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3届高三第三次大考(语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015595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2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3届高三第三次大考(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2013届高三第三次大考(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2013届高三第三次大考(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2013届高三第三次大考(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2013届高三第三次大考(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3届高三第三次大考(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3届高三第三次大考(语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 现在淮南子 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竺可 桢 指出,阴 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 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 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 ,指 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 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 节和上巳节。寒食 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

2、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 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 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 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 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 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 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 为“上巳” ,后汉书礼 仪 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 爱

3、慕之情, 实为古代中国之 “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 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 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 节日的共同特征。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 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

4、的节气符号。 结果可变 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 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 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 题,但二者并不“ 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 动,与中国文化深 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 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的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 谐稳 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 谐的代际关系, 进而促进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

5、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摘编自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到明、清以

6、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悼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到唐代,朝廷还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

7、节。B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 ,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 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

8、,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 为祸阶 ,克敬曰: “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 ”事 闻,朝廷嘉之。番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 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 ,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 ,拗蕃 者例籍其 货,商人以 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 趋远,弃重而取

9、轻,岂人情邪!” 具以上闻,众不能 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 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 纳。克敬曰:“ 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

10、,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 免之。(选自元史王克敬传 ,有删改)【注】内外艰:父母丧事。诛求:强制征收。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拗蕃:违背货运规定。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 待:等待B脱有衅,吾当坐 衅:祸患C事闻,朝廷嘉之 嘉:赞许D勒其还趋直沽 勒:命令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3 分)悉去之,抚以恩意 诉于克敬,愿还本乡脱有衅,吾当坐 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 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

11、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B番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C王克敬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 )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 (4 分)译文:(2 ) “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 (6 分)译文:(

12、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点绛唇宋汪藻 注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注汪藻( 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字彦章。徽宗崇宁年间进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著有浮溪集等。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8结合词句,赏析词中加点的“瘦”字。 (5 分)答:9本来“好个霜天”正是喝酒尽兴的时候,词人为什么说“闲却传杯手”?(6 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

13、已矣。(庄子逍遥游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 。 ”(3 )亦余心之所善兮,_ 。_ ,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两块面包美欧亨利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处,店 门前三步台阶, 门上装着开 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嘴里镶着两 颗假牙,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二千美元的存款。许多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有一位

14、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 玛莎开始对他 产生了兴趣。 这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 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只,陈面包是五分钱两只 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 块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一座小 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心里大概在惦记着玛莎店里的种种美味。想到这儿,玛莎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更快了。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 玛莎从自己的房中取来一幅威尼斯 风景油画,把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

15、一个显眼的地方。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看到了这幅画。 “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真的吗?”玛莎一边包着面包一边说 ,“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您 觉得这是幅好画吗?” 她为自己的成功暗暗窃喜。“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 ”这位顾客回答说, “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 从此以后, 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 她现在是 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 玛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 买陈面包 从未要 过蛋糕,从未要过馅饼。他渐渐地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 玛莎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 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丝绸 背心。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他把一枚五分镍币放在柜台上,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消防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的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玛莎灵机一动,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 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