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答案教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9873133 上传时间:2017-11-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答案教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鱼我所欲也答案教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鱼我所欲也答案教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答案教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答案教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题 一、(2004年江苏省镇江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13分)甲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然则何时而乐耶( (既然)这样,那么 ) 微斯人,吾谁与归( 非,(如果)没有(每个词1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分)向为身死而不受,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 “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1分,答“义”也可以) _,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3分)4甲中孟的思想和乙中范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 (3分) 二、(2005年宿迁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15分)甲 略(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

3、还,顾反为汝杀彘 。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辩,有的版本作“辨” 。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彘:zh,猪。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4分)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_给,给予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同“德” ,动词,感激恩德 曾子之妻之市 之: 到,去,往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 止: 制止(或阻止,劝阻,劝止)8.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现在你欺骗他(儿子) ,这是教他欺骗啊。9.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4分)_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10.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3分,意对即可)三、 (2007年安徽省芜湖市) 甲鱼,贤者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

5、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 【注】弘范:元军元帅。扞(hn):保卫。泫(xun)然:水滴下的样子。捄:同“救”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 ,躲避。 (2)天祥泫然出涕 涕:眼泪。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6、语。 (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译文: 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 (2分)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 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2分) 19、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4分)答:富贵不能淫: 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2分) 威武不能屈: 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2分) 20、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或“舍生取义者也” ) 21、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

7、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2分)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2分)四、 (2007年辽宁省) 甲 文略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 ) 注释荀巨伯:汉桓帝时人。 值:遇到。 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 败

8、:毁坏,舍弃。 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止:停留。全:保全。10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4分)(1)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2)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3)不忍委之 丢下,抛弃 (4)遂班军而还 于是,就 11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 _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 (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或得到)正义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译文: 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12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 (2分)_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大意正确即可。13甲 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

9、了_舍生取义的思想。 (2分)五、 (2007年济宁市) (甲鱼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 分)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辟: 通“避” ,躲避 _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赏赐 骄: 傲视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

10、能勿丧耳。不仅贤人有之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 ,别人主动送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9 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舍身取义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廉洁自律 的高贵品质。(4 分)10.请你从 甲 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3 分)当面对人身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 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评分:共3分。观点正确,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六、选择题1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之 属予作文以记 B舍身而取义 环而攻之而不胜 C故

11、不为苟得也 己克,公问其故 D贤者能勿丧耳 陈胜者,阳城人也2、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人不知而不愠C、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 于我何加焉 D、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受任于败军之际七、简答题(5分)(1)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_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

12、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举例典型1分,叙议结合1分,列举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2)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人物 言或行(人物1分,言或行2分,共3分)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