 日蒋介石宣布下野 ,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 1948 年 12 月 31 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 ,必须

7、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 年 4 月15 日, 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 8 条 21 款,限蒋介石 20 日前表态。20 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 月 21 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 奋勇前进, 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 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 日清晨, 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 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 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六

8、、生字新词荻港(d) 锐不可当(dng) 溃退(ku) 歼灭(jin) 要塞(si)七、听录音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1、理清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4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 日可全部渡完。2、找出课文的标题、导语、主体,并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 导语” 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

9、成功。 第二部分,即“ 主体” 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20 日夜起” 到 “已渡过 30 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 日下午五时起 ”到“不起丝毫作用” )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 汤恩伯认为”到篇未) ,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3、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八、再读课文,合作探究1、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

10、的信息。 “百万大军” “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人数之多( 兵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战线) 之长 “冲破敌阵” 攻势之利 “横渡长江” 地点和事件结果 (战况)3、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各路军的作战情况。 5*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时间 20 日夜 21 日夜 21 日下午 5 时起22 日 22 时21 日下午 5 时起22 日 22 时队伍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地点 安庆芜湖 九江芜湖 南京江阴渡过兵力 30 万 2/3 大部战况

11、首战告捷(略) 所向无敌(详) 战绩辉煌(较详)4、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 5、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

12、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6、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至发电时止,该路 35 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 23,余部 23 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7、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13、 明确:评论中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6后者详评,是为宁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8、找出本文的议论句, 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 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指出国民党违背 历史潮流,有力证

14、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是正义的战争,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突出了文章中心。(1)、议论句为什么把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官兵区分开? 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 瓦解敌军。 (2)、为什么用“南京拒绝和平”而不用“蒋介石政府拒绝和平 ”? 因为当时蒋介石已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九、品味语言这篇课文既然是一篇新闻,那用词就会相对的简洁明了,不能有太多的描写,可是文章用词的简洁明了并没有影响文章的生动性,下面我们来看这篇新闻是怎们简明又不失生动的进行报道的。1、请看研讨与练习二 第一组:“越过”只写出了 “经过”,“突破” 表现了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

15、”“抵达”之意,“ 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 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第二组:句(1)只是交代了时间。句(2)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 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灭, 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我军的神勇。 2、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用“整天激战”概述了战斗的艰巨 ,表现我军的英勇无畏 ;“歼灭及击溃”表现敌军已无力抵抗,7“歼灭”指“全部被消灭”,“击溃 ”指“敌军已完全丧失战斗力”;“占领广大地区”, 所指并非全部,但大势已成定局,“控制江阴要塞 ”,指关键的军事设施已在我掌握之中 ,语言具体详明,事实确凿可信,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十、课堂小结中心思想十一、布置作业预习第二则新闻第二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