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9850262 上传时间:2017-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原文: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注释:(1)唐元和十年(815)春,柳宗元等五司马被召回京,三月又被贬为远州刺史。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除柳宗元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外。韩泰为漳州(治今福建漳浦县)刺史。韩晔为汀州(治今福建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治今广东封开市)刺史,刘禹锡为连州(治今广东连州市)刺史。这首诗是柳宗元怀念同遭贬谪的友人,寄赠给韩泰、韩晔、陈谏和刘禹锡的。(2)接:目接,看见。大荒:广阔而荒凉的原野,也指边远荒漠之

2、地。(3)海天:海天相接,一望无际。海天愁思,比喻愁思像海一样深,天一样广。茫茫:漫无边际。(4)惊风:狂风。飐(zhan 展):风吹物体颤动。乱飐:吹动。芙蓉:莲(荷)的别名。这里指荷花。芙蓉水即长满荷花的水面。(5)密雨:大雨。薜荔(bili 毕力):又名木莲,一种缘墙树牵藤的蔓生香草。这两句写夏季急风骤雨中的近景,借美好的事物受到风雨的摧残,抒发对个人和友人屡遭不平待遇的愤懑之情。(6)重(chong 虫)遮:重重叠叠地遮蔽。(7)江:指柳江,当时亦名浔水,婉延曲折地绕城而流。九回肠:明喻柳江曲折,暗喻愁肠百结。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有肠一日而九回之句,梁简文帝应全诗也有望郡畿兮千里旷,悲遥夜

3、兮九回肠句。柳宗元即取此意。这两句写远景,寓有去国离乡遥远,友人被重山远水阻隔,音书难通而产生无限愁苦之意。(8)百越:亦称百粤。泛指古代岭南一带少数民族。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越族人民有断发文身的习俗。(9)犹自:仍然。滞:不流畅,阻隔。译文一: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译文二:登上高高的柳州城楼,一望无际的原野是那么荒凉。勾起了我无限的愁思,犹如海一样深,天一样

4、广。狂风吹乱了,开满荷花的池塘,密雨打伤了,爬满木莲的老墙。层层叠叠的岭树,遮住我遥望的目光。这迂回曲折的柳江水。恰似我一日九回的愁肠。我们远离家乡,一同来到了有文身习惯的百越民族聚居之地,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音信难通真令人无限惆怅。作者简介:柳宗元(773 819) ,唐代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苪城县、运城县一带) ,故人称柳河东。生于长安(现在陕西西安) ,长于长安。唐代河东()人。幼年好学且聪颖,攻读了百家诸子。4岁时,母亲卢氏教以古赋14篇,皆能朗朗背诵。21岁中进士,做过县尉、监察御史等。这一时期,他在功名、仕途上都比较得意。21年(805) ,唐顺宗即位,33岁

5、的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为反对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王叔文革新集团执政不到7个月,因遭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联合反扑而失败。宪宗即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司马。当时永州一带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环境恶劣,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在永州10年,艰苦生活的磨练,辛勤的创作,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后又贬为柳州刺史,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堂、破除迷信落后风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政绩卓著,47岁病死任上。世人又称他为柳柳州。他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有着很高造诣。对唐代古文运

6、动有独特的贡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一样,他也强调“文”与“道”的关系,因此对骈文持批判态度。他的散文比较偏重于情感的含蓄表达方式,最受称道的是那些山水游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并不是单纯描摹景物,记录旅次,而是注情观照,然后又借景物来抒写胸臆,即心与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因此这些记游散文是他人生的个性审美的结晶,开创了一种更为文学化、抒情化的散文类型。 永州八记最为著名。柳宗元留下的诗歌100多首,在自然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幽远的情思,即善于寓情于景,写得俊雅峭拔。有柳河东全集传世。作品鉴赏一: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

7、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

8、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

9、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

10、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

11、”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作品鉴赏二:漳汀封连四州:漳州,今福建龙溪县一带,汀州,今福建长汀一带;封州,今广东封开县一带;连州。今广东连县一带。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但旋即又遭贬放。柳宗元改谪柳州刺史。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十年顦顇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多年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倍

12、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在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首联二句,先写登楼所见。极写柳州城楼之高,上与大荒相连相接。因其高,故而视野广阔,可以目极千里。可以遥观茫茫的海天。“愁思”二字连锁“海天”与“茫茫”的景色,作者的情感色彩至为浓重。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从登城起有百端交集之感。”这话很是。从本诗来看,柳宗元既慨叹宦游生活的险恶,又为长期迁谪感到痛心,同时也为友人同贬异域、音讯不通而感喟嘘唏。这种种情绪一时涌集,与眼前渺无边际的茫茫海天相融在一起。移情于物,二者几不可分辨。这两句,总领全篇,情景兼到,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怨叹的基调。颔联描绘近景。柳宗元六月到柳州,正是盛夏季

13、节。在他登楼远眺的时候偏偏赶上一场骤风急雨。狂风无情地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大雨斜打着爬满墙头的薜荔。此情此景,使诗人的心境越发沉重。纪昀评论三,四两句,说是“赋中之比,不露痕迹。旧说谓借寓震撼危疑之意,好不著相。”采用赋笔,竭力描摹楼前近景,而且鲜明生动,情景交融,这的确是此二句的特点。试看那“惊”,“乱”,“密”、“斜”四字,用词多么准确、生动,透过这极普通的字眼,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暴风雨袭击鲜花香草的残酷无情,同时,我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特点旧说谓此“借寓震撼危疑之意”,指的是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之中抒写了身世之感,这也正如沈德潜所说“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我们知道,

14、屈原在离骚中曾多次提到芙蓉与薜荔这类香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擘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在屈原,他是以香草象征自己人品的高洁与道德修养的纯正美好的。“其志沽,故其称物芳”。柳宗元此诗同样、也有以香草自况的意味。正直之士惨遭迫害,仕途险恶令人惊恐。那在“惊风”“密雨”的飐侵下努力挣扎抗争的芙蓉与薜荔不是很有点胆量与气骨吗?此种兴寄,缘物见情,物与情水乳交融,了然不见痕迹,须仔细寻绎,方能识其奥义。颈联写远景,笔触宕开。但此远景乃风雨中所见,故用“重遮”二字加以强调。重岭密林,烟雨迷濛,遮断千里之目,楼下江流弯曲盘旋,蜿蜒而去。“江流曲似九回肠”,说江流曲似人们萦回百转的愁肠

15、,而不说人之愁肠百转如汇流之曲,可谓极有情致。尾联二句,以感慨作收。百越文身地,指岭南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其民有纹身断发的习俗。诗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远谪到这般荒僻之地,已经够寂寞孤独了,而音讯又难于通达,这又使诗人增添了一重悲凉。这里,“犹自”与“共来”前后关合,语意有加倍进层的意思。吴汝纶说。“更折一笔,深痛之情,曲曲绘出。”所言极是。“音书滞一乡”,又遥应题目,点明本意。【背景】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诗中用惊风乱飐、密雨斜侵暗喻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迫害:从眼前的薜荔、芙蓉(荷花)等美好事物受到侵害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挫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又以岭树重遮、江流回肠等景象,诉说了与故友远相隔离,音书难通的愁苦和抑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