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9873122 上传时间:2017-11-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危机的全球化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仍然是哲学界的主流话题。人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它在人与自然交往的现实语境中生成,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存方式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也就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是和谐的。生态危机正是在人的生存方式基础上人与自然、入与人的交往活动的一种结果。因此,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人的生存方式中 加以研究,从人的生存方式视角反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认识,从而在实践中改变不合理的生存方式,悉心料好、呵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生

2、存需要一系列物质生存要素,包括自然、社会、人以及技术和各种技术物品。在一定历史阶段,总有一种生存要素是最基本、最具决定性的,规定着那个历史阶段人生存的基本特征,我们把围绕决定性生存要素所构成的物质生存系统叫做人的生存方式,并用这一决定性生存要素来命名这一生存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自然生存与技术生存两种方式。不同的生存方式,对应着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早期的自然生存是原始自然生存,人类通过采集与狩猎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植物与动物。自然界提供什么,人类就利用什么。自然界有什么,人类就需要什么。人类的需要只是对自然物的反映。在采集与狩猎的劳动过程中,人类总结和发展了种植和养殖技术,产生

3、了农业和畜牧业,进入到农业自然生存。在农业畜牧业生产中,动植物的生长主要是按遗传规律的自然生长,不能预先设计和控制,人只是为它们的自我生长提供较好的条件,人的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相反,由于不能正确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界充满了神秘感和敬畏,不得不依据自然的结构、功能和属性调整自己,通过顺应自然以求得生存。在自然生存中,虽然应用了一些原始工具,但这些工具只是肢体功能的简单延伸且作用有限,人的生存主要依靠自身的自然条件(主要是体能,包括体力和身体技能) 与自然界进行交往,人的根本属性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气候、食物、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的生活和命运。因此,自然生存是一种

4、动物式的生存。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积极存在物,他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且能用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在此过程中又创造新的需要,新的需要不仅有量的拓宽,而且有质的提高。此时,自然生存方式的局限性就充分暴露出来了,超越自然生存而去追求更高级的生存方式,成为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欧洲相继爆发了倡导人本主义的文艺复兴运动,宣传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以及提倡“天职”(劳动) 观念的新教改革运动。这些思想解放运动,一方面在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制和摧残的过程中,把长久沉睡于上帝神性之中的人的物性猛然唤醒,形成了“物本人文主义” ;另一方面又与

5、欧洲特有的地理和历史条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资本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以资本追逐最大利润为驱动力,以物欲的满足为目的,以有效率的运作为原则,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奠基在功利性的基础上。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资本家发现通过把科学所发现的自然规律和知识运用于生产过程中,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成本,十分有利于资本增值,从而大力赞助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各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于是,各种技术不断被开发出来并出现无限进步的趋势,各种新工具、新机器相继被发明出来并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各式各样的技术物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奔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占据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位置。

6、泉水般涌流出来的大量技术和技术物品,使人享受到物质殷实、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交往多样等众多好处,欲望得到空前满足,生存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于是,人类凭借技术的应用,使其从生存于天然自然界转向生存于人工自然界,开始了技术生存。技术生存就是一种运用技术手段改变自然以创造人工自然环境来满足人需要的生存方式。在技术生存中,人类运用各种工具和机器来放大、延长或替代自身肢体与器官的功能,增强从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能力,不断从自然力的肆虐、动物本能的支配和食物匮乏中摆脱出来,最终把自己从动物式生存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从人类的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远古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主要是

7、顺应自然,膜拜自然,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明显。到了西方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生产资料,开始肆无忌惮地搜刮自然,自然环境同趋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紧张。美国生物学家康莫纳说:“我们自身先进,并宣告己逃离了对自然的依赖,这一切已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想,即我们已创造了自己的环境,不再需要自然了。在热切探寻现代科技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几乎产生了一种致命的错觉,我们已最终逃离了对自然的依赖” 。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人类在享受物质成果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和破坏,很多珍稀的物种将从地球上永远灭绝

8、,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众多自然资源逐渐缺失,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重大威胁,到头来经济发展也会受阻。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肆意践踏自然界,人类的生产生活这一实践活动已经超出了自然所能承受的底线,必然导致自然开始报复人类,这些灾难都是人类自己酿成的苦果。我们住在同一个地球村上面,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应尽的责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要为子孙后代谋福利,为他们留下一片净土。德国哲学家汉斯萨克赛指出:自然对于人类的关系来说, “从敌人到榜样,从榜样到对象,从对象到伙伴,这就是我们的答案。 ”全球各国政府都对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进行交流与合作。早在 1972 年和 198

9、9 年两次在温哥华举行的国际会议,分别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和温哥华宣言 ,向全世界发出呼吁, “为了维护现在以及未来千秋万代”的利益,必须竭尽所能“改善人类自然环境” , “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足以威胁自身的生存。1992 年国际“环保会议”也发出同样呼吁。我国中央领导人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观点古今中外都存在。现在重提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如何具体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人与自

10、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中其他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从终极意义上讲,人与社会来自自然,并始终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生态系统的状况决定着人和社会生存的质量和前途。因此,在当今世界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人类和谐美好的家园? 日益成为全球性的、根本性的和紧迫性的“人类共同责任。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一严峻状况,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是全人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本代和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环保切切实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才是当务之急,正所谓亡羊补牢

11、,希望现在还为时不晚。各国政府只有放下各国一国之利,个人放下一时之利,通力合作,互相帮助,才能把保护环境这一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坚持下去。我国当代中央领导人审时度势,英明果决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和谐社会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内涵,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本文所要强调的正是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因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

12、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根据我国人口总体质量不高,资源分布不均,可利用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相对不高,再加上我国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级阶段,长期走粗放型经济模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这一严峻形势,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重中之重,是能顺利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前提和保障。追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历程,证实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果,深度挖掘人与自然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紧密联系,重新唤起全国人民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坚定环境保护

13、的信念跟决心,提出几点可实施性方案,科学引导人们进行环境保护工作,为缓和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做出一点微薄之力。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该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血大能力之一。在党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提出:到 2020 年我圜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 2000 年有六个“更加” ,其中第五个“更加”是“社会更加和谐” 。报告的第二部分论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是对

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中央领导人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智慧结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关于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从胡锦涛总书记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

15、然的和谐是指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到环境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指人人享有合法的平等权利,国家民主、文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合理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做到公平正义,社会秩序安定。人与人的和谐是指每位社会成员以诚待人,讲信用,懂礼让,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是指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能动性,发挥所长,各得其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进行,社会呈现活力迸发,百花齐放的新景象。有学者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阐释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孟福国认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 ”,

16、“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 , “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 “应当是公正、平等的社会”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有学者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视角阐释和谐社会。邓敬雷认为,以和谐为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被广泛地应用于描述家庭、国家、天下等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谐” ,有协调、融洽的含义。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 ,认为“和”的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认为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苟子提出“和则一,-N 多力 ,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增大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的理想,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康社会 和“大同社会。 “社会 指一种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和讲究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