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016337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南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南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南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南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2、本试卷考试时间为 150分钟,总分 150分。第 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艺术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艺术家创作兴奋点能否形成和出现,是他们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所在。而艺术家生活中的“精神落差”则常常是作家创作兴奋点形成的至为重要的原因。我们发现,创作主体在其生活历程中往往经历了两种或多种富有变化的、甚至截然不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这种所谓“精神落差”就必然在创作主体内心发生情感激荡,必然会碰撞出艺术与思想的火花,因此也就较容易形成创作主体的兴奋。特

2、别是当创作主体从文明程度较高的环境降入到一个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的环境时,这样的精神落差会使创作主体可能获得一个非常特别的观察视角,获得比在同一环境中世代生息繁衍的人们对自身更为深刻的认识。艺术创作一般离不开风俗叙事,这不仅源于艺术家自己曾经的生活记忆或审美情趣,还与社会氛围、流派风格、个人境遇有种种联系。作家、艺术家都应该主动拓宽自己的生活经历版图,开阔视野和胸襟,使自己的审美神经更加趋于灵敏,使自己更具文化敏感性。对某一地域风情中美的发现,须以对另一种地域风情的了解为参照,也就是说,在此地域生活过的创作主体到另一地域更容易触发其创作灵感;或曰在新的地域中生活着的艺术主体更容易唤起对原来生活之地

3、的新的发现和认识。人的一生中有花开花落,有升降沉浮,有盛衰荣辱,在文学史上因人生际遇的变化而可能造成诗人心态的强烈“反差” ,常常使得他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如屈原、苏轼、曹雪芹等。几乎共同的身世命运,几乎共同的身心磨难,造就了他们那“吞天吐地”的博大情怀。在强烈的身世命运的反差中,他们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遇去反思历史,反思社会,反思现实,反思自己,这也使他们获得了思想和创作的材料,从而使他们在艺术才情的释放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地域的反差与命运的反差,势必引起创作主体一种更深层的反差,那就是文化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反差。一般说来, “文化反差”不仅具有民族范围内的

4、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性的含义。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不同,自身文化素养不同,甚或民族意识不同,都会造成民族间文化上的差异。这种“跨文化意识”对文学创作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对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新一代文艺家来说,无疑需要拓宽新的文化层面,既能自如地掌握和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又能广泛地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既是优秀艺术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也是成就文艺大师必不可少的环节。( 选自 学者笔谈 2012 年第 3期,有删改 )1下列对“精神落差”的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精神落差”是创作主体的创作活动,是艺术家创作兴奋点的形成和出现以及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

5、因素。B “精神落差”是创作主体在其生活历程中经历了两种或多种富有变化的、甚至截然不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而产生的精神反差。C “精神落差”是创作主体在经历不同环境后内心发生的情感激荡和碰撞出的艺术与思想的火花。D “精神落差”是创作主体获得的对生活的一个非常特别的观察视角和对自身更为深刻的认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作家、艺术家要想激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就应该主动参与生活,增加生活阅历,努力开阔视野。B艺术创作主体的文化敏感性和审美的灵敏性往往来自对不同的文化、生活和地域风情的发现与了解。C身世命运的反差会激发艺术家的创造才情,这是因为他们从自身的坎坷命运中

6、获得思想和创作材料。D只要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根” ,又能广泛地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就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3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创作主体一旦产生精神落差,就必然在内心发生情感激荡,从而获得一个非常特别的观察视角,获得比当地人对自身更深刻的认识。B作家沈从文远离湘西来到北京,地域环境的反差使得他对湘西风土人情更有了诗意的把握,这也是边城创作成功的原因之一。C人生际遇的变化会激发诗人的创作欲望,促使他们更好地反思,同时也使得他们的艺术才情得到释放,可见“穷愁之词易工” 。D “跨文化意识”对文学创作显得重要,是因为它可以使作家全面客观地评估和理解

7、不同的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出作家较强的文化敏感性。二、古代诗文阅读(29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每题 3分。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

8、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

9、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隐逸传)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门徒5、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 分) ( )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欲以禄遨,遨不顾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然遨好饮酒弈

10、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A. B. C. D.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7、翻译下面的句子。 (10 分)(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6 分)译文:

11、(2)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4 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来军军城早秋严 武 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5 分)9.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 分)(1)桑之落矣 ,_。_,三岁食贫。 (氓 )(2)_,杨柳

12、依依。今我来思,_。 (采薇 )(3)明明如月, ?越陌度阡, 。 (曹操短歌行 )(4) ,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王羲之兰亭集序 )(5)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四、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 4小题,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题。高贵的灵魂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他的高贵的灵魂。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雄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

13、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 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狂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 1810年 5月 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

14、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造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苦痛换来欢乐。”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与贝多芬高贵的灵魂相比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们了。歌德便挣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舌地对他说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但我说的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纽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人群中去。亲王们和朝臣们排队恭迎我觉得很好玩地看着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立于路边,低低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18 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