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986103 上传时间:2017-07-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作者:温建民,孙卫东,陈 思,胡海威,桑志成,孙永生, 林新晓,蒋科卫,梁 朝,程木呈,吴夏勃【摘要 】 目的 回顾分析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2 年 7 月2007 年 8 月采用微创截骨方法治疗小趾囊炎,其中 37 例 69 足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患足均于手术前、后拍摄负重位正侧位 X 线片,并测量相关解剖角度。应用 AOFAS母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对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 结果第4、5 跖骨间角术前为 14.367.32,术后为 9.362.92;小趾内翻角术前为 20.447.36,术后为 4.361.35;改良第 4、5 跖骨间角术前为

2、 10.362.81,术后为 7.832.37;第 5 跖骨外翻角术前为 5.461.70,术后为 2.130.38。术前 AOFAS 评分为(45.75.6 )分,术后为( 85.35.1)分,两者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方法简单,疗效确切。 【关键词】 小趾囊炎; 微创技术; 截骨Abstract: Objective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2treatment of tailors bunion with minimal incision osteotomy, and to investigate the ind

3、ications and effects of this procedure. MethodThirty-seven patients (69 feet) underwent the procedure from July 2002 to August 2007. The axial and lateral films of all feet with loading were taken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AOFA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Result

4、The forth intermetatarsal angle was 14.367.32 before operation and 9.362.92after operation. The unguis aduncus angle of digitus quintus pedis was 20.447.36 before operation and 4.361.35after operation. The forth reforming intermetatarsal angle was 10.36.2.81 before operation and 7.832.37after operat

5、ion. The exstrophy angle of the fifth metatarsal was 5.461.70 before operation and 2.130.38after operation. The score of AOFAS was 45.75.6 before operation and 85.35.1 after operation.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tailors bunion with minimal incision osteotomy is easy to operate and its therapeutic eff

6、ect is convincing.Key words:tailors bunion; minimal incision; osteotomy3小趾囊炎(tailors bunion),主要表现为小趾的内翻和(或)第 5 跖骨的外翻,患足常有第 5 跖趾关节外侧的隆突,并伴有局部的红肿疼痛,以及第 5 跖骨头下的胼胝形成。本科自 2002 年 7月2007 年 8 月采用微创截骨方法治疗小趾囊炎,其中 37 例 69足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本文就这部分患者术前、术后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37 例患者中男 2 例 3 足,女 35 例 66 足;年龄 2271 岁

7、,平均 45.47 岁。合并 母外翻畸形 29 例 48 足,有足部外伤史 2例 2 足,类风湿病史 3 例 6 足,无明显原因者 5 例 8 足,合并第 5跖骨头下胼胝者 20 例 40 足。本组患者均存在第 5 跖趾关节外侧的疼痛症状。患足术前均拍摄负重位正侧位 X 线片。1.2 相关解剖角度测量第 4、5 跖骨间角:第 4 跖骨纵轴与第 5 跖骨纵轴夹角。改良第 4、5 跖骨间角1:第 4 跖骨纵轴与紧邻第 5 跖骨内4侧骨皮质所做的平行线的夹角。小趾内翻角:小趾近节趾骨纵轴与第 5 跖骨纵轴的夹角。第 5 跖骨外翻角1:第 5 跖骨头颈部纵轴线与紧邻第 5 跖骨内侧骨皮质所做的平行线的

8、夹角。1.3 主要手术器械软轴高速吊磨钻;小骨膜起子;小骨锉;钻头为自制,直径为2.5 mm 的螺旋刃口,顶部有切削刃口,材料为 4Crl3 通过车、铣、磨及热处理而制成。1.4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1% 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于小趾近节趾骨近端背外侧做一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达趾骨,切口长约0.5 cm。小骨膜剥离器从远端向近端分离关节囊;用削磨钻磨去第5 跖骨头外侧骨赘,骨锉锉平。在第 5 跖骨头颈外侧做一切口约 0.2 cm,切开皮肤直达骨质,用削磨钻从跖骨外侧向内侧作一横形截骨,截骨完毕,将远端跖骨头向内推开约一骨皮质,同时整复半脱位的跖趾关节。术毕冲洗切口,绷带卷成直径约

9、0.5 cm 的圆柱形夹垫,5放于 4、5 趾蹼之间,将绷带从 4、5 趾蹼夹垫处通过踝关节作“8”字形包扎,将小趾固定在中立位,然后用胶布从足背外侧通过4、5 趾蹼间,通过足跖到足背作半“8”字形包绕,加强固定。用手提式 X 线机透视,如位置不满意,调整至满意为止。注意保护腓肠神经的背外侧皮支及小趾外展肌肌腱。1.5 术后处理穿硬底、前开口的矫形鞋,并进行术足关节功能锻炼。可适当下地活动,以生活自理为度。术后 3 d 拆开包扎换药,重新固定,以后每 2 周更换固定 1 次,直至骨折临床愈合 (约 68 周)。1.6 评分标准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母趾- 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AOFAS)2对

10、术前、术后进行临床评估。1.7 统计学分析采用 t 检验对手术前后各相关解剖角度的变化及手术客观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本组随访时间为 636 个月,平均 17.3 个月。随访时摄足正侧6位 X 线片。用量角器在手术前、后 X 线片上测量相关解剖角度,并进行比较。第 4、5 跖骨间角术前平均为 14.367.32,术后平均为 9.362.92;小趾囊炎角术前平均为 20.447.36,术后平均为 4.361.35; 改良第 4、5 跖骨间角术前平均为 10.362.81,术后平均为 7.832.37;第 5 跖骨外翻角术前平均为 5.461.70,术后平均为 2.130.38。患者术前

11、 AOFAS 评分为(45.75.6 )分,术后为( 85.35.1)分。术后与术前 AOFAS 评分相比,P 表 1 手术前、后相关解剖角度比较(x-s,度) 术前术后第 4、5 跖骨间角 14.367.329.362.92 改良第 4、5 跖骨间角10.362.817.832.37 小趾囊炎角 20.447.36 4.361.35 第 5 跖骨外翻角 5.461.702.130.38本组术后小趾发生麻木 9 例 12 足,一般于 4 周内缓解。其中 2例 2 足未能完全缓解,考虑为腓肠神经的背外侧皮支损伤有关。7例 11 足发生截骨延迟愈合,主要发生在开展该手术早期,由于患者下地较早,活动

12、较多所致。延长固定时间,减少下地活动后截骨均愈合。本组未发现截骨端骨不连、感染、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症及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3 典型病例患者,女,21 岁,因双侧小趾囊炎合并轻度 母外翻 15 年,7加重 1 年入院。患者平时穿鞋行走后出现双侧第 5 跖趾关节外侧红肿疼痛,影响日常活动。X 线测量:第 4、5 跖骨间角双侧均为 12,改良第 4、5 跖骨间角双侧均为 11,小趾内翻角双侧均为 6。于2005 年 7 月 14 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双侧第 5 跖骨头骨赘削磨头颈部微创截骨矫正术,同时行母外翻微创截骨矫正术。术后 2、4 、6周复查截骨端位置良好,畸形矫正,嘱患者可正常下地行走,术后

13、3 个月复查,左足第 5 跖骨截骨端愈合欠佳,截骨线清晰,周围可见云雾样骨痂,嘱患者左足减少下地负重,术后半年复查截骨端愈合(图 1) 。4 讨论小趾囊炎的病因至今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先天存在第 5 跖骨外翻所致3 ;有人认为与穿鞋及盘腿等姿势压迫有关4 。对小趾囊炎相关的解剖角度测量,国内主要是测量第 4、5 跖骨间角和小趾囊炎角5 。Fallat LM 等1提出了改良第 4、5 跖骨间角和第 5 跖骨外翻角的测量方法。可以避免第 5 跖骨发育变异造成的第 4、5 跖骨间角测量误差,两者结合测量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小趾囊炎的实际情况。小趾囊炎的治疗方法国内报道很少68 。对症状较重者可行手

14、术治疗,国外报道手术方法较多,包括软组织手术、骨性手术、关节成形术等9 。常用的截骨方式在其术式的选择上临床医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10 。目前主要存8在头颈部截骨和基底部截骨之争,持有基底部截骨观点者认为在基底部松质骨处截骨及植骨有易于愈合,不发生跖骨短缩等优点3 。本组采用了第 5 跖骨头颈下横形截骨,跖骨短缩很少,所有病例截骨均愈合。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使用微创技术,截骨端几乎无软组织剥离,对周围软组织扰动少, “8”绷带趾夹垫外固定,对截骨端的固定是一种相对固定,截骨端的微动可促进截骨愈合。有 7 例 11足发生截骨延迟愈合现象,均发生在使用该术式初期,主要是患者下地较早,活动较多,外固定绷带

15、拆除过早所致,减少活动,重新固定 24 周后均愈合。故应用该术式时应注意截骨外固定时间要适当延长至 68 周。采用小趾近端背外侧切口,可避免将附着部通过第 5 跖骨头外侧方中线跖侧面的小趾外展肌肌腱切断,有效杜绝外侧直切口术后小趾功能受限以及第 5 跖趾关节半脱位现象。另外在处理小趾囊炎时应注意保护腓肠神经的背外侧皮支。 图 1a 术前外观像图 1b 术前 X 线片(第 4、5 跖骨间角双侧均为 12,改良第4、5 跖骨间角双侧均为 11,小趾内翻角双侧均为 6) 图 1c 术后3 个月左足第 5 跖骨截骨端愈合欠佳图 1d 术后半年 X 线片双侧截骨端愈合良好 图 1e 术后半年外观像 总之

16、,通过回顾性研究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具有手术简单,疗效可靠等优点,但最好是有大切口经验的医师施行。9【参考文献】 1 Fallat LM, Buckholz J. Analysis of tailors bunions by radiographic and anatomical displayJ.Am Podiatry Assoc,1980,70:597-603.2 Kitaoka HB, Alexander I J, Adelaar RS.Clinical rating system for the ankle-hindfoot, midfoot hallux, and lesser to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