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计划——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990225 上传时间:2017-07-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73计划——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973计划——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973计划——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973计划——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973计划——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973计划——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73计划——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项目2008 年工作计划项目名称: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名称: 矿井突水的水量预测理论与方法课题编号:2007CB209406课题负责人:刘树才主要承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2008 年 4 月 2 日1一、 2007 年工作总结自本项目获得批准和正式启动以来,第六课题在首席科学家缪协兴教授直接指导下和项目办公室大力协助下,按照项目和课题计划任务书规定的研究内容和要求,认真组织全体研究骨干和研究成员开展工作。目前相关研究工作顺利启动,并取得初步进展,总结如下:1 完成课题设计书的编制项目启动后,本课题按照首席科学家指示精神和项目办通知要求,组织课

2、题组进行了多次认真地讨论,紧密围绕所要研究的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课题采用以承担(参加)单位为主的专项研究负责制,即以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为基本单位,将课题分解为下列 3个专题。确定了各专题负责人和研究成员,并以课题计划任务书所规定的研究内容为基础,将各专题研究任务进一步细化,讨论确定了现场调研、现场测试、室内实验测试、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具体内容,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研究骨干和成员,完成了课题设计书的编制工作。2 完成典型矿区资料的收集和初步分析研究工作(1)对典型矿区进行取样测试不同围压、不同岩性破裂和破碎岩体的渗透性能,初步揭示部分典型矿区不同围压破裂岩体和破碎岩体渗透性变化规律

3、;(2)水文地质勘探信息和各类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调查全国典型突水案例,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初步形成了对全国含隔水层渗透性能空间展布规律的整体认识;2(3)完成渗透性实验辅助设备的设计及试制工作。3 发表学术论文 5 篇在原来研究积累和相关横向课题支持下,本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 5篇,分别是:(1) 李建慧,刘树才,李富等. 大定源瞬变电磁法矩形发射回线激发的电磁场.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8,30(2):154-157;(2) 陈同俊,崔若飞,许永忠. 利用波阻抗反演解释煤层岩性的方法研究. 2007 中国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国际会议,2007,淮南,中国(3) 卜万奎,白海波,徐慧.大型逆断层

4、下盘深部煤层顶板破坏的数值模拟及其突水可能性分析J.煤矿安全,2007,11:39-41.(4) 孔海陵,陈占清,白海波,王路珍.深部奥灰水对 L 矿 7 # 煤层顶底板破坏的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34(6):34-36.(5)白海波,缪协兴. 深部高温高压奥陶系岩溶水突水机理研究J.爆破,2007,24(Album):191-195.4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本课题研究成员于景邨副教授在原有研究工作积累的基础上,所完成的“煤矿突水构造矿井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研究”获 2007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刘树才参于的“破碎岩体渗流规律及其在煤矿突水防治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获 2

5、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 两项相关科研项目获得省级科技厅鉴定成果本课骨干成员刘盛东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顶板覆岩破坏动态监测技3术及其在新安煤矿的应用”获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项目组主要参加人员于景邨副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矿井瞬变电磁法水害探查技术及应用”获安徽省科技厅鉴定成果。二、 2008 年工作计划按照课题计划任务书和设计书的要求,本课题在 2008年度计划开展以下工作:(1)野外试验辅助材料的加工与改进;(2)继续进行取样测试不同围压不同岩性破裂和破碎岩体的渗透性能,寻求不同深度渗透性能与围压的关系;(3)典型矿区水文地质现场试验,求取水文地质参数,修正含导水体渗透性能分布规律的认

6、识,揭示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矿区不同围压破裂岩体和破碎岩体渗透性变化规律;(4)室内渗透性能测试结果与现场渗透性能参数分布状态进行对比研究,初步划分导水通道类型;(5) 参加 3人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本课题拟派出 3人参加 2008年 8月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的第 33届国际地质大会;(6) 发表学术论文 8篇以上,出版专著 2部:本课题将认真组织所有研究人员在原有研究积累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进行的初步研究工作,积极撰写学术论文,争取发表 8篇以上,出版专著 2部;(7) 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6人:结合本课题有关研究内容和要求,本课题主要研究骨干拟培养博士研4究生 2人,硕士研究生 4人,并于 2008年 6月完成论文答辩工作。(8) 争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2项:本课题结合各位研究研究骨干所承担的研究项目,围绕矿井突水形成的关键问题,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积极组织申报并争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2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