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清代捐纳史研究述评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9953976 上传时间:2017-11-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百年来清代捐纳史研究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近百年来清代捐纳史研究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近百年来清代捐纳史研究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近百年来清代捐纳史研究述评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近百年来清代捐纳史研究述评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百年来清代捐纳史研究述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百年来清代捐纳史研究述评(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百年来清代捐纳史研究述评韩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摘要:捐 纳,又称为赀选、捐例,是政府基于统治的需要而集中进行的一种政治经济交易活动。至清代,捐纳逐渐制度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覆盖全国的制度,无论在广度 上还是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历代。捐纳对清代的财政、吏治、教育、赈灾、社会风气等多个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自民国时就有学者做过专门研究,至今已近百年, 主要集中在捐纳制度的运行与影响方面。但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起来,清代捐纳史的研究还很不充足,需要在数据统计、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深化、拓展。关键词:清代;捐纳;捐输;财政;影响捐纳,又称为赀选、捐例, 是政府基于统治的需要而

2、集中进行的一种政治经济交易活动, “捐纳事例者,定例使民出赀,给以官职,或虚衔,或实授,用以充朝廷之急需。 ”1捐纳在中国 行之久远,秦汉时即已出现,至清代逐渐制度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覆盖全国的捐纳制度,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历代,正如许大龄先生所论,清 代“捐例复起,实官频授,其规模较前代为宏,其流布亦较广,而鱼肉百姓,伤风败俗,较前代为尤甚。 ”2捐 纳对清代的财政、吏治、教育、赈灾、社会风气等多个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自民国时就有学者做过专门研究,至今已近百年。然而与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起来,如清 代财政史、官制史、教育史、灾荒史等,清代捐纳史的研究还不能令人满意,不少方面甚至还

3、处于起步阶段(如,数据统计方面) ,需要进一步加深、拓展。不过, 前人对捐纳的研究已为后人奠定了雄厚基础,并得到了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的广泛关注。所以,对清代捐纳史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细致的回顾与总结,不但有助于借鉴 以往研究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供思路,而且有助于打通捐纳史研究与相关领域研究的联系关节,使该研究真正融入到学术互动中去。一、研究概况目 前学界还缺乏对清代捐纳史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仅在陈锋的清代财政史研究概要一文中略有涉及,该文将捐纳作为“其他财政收入”进行了简要总结,收录了 与捐纳相关的8篇论著2,但没有将捐纳列为一个独立的论述主题。有鉴于此,对清代捐纳史研究进行一次全面总

4、结就显得非常紧迫了。有继承才会有发展,有 借鉴才会有提升,总结前人研究的经验教训可以使我们尽量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劳动(这种现象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已为数不少) ,并有利于梳理出近百年来清代捐纳史 研究的框架脉络。在具体展开论述之前,有必要对本文的论述范围进行说明。本文所收清代捐纳研究的成果并 不仅限于捐纳本身,与其密切相关的财政类、教育类、吏治类、灾赈类研究等亦为本文的论述对象。由于清代捐纳史研究在整个中国捐纳史中占有绝对多数的比例, 故对研究清代之前捐纳但亦涉及清代的研究成果也纳入本文论述的范围。笔者在本文的准备过程中搜集了中国大陆自民国至今发表和出版的清代捐纳史论著,并尽量 搜集了台湾地区和日本

5、的相关研究,由于条件的限制,本文所收录的研究成果肯定有遗漏的地方,需要今后进一步搜集。若本文能从现已收录的研究成果中初步勾勒 出清代捐纳研究的整体轮廓,便算是不辱使命了。总体来讲,涉及清代捐纳史的研究成果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以清代捐纳为专题研究的论文论著,此类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也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依笔者现有统计,民国至今,专题研究中的期刊论文共有79篇,学位论文4篇(1篇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 ,专著2部,分别是许大龄的清代捐纳制度 (哈佛燕京社1950年版,此为许先生的硕士论文出版而成,未列入学位论文类中)和伍跃的清代的捐纳制度与社会 (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11年版) 。第 二类

6、则是有关清代捐纳的文献档案,其中档案类期刊发表的史料类论文共9篇,档案类著作主要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的朱批奏折财政类目录(第五册捐 输、其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1990年) 、 光绪朝朱批奏折(第81辑财政、捐输、库储) (中华书局1996年版) ,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的光绪 朝捐纳则例 (文海出版社1995年版) ,江苏省财政志编辑办公室编纂的江苏财政史料丛书(第二册漕运、捐输) (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李文 海、夏明方、朱浒主编的中国荒政书集成 (第八至十一册中的捐赈部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等等,此外,民国以来影印出版的大清会典及大 清会典事例 、 清朝文献通考 、 清

7、朝续文献通考 、 皇朝政典类纂 、 清史稿等文献中有不少关于清代捐纳的资料,但分布较为零散,不成系统,此处 不再赘言。第三类为涉及清代捐纳的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由于捐纳与清代财政、吏治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故 这些领域中亦有涉及清代捐纳的研究成果,以论著为主,大多将捐纳作为研究中的或一章或一节或一目,如,罗玉东的中国厘金史 (商务印书馆1936年 版) ,彭泽益的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 (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陈锋的清代盐政与盐税(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 清代军费研 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谢俊美的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艾永明的

8、清朝文官制度 (商务印书馆2003年 版) ,肖宗志的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清政治 (巴蜀书社2007年版) ,周育民的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 (上海人民出版2000年版) ,史志宏、徐毅的晚 清财政:1851-1894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等,此外,一些通史著作中亦有部分章节涉及清代捐纳,限于本文的篇幅与结构,不再一一 赘述。若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清代捐纳史研究起步较晚,其发展历程亦较为曲折,曾多次中断,但总体上呈加速发展的势头,尤其是2000年以后。民 国时期,清代捐纳史研究正式起步,但相关研究很少,也很分散。在笔者搜集的现有资料中,最早涉及清代捐纳的文章是1924年的恢复捐官问题3,

9、该 文针对当时社会上恢复捐官的传言简要分析了清代捐官的弊病影响,以警示时政,但该文并不算真正学术意义上的研究。第一篇从学术角度对清代捐纳进行扎实研究 的论文是汤象龙于1931年发表的道光朝捐监之统计4,以统计的方法开创了清代捐纳研究的先河。之后,相关研究出现了长期中断,至1948年才出 现一篇署名讷菴的读史答记:清捐纳之弊5,该文简要描述了清代尤其是晚清捐纳官职的价格、程序,认为捐纳是导致清代吏治冗滥的最大因素。新 中国成立后,清代捐纳史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许大龄的清代捐纳制度于1950年问世,内容分“沿革” 、 “组织” 、 “影响”三编,因其研究的系统 性和考证的翔实性,而成为了这一

10、领域的经典著作。但之后此领域的研究在大陆便销声匿迹了,此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八十年代初。其次,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间,对 清代捐纳的研究在台湾地区和日本有了一定的发展。陈宽强的博士论文清代捐纳制度 (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1968年)虽与许大龄著作同名,但 在内容上却有了明显拓展,如“清代捐纳制度实施范围”、 “捐生资格限制”等;日本人近藤秀树的清代的捐纳与官僚社会的终结6较早地剖析了捐纳与清 代社会阶层变动之间的关系,杨启樵的康熙末年广西捐纳案7则展开了清代捐纳的个案研究。进入八 十年代以后,清代捐纳史研究迎来了该领域的春天,相关论文数量明显增加,研究范围也有所拓展,尤其在捐纳的社会影响方

11、面,具有代表性的如徐鼎新的清末捐 纳制度对工商界的影响8,谢俊美的捐纳制度与晚清社会9,王胜国的清代捐纳制度及其影响新论10,较前均有所突破。整个八十年代和 九十年代,该领域内的研究论文达20余篇,且以中国大陆为主。2000年以后,清代捐纳史研究呈现出了 全面发展的势头。至2011年该领域发表相关论文超过50篇,出版专著1部(伍跃清代的捐纳制度与社会 ,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11年版) ,并出现了 3篇硕士论文,在数量上比2000年以前的所有相关研究还要多。在研究范围与方法上,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个案研究明显增加,如卢经的乾隆朝甘肃捐监 冒赈众贪案11、晏爱红的乾隆九年福建捐监案研究12;区

12、域研究开始出现,如宝音朝克图的清代蒙古捐纳初探13;捐纳种类研究有所 拓展,如和卫国的从广西捐垦案看清代垦政14、赵晓华的清代赈捐制度略论15;较短时段的研究频繁出现,如顾善慕:清代乾隆年间的捐纳 制度16、沈洁:清末捐纳制度研究17,等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相关研究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清代捐纳史研究真正进入了繁荣期,反而应 当警惕此阶段大量出现的低水平重复研究,不少在学术质量上并没有超越以往。民国至今,对清代捐纳史所涉 及的主要范围已有较多的研究,若按所侧重的问题来划分,相关成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捐纳制度本身的研究,即探讨捐纳的组织机构、运行状况、具体种类 等方面的研究;另一类则是侧

13、重捐纳社会影响的研究,主要探讨捐纳与财政、吏治、教育、赈灾、社会风气等方面之间的互动关系。下面将以上述划分对以往研究进 行具体评述。二、概念辨析在评述过往研究之前,应对现今“捐纳”概念的使用情况进行辨析。学界对捐纳一词的含义,大多引用许大龄先生的概括, “捐纳事例者,定例使民出赀,给以官 职,或虚衔,或实授,用以充朝廷之急需。 ”1在内容上,以是否有关“铨政者”为限,捐纳又分为现行常例和暂行事例两种,现行常例一般指捐贡监、衔封、 加级、记录等无关铨政者;暂行事例,又称为大捐或实官捐,一般指实职官阶的捐纳。在用途上, “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曰暂行事例,期满或事竣即 停,而现行事例则否。

14、 ”在组织机构上,清代捐纳活动的组织机构变动较大,清前中期一般由“户部捐纳房主之,收捐或由外省,或由部库,或省、部均得报捐” 18,但咸丰朝以后,各省纷纷设立捐局,可不经户部自行办理,捐纳开办权下移。此外,在概念的使用上不少研究常将“捐纳”与“捐输”相混淆,放在一起 混用,若想明晰捐纳的含义,则必须厘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目前,对“捐纳”与“捐输”关系的看法主要有三种:1、二者为实质不同的两种“捐”,如, 清史稿在“选举志”中曾论“各省盐商、士绅捐输巨款,酌予奖 叙,皆出自急公好义,与捐纳相似,而实不同也。 ”18许大龄先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捐纳与捐输,用语易混,严格言之,捐输系由士民之报效

15、,捐纳则 系卖官之行为。卖官者欲求掩饰,咸谓出自援例捐输或报效议叙”12、二者没有实质区别,如,牛敬忠认为“捐输是指政府按商民所报效的银数给予某种奖叙 的做法。就其实质而言,捐纳和捐输没有区别,只是后者常常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强制的性质。 ”19 3、捐纳只是各类捐输中的一种,金平认为“捐输是指为了取得官职和头衔按照政府规定捐官办法而缴纳银两,或为了支持地方兴修祠庙、城池和其他公共事业而捐 助银两,或为了赎免本身所犯罪刑和所获处分而贡献银两,或为了襄助政府筹措军饷和满足某种需要而报效银两,都称作捐输。其中为了取得官职和头衔按照政府规 定捐官办法而缴纳银两称为捐纳。 ”20此外,赵晓华在论述清代赈捐

16、制度时,详细考证了捐输的各类渠道(劝捐、零捐、图赈、奖励捐输) ,认为“与民间捐 输不同,捐纳所得由政府支配。 ”15笔者基本赞同第一种看法,认为捐纳与捐输有着本质的不同,但许大龄先生并未点出二者最大的区别,这一区别主要体现在朝廷的奖励反馈上,而不是在“卖官” 问题上,捐纳是朝廷在事前公布“事例条款” (实官或虚衔都一一对应着明确的捐纳钱额) ,而捐输则是朝廷在事后酌情给予捐输者一定的“奖叙” (奖励内容具有 不确定性,多为虚典封衔) ,简言之,捐纳者有着朝廷对自己明确的回报目标,而捐输者则没有。此外,许大龄所言的“捐纳则系卖官之行为”亦有不恰当之处,因 为捐纳只有暂开捐例(大捐)才为“卖官之行为” ,而现行常例则为“封典、虚衔之类”则不是,与捐输中的“奖叙”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