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文)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037047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文)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文)试题 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2013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文)试题第卷 (选择题 共 8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一块棉田中棉蚜虫种群是指该田中的全部 A.幼蚜虫 B.有翅成熟蚜虫C.无翅成熟蚜虫 D.幼蚜虫和有翅,无翅成熟蚜虫2.有一位学者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A生态系统 B群落 C个体 D种群 3.有一块草原上,有 8 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 6 户养育的是绵羊,2 户养的是山羊,这 8 群羊是: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8 个种

2、群4.一个森林群落中不包括:A细菌和真菌 B所有动物 C微生物 D落叶和土壤5.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萝卜、大葱、蘑菇,活的鸡、猪,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等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A.B.C.都不是6.在一个变化剧烈的生态系统中, 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应是:A个体数量最多的种群 B个体体积最大的种群C个体间差异最大的种群 D个体间差异最小的种群7.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 D出生率8.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不同年龄组成

3、的比例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9.下列决定动物种群增长的参数中,最重要的是A出生率和食物供应 B死亡率和迁移C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 D出生率和死亡率10.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正常交配,致使种群密度A明显下降 B保持稳定 C迅速增长 D越来越大11.下列哪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最激烈:A狮子和斑马 B羊和狼C小麦与杂草 D蛇和蛙12.当一个蜂群里出现一只以上未成熟的母蜂时,它们之间会互相咬杀,直到留下最后一只。这种现象对该蜂群的发展是:A有害的 B有利的 C既无利又无害 D无影响13.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

4、样的种群密度会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14.在下列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15.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A种群处于衰退期 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D群落结构太复杂16.近十几年,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显著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性别比例适当 D.迁入率大于迁出率17.下列哪一项不是种群的特征( )A.年龄组成 B.施用农药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18.某地 3 年前新办了一个养兔场,由原来不到 50 只的长毛兔繁殖到现在的上万只。从种

5、群的年龄组成分析,该种群属于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新生型19.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中,某些藻类爆发式的生长过程中,其数量变动属于种群的什么增长A “J”型增长 B “S”型增长C “Z”型增长 D直线型增长20.在有限环境与无限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 )A “J”型、 “S”型 B “S”型、 “J”型 C “S”型、 “L”型 D “J“型、 “L”型21.下面是对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其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 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 挖出所有个体A. B. C. D.22.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兰溪三日桃花

6、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3.棉蚜虫被瓢虫捕食时,被捕食的蚜虫会立即释放一种报警信息激素,于是周围的蚜虫纷纷跌落,这种现象属于()A种内竞争 B种内互助 C种间互助 D互利共生24.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以上 2 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A竞争、捕食 B竞争、寄生 C寄生、共生 D共生、竞争25.将大小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都能正常生长。若将两者放在一起培养16天,其中一种生长正常,而另一种则全部死亡。此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互利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26.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

7、直方向上 A.大多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没有分层现象 D.森林中有分层现象、草原上没有分层现象 27.森林群落中有植物垂直分层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哪一因素有关A.温度 B.湿度 C.阳光的光照强度 D.土壤28.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A竞争更加激烈 B合理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合成有机物减少 D更加美观29.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成了荒山秃岭主要原因是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过渡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C长年旱灾,赤地千里 D地壳运动频繁30.我国青藏高原农区小麦高产的主

8、要原因是由于当地A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 BCO 2浓度高C雨量充沛 D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31.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上到下的顺序是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木层 地被物层A B C D 32.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种群的密度 B、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33.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丰富度是某种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低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34.在植

9、物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由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叫 ( )A 竞争 B 捕食 C 共生 D 演替35.在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A.地衣 B.苔藓 C.土壤微生物 D.草木植物36.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A.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B.裸岩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C.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D.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37.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38.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A植食性动物 B肉食性动物 C杂食性动物 D寄生动物39.演替过程

10、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较多的阳光40.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干涸池塘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A BC D二、非选择题(每空 2 分 共 20 分)41.右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上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 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 , (选 a 或 b)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 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

11、线是 。 (选 a 或 b)(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42.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 1 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 100 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 43 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 36 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 12 头。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 N,则 N 头。A 98 B 121 C 112 D 129(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 条件是 ( )A 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C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选增长型、稳定型或衰退型)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选增长型、稳定型或衰退型)(选甲或乙)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