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之志与秋水精神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9954889 上传时间:2017-11-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山之志与秋水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泰山之志与秋水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泰山之志与秋水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泰山之志与秋水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泰山之志与秋水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泰山之志与秋水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山之志与秋水精神(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泰山之志与秋水精神胡晓明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陶渊明诗:“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早在诗经的时代,中国经典文学就给予诗人这样的承诺:“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是有关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之间达成的一项最古老的约定之一。 ”我们不必断言历代诗人如何无意识地受到这种承诺的强烈诱惑。然而,我们可以很容易在每一个诗人的集子里,发现登 、 临眺之类题目反复出现着。在后世山水诗发展过程中,可以说“千年词客心,万古凭栏意” ,登览与远眺,具有永恒的魅力。可以说这个世界里有了山、有了楼,于是诗人们可以从芸芸众生、茫茫尘世之中上升起来,游目骋怀,超越狭小的身观所限,昂首天地,将其生命

2、人格与精神情感,伸张于无限开阔的宇宙空间。因而登览诗,涵有人与自然之间隐潜的精神联系,映现着中国山水诗人的心灵境界。同样是登览诗,同样是将人的精神向上提举,细加分析,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心理模式。登览诗的背后,分别有庄子与孔子的影子。泰山之志(一)孔子与泰山泰山,号称“五岳独尊” ,以其雄伟峻拔,为中国高山大岳的首冠。明代文人张岱不乏夸张的描写:“山东地势之高出于江南者,不知几千万仞,而岱又高出于山东几千万仞。则江南发足之地,凡从鞋趿下高一咫尺者,皆岱之高也。 ”(岱志 , 琅嬛文集卷二)泰山在中国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更在于它被层累地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意义。封禅、游观、畋猎、求仙、铭功刻石。在泰山所

3、有的意义中,孔子的所谓“泰山之志” ,影响中国山水诗最为深刻。孟子尽心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的言辞非常简单,但是它所涉及的思想远远超出于这两句言辞之外。反复不断地吸引着后代诗人的,乃是这一言简意赅的断片之中表现着的孔子生命情调。虽然,具体的历史场合、情景,已经茫然无考,但是后人至少可以了解:孔子一生中曾两次离开鲁国,第一次是去当时的东方大国齐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第二次是鲁定公对孔子产生了不信任,于是他带领弟子们,开始周游列国,汲汲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于天下。因而,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所表现的心态,具有向上伸张的精神欲求,是孔子远大抱负、精进生命的一种象

4、征。论语为政记孔子语:“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正是孔子一生这种境界的自白。不断精进,奋力向上,孔子的泰山之志,作为他的生命历程与精神境界的一种感性显现,构成儒学有关生命存有型态深刻的内涵。 易经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均与孔子的“泰山之志”具有精神上的相似之处。孔子周游列国途中,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从者病,而讲诵弦歌之声不衰。是时,孔子问弟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答道:“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赞赏之。(史记孔子世家 )颜回的话,

5、又与孔子的泰山之志,具有精神上的一致。这种无限向上伸展的精神,正是在古代登览诗中表现出来的抒情型态。它发源于“五岳之长”的泰山,又绝不仅仅止于泰山。2(二) 望岳及其他泰山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 ,孔子死后一千多年,青年诗人杜甫来到泰山,写下了这首有名的望岳诗。诗中典型地表现出了杜甫未来的生命方向;表明了他首先是一个“士” ,其次才是诗人;表明了他生命历程的起点,正是先贤的思想高度,具体地说,即是孔子的泰山之志。“岱宗夫如何”这一句发端,已经不是写诗,因为它超出了诗歌的格式和用语,足以见

6、出青年杜甫的生命健力。正如金圣叹评的:“一字未落,却已使读者胸中眼中隐隐隆隆具有岳字望字。 ”“齐鲁青未了” ,所展示的空间,无限延伸。一个“青”字,即此广大山川中绵绵延伸的生机,亦是青年诗人心胸中无限蓬勃的生机。中四句,更将天地宇宙摄入望中。金圣叹说:“从来大境界非大胸襟未易领略,读此四句益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还要超越此一空间,将它转化为“小” 。朱熹的四书集注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一句:“所处益高,则其视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 ”金圣叹从诗题上说:“翻望字为凌字已奇,乃至翻岳字为众山字,益奇也。 ”由此可见,与其说杜甫写泰山,不如说诗人借泰山之雄与高,写其“登泰山

7、而小天下”的精神志向。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正是拈出了此一层意义。朱熹说的“所处益高所见益大” ,以及金圣叹说的“翻” ,都是指这种不断向上、不断精进的生命欲求。杜甫望岳一诗,犹如一粒种子,包孕着诗人一生致君尧舜,生命不息、理想不灭的强大精神动源。杜甫晚年,在夔州,曾深情追忆青春时的心胸:“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 ”诗人以其“矫首望八荒”的形象,以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思想境界与人格高度,大大充实、传承、光大了孔子“泰山之志”的内涵,其意义已远非山水诗所能范围了,亦远非铭诗于泰山之石所能体现的了。有了杜甫这首望岳 ,所有写

8、泰山的诗似乎都黯然失色,可有可无。此一现象,颇类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语)的黄鹤楼诗。元人元好问虽然也写过一首歌行体的游泰山 ,但篇末也无奈发出感叹“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巍” 。能真切感受泰山对人的胸襟的提升、提举,便是真诗人。尽管如此,明代诗人杨继盛的登泰山诗仍值得品味。诗云: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我们不仅由此小诗中,感受到了泰山的文化意蕴如此吸引着一代一代的诗人,感受到了中国哲人的襟怀滋养着中国诗人的情怀,我们还同时发现,诗歌也以其特有的方式,注释、阐发着哲学精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是一层;“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又是

9、一层。宇宙空间的无限,正是人类精神生命无限向上的证明。最深刻的诗情,实在已经打通了最微至的生命哲学。文化精神灌育着诗思血液,诗美体验又融凝为文化精神。我们从这种意义读登览诗,虽然不必是登泰山诗,虽然不必明言儒学影响,但无往而不是“泰山之志”的精神形态,无往而不体现文化精神。(三)精神的张势之一3从空间的角度读登览诗,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就包含着由较小的精神空间伸张为较大的精神空间这样一种抒情原型。这里说的空间,指的是空间的表象,生命的意象。从空间表象即生命符号的角度,我们来读千古传诵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在山西蒲州,坐立在黄河边的

10、高坡上。它的前面是气势磅礴的中条山脉,眼底下是激流滚滚的黄河。诗人的意念,首先随着巍巍的中条山脉绵亘起伏,向东向西伸展而去,飞向遥远的天边,在那里与正在徐徐降落的太阳会合。然后,诗人的意念又随着滔滔滚滚、一泻千里的黄河,由西向东,伸展到遥远的水天相接的远方。白日由东向西运行不息,黄河由西向东奔流不止,这不仅是宇宙自然的空间,同时也是诗人精神意念上的空间,是诗人深情感悟到的民族精神生存空间的咏唱! 此时此刻,诗人王之涣被眼前的景象,胸中的激情深深感动了。联想到生当一个令人振奋的盛唐时代,他心里一定涌满了蓬蓬勃勃的激情,躁动不安的激情。他不满足,虽然不一定知道为什么不满足;他似乎觉得眼前的空间,依

11、然不足以容纳他心中汹涌的热情,尽管他的视线已达到天边地尽头,诗人还要“更上一层楼” ,去登上那楼外之楼,去见那天外之天。诗人的精神空间,此时已经更加伸展,伸展到天地之外的无限宇宙大化空间,诗人所表现的生命境界,是无限开阔而无止域、无限向上而无止息的境界。从精神形式上说, “更上一层楼” ,与“会当凌绝顶” ,具有同样一种空间意味,都是先展示一个大空间,然后又将其转化而为“小” 。这种抒情模式,成为登览诗中光景常新的美学形式。宋代有个名叫萧德藻的诗人,被贬谪到古夜郎,在那里漂泊了三年。羁客的怨思,浪子的酸辛,他的生命前程苍茫一片。这年秋天,诗人来到洞庭湖。八百里湖光山色,无限高爽辽阔的秋天秋水,

12、给予诗人一种极美的精神愉悦,那些怨思苦情,渐渐退却。诗人泛舟湖上,随着白鹭的翩翩起飞,捕捉诗的灵感;远眺水尽头隐隐的青山,感受到心胸无限的开阔。这时,诗人忽然感觉到勃勃的意兴难以平复,他索兴弃舟登岸,要登上那千古名楼,要高瞻远瞩,获取一个更广大的精神空间。他的登岳阳楼诗下半部写道: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一切都发生得那么自然,真切,很难说诗人摹仿了王之涣。只能说登览的传统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或有着冥冥相应的精神隐秘联系,将诗人们一一沟通了。又如欧阳修写的一首登山的诗中峰:望望不可到,行行何屈盘。一径林杪出,千岩云下看。烟岚半明灭,落照在峰端。细加玩味,全诗中贯穿着一

13、股不断向上攀越的力量,全诗亦有由小到大的空间意味。“一径林杪出,千岩云下看” ,何等高迈!回头看走过的山路,当初的艰辛与逼仄,可以由此刻的轻快与开阔做了补偿。然而再抬头望去,那落照峰端的风景,该更奇绝;从峰端看此地,当有更美的享受。空间的意味,不仅富于情思,又更有一份高昂的人生意志。我们说登览诗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刚健精神,正是在这种地方。再如明代民族英雄于谦,一生赤胆忠心, “铁石犹存死后心” ,为国鞠躬尽瘁。他任山西巡抚时,作有一首上太行诗: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容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的境界。我们不仅看到了

14、巍巍太行4的寥廓景象,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阔所透露出的诗人胸襟;我们更由最末一句,看到了诗人立马太行,雄视千里的英雄形象,感受到他壮心不已、生命不衰的烈士情怀。登览诗除了以激情、生命意志的形态表达中国哲学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形态,即智慧的形态。在此一种形态里,激情的奔涌,意志的张力,都沉潜下来,诗人用慧眼拈出自然山水的一角,作理智的观照、知性的反省。如清人刘源禄登崂山胜景之一的华楼诗:山下烟霞山上楼,丹梯蹑足小勾留。置身已在烟霞上,还有烟霞最上头。此一帧小诗,正是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将中国哲学的深刻意蕴,化而为形象生动的人生智慧格言。唐人司空图诗品说:“行神如空,行气为虹,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15、。 ”(劲健 )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雄浑 )一个“健”字,追到了中国诗歌艺术中空间美学体验的文化之根。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中国诗人的登览、凭阑、高瞻、远眺,千古诗人襟抱,岂止是艺术而已!秋水精神(一)庄子与秋水中国古代登览诗、远眺诗,有另一支思想线索,深深地联通着庄学精神。庄学精神,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想得开”的精神。 “开”字,从门。人生中有许多人为的门,人为的壁障,封闭了我们的自由心灵,遮蔽了人类的生命真谛。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真实意义,必须打破这些壁障才能获得。机巧、智识、功名、利禄等等,都是将心灵闭死的门。 庄子一书,无处不是讲勘破富贵功

16、名、声色犬马,以及人为的一切自以为聪明的享受,去抵达自由人生的境界。所以庄子一书,充满各种“小”与“大”的对比,由一个自我封闭的心灵空间,透入无限自由的精神空间。有名的秋水篇讲述了一个故事: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水流之盛大宽阔,于是两岸之间,连牛马都看不清楚了。于是河神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大都集中在他的管辖之下了。河神顺着水流往东走,到了北海,他向东面张望,根本看不见水的边涯,这时河神才改变了自得的脸色,向着北海神望洋兴叹:我这样将永远贻笑于大方之家啊!北海神虽说了一番“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但又给河神描绘了一幅更大的空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想一想四海在天地中间,不就像蚁穴在大泽里一样么?想一想中国在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在大仓里一样么?宇宙空间如此开阔广大,有什么值得把心灵封闭起来的理由呢?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所谓“中国四海天地”跟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