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0018670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7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宁夏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宁夏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宁夏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宁夏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第卷 阅

2、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 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 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 远为世人所珍视。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 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 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 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 见

3、南北朝至清代的琴 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 遗存之丰硕堪为 中国乐器之最。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 ”、“神农作琴”、 “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12 页) 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12 页)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 风俗通中记载了:“琴 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说明了

4、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 象征天、地、人之和合。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 的欣赏, 讲究的是一种“净”与 “静”的体现。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 这是因为古人对于 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 讲究的。有所 谓“六忌、七不弹”之说。 “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 “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 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

5、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 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 风范,一律不准 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 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 现 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选自 2011 年 7 月 15 日中国国学网,有删

6、改)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B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

7、下来。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 “泛音” “按音”和“散音

8、”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它与棋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 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 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

9、欲杀 吴王僚,乃曰: “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 ,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

10、虽来,不吾废也。 ”专诸 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 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 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史记 刺客列传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12 页) 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12 页)注灊(qin

11、):古水名,在今四川境内。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 如:到 往B. 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致:到达C. 公子光详为足疾 详:通“佯”假装D. 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 擘 :掰开5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公子光能“自立为王”原因的一组是(3 分)光真适嗣,当立 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夹立侍,皆持长铍 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伍子胥来到吴国,他游说吴王攻打楚国,被公子光说成是为了报私仇,动机不单纯,因此他

12、的建议不被采纳。对此伍子胥并没反驳。B. 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想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最终上当被杀。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还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5 分)_(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5 分)_(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13、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8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 分)_9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_(三)名言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1) ,忍尤而攘诟。 ,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离骚 )(2)春冬之时,_,回清倒影, _,悬 泉 瀑布 , 飞 漱 其 间 , 清 荣 峻 茂 , 良 多 趣 味 。 ( 郦道元三峡 )(

14、3)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4)题(25分)想起陶 宋长征想起陶,就想起了乡村,想起那些朴拙的面孔,温厚、柔软、粗糙,却有着细密的纹理,在心间轻轻流淌。陶是怎样走来的,或者,哪一个祖先为了给易逝的光阴,找到一个盛放的器皿;或者,为了把食物的温暖,及时送给 在田埂上劳作的亲人。在 远古的暮色下,苦思冥想,把脚边的泥土抟了又抟,然后狠狠地摔在地上 架炉,生火,祈祷火神,终于在一个烟青色的黄昏,含泪将陶捧出。陶,承载了多少岁月沧桑, 见证过几许悲喜哀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