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盘山片区(景泰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年)序言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是扶贫方式的重大转变,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为促进我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精神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开发办〔 2011〕111 号)文件精神, 结合《景泰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 规划》,特制定本 规划本规划按照“区域发 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明确了片区区域发 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我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本规划规划期为 2011-2020 年一、基本情况(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涉及全县 11 个乡镇(6 镇 5 乡),136 个行政村,7 个社区全县总面积 548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69 万亩,其中灌溉面积 36 万亩。
总人口 24 万,其中城镇人口 4.92 万人,2农业人口 19.08 万境内有回族、藏族、土家族、东乡族、撒拉族等 18 个少数民族二)自然条件景泰县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属大陆干旱型气候,年降雨量不到 200 毫米区域内平均海拔高,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风沙、霜冻等灾害易发年日照时数在 2737.83 小时左右,太阳年平均辐射量 147.8 千卡/平方米,年≥0℃的活动积温 3614.8℃,≥10℃的有效积温 3038℃,无霜期 141 天,黄河干流流经本县境内长度 110 公里境内矿产资源富集,石膏储量居全国第二,石灰石、煤、石英石、铜等矿产储量丰富三)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 期 间,综合 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2010 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 33.4 亿元,年均增长 12.1%其中:第一产业达到 5.7 亿元,第二产业达到 15.1 亿元,第三产业达到 11.4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4224 元,年均增长 11.1%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 2.4 亿元,年均增长 30.0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1.04 亿元,年均增长 29.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7.74 亿元,年均增长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25 元,年均增长 1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938 元,年均增长 10.9%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53.6 万亩,粮食产量达 14.65 万吨,沙漠洋芋、优质玉米等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突破 20 万亩枸杞、红枣和优质梨等特色种植面积分别达到 5.8 万亩、5.1 万亩和 4.28 万亩各类养殖3小区累计达 84 个,羊、猪、鸡、牛饲养量分别达到 120 万只、35 万头、95 万只和 5800 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84 万吨、1500 吨和 3400 吨建成玉杰枸杞、新远泰枣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 35家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非金属矿物制品、能源和新能源、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冶炼、化工、黄河文化旅游等较为完备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部分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工业增加值完成 11.49 亿元,年均增长 22.4%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人数分别达到 6871 人和 2.08 万人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五年投入 1.3 亿元。
新建校舍 5.5 万平方米,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 3372 万元,撤并学校 79所,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医疗卫生工作加强,累计投入4000 多万元,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筹集新农合资金 6145.3 万元,参合率稳定在 95%左右建成景泰影剧院、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 “农 家书 屋” 等一批文化体育 设施,广播 电视实现“村村通”目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十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 1.61 亿元,不断加强贫困村水、电、路、田、林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浇地 8000 亩,改善灌溉面积 14000 亩进一步强化产业化扶贫举措,初步形成了一些支撑贫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贫困片区群众通过发展主导产业,收入增长有了大幅提高48 个村实施了整村推4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初见成效 “十一五” 期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 1.59 万人四)贫困状况和特殊困难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按国家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 元的扶贫标准,全县以干旱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三大贫困片带为主的贫困人口有 8.54 万人,贫困发生率 45.5%干旱山区涉及正路、寺滩、喜泉、中泉、芦阳 5 个乡镇 42 个村,农村人口 51370 人,其中贫困人口 32757 人,贫困面63.4%,总 耕地面积 27.14 万亩,其中水浇地 1.8 万亩;风沙区涉及红水、漫水滩、上沙沃、草窝滩 4 个乡镇 27 个村,农村人口 30674 人,其中贫困人口 15760 人,贫困面 51.3%,水浇地面积 8.24 万亩,其中沙化地面积 2.81 万亩;盐碱区涉及草窝滩、上沙沃、芦阳、五佛 4 个乡镇 34 个村,农村人口 41580人,其中贫困人口 19874 人,贫困面 47.8%,盐碱地面积 6.8万亩,弃耕面积 2.3 万亩。
贫困片带自然条件恶劣,生产要素贫乏,劳动力素质不高,人均纯收入在 2300 元左右,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 1600 多元,存在富裕掩盖贫穷的现象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就医难、上学难、饮用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区域内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区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5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三次产业比重从“十一五” 末的 26:32.8:41.2 调整为 20.7:45:34.3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只有 14224 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 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缺乏核心增长极,缺乏具有明 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 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人均教育、卫生支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区域内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现象严重。
土壤瘠薄,高扬程灌区农业投入成本高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五)发展机遇我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虽然存在不少困难,但发展机遇尤为难得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明确了加快了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国家将景泰县纳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为我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二是《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深入实施,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支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 支持兰州率先发 展,建设兰州-白银都6市经济圈”区域发展 战略我 县 与兰州新区、秦王川片区相 连接,是“ 兰 白 都 市 经 济 圈 ”的 北 大 门 ,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便捷,具 有承接发达地区产业产业转移和城市辐射的相对优势,在区域经济融合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市场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基础三是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景泰的特色发展之路,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快速增长的持久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趋协调,以工业集中区为主体的集约发展载体,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扎实的支撑平台。
六)重大意义集中力量解决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扶贫开发成效的重大创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确保全县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7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二)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和加快片区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促进区域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打造扶贫开发新格局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工业集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困难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8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是促进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主体,要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解决发展的特殊困难三)战略定位1、现代农业强县全省特色种植业示范县发挥区位优势,继续发展精细瓜菜、早熟洋芋、啤酒大麦、制种玉米等特色种植业,继续推进枸杞、红枣、优质梨等特色林果基地建设,2015 年全县林果基地面积达到 25 万亩以上,建成全省特色种植示范县。
全省特色养殖业示范县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转变养殖方式,培育养殖大户,扶持养殖专业村(镇),不断扩大养殖基地规模,建设全省特色养殖示范县全省高效节水示范县示范推广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等节水高效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节水和工程节水并举,建设甘肃中部节水示范县全省农业科技示范县抓好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技机构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交流和推广运用,建设全省农业科技示范县2、能源建材大县充分利用县域煤炭、电力以及风、光、水等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煤电油气一体化及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及水电开发依托丰富的石灰石、石膏资源,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优势企业优9化重组,做大作强,打造全国综合能源强县和全省新型建材强县3、旅游影视名县以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建设为龙头,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打造白银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