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04424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990886 上传时间:2017-07-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04424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针灸04424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针灸0442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0442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2、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脉络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系统中有精气的活动。 3、十二经脉: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4、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5、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6、血海: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又称十二经之海。7、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共15条。8、十二经别: 是十二正经离、入、出

2、、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 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 (入),在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颈部(出), 在头颈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气相表里的阳经经脉 (合)。9、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10、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11、十二皮部: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12、标本 :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13、根结 :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级间的关系。14、四根三结: 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

3、三部为结。15、气街 :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17、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16、腧穴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17、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18、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19、近治作用: 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临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20、远治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

4、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有远治作用。21、特殊作用: 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22、特定穴 :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23、五腧穴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的腧穴,即“井、荥、腧、经、合”穴。24、原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 25、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26、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27、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俞穴。28、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

5、。又称腹募穴。29、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30、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31、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同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32、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33、一夫法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 ;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34、刺法 :即指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

6、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 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35、灸法 :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36、得气 :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37、晕针 :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38、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39、头针 :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40、耳针 :是在耳郭学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41、针

7、灸处方: 就是在中医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等指导下,依据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选取腧穴并进42、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或称吸筒治疗法。43、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17、晕针的原因、症状和处理:原因:患者体质虚弱 ,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刺针时手法过重,而致刺针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类现象。症状:患者突然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 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 或

8、神智不清 ,扑到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基础上, 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 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 呼吸细微,脉细弱者, 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18、针刺的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 精神过度紧张时 ,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位的腧穴。若怀孕3个以上者, 腹部、腰部、骶部腧穴皆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 ,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 亦慎用针刺。3、小儿囟门未合时 ,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脓肿的部位, 不宜针刺。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患者更应注意。 7、刺针眼区穴和颈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 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 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不良后果。8 、队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时 ,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 深度等, 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 出现意外事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