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基础心理学博导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9819256 上传时间:2017-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师基础心理学博导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南师基础心理学博导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南师基础心理学博导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南师基础心理学博导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南师基础心理学博导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师基础心理学博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师基础心理学博导(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心理学叶浩生,男,1991 年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先生的指导下获博士学位,之后曾多次出国进修。1995 年 1 月至 1996 年 7月在美国北依阿华大学心理学系师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吉尔根教授、2001 年 6 月至 12 月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心理学系理论心理学研究中心从事高级访问研究。2006 年在加拿大McMaster 大学担任高级研究者。现在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 心理学报副主编、 心理学探新副主编。毕业多年来,叶浩生教授一直从事着理论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发

2、表了理论心理学辨析 、 实证主义的衰落与理论心理学的复兴 、 论心理学的“范式”与“范畴” 和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若干倾向之我见 、 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分裂与整合等系列学术论文 80 余篇。在心理学的一级权威期刊心理学报上,发表有关西方心理学史的系列研究论文 10 篇,主编和撰写了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 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 、 心理学理论精粹 、 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等著作 9 部,副主编心理学通史等著作 2 部 6 本。上述成果中,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2000 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心理学通史(副主编,排名第二)2002 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

3、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2006 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其它多项成果也获得省级和省教委的奖励。叶浩生教授 1998 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已有 18 名博士研究生毕业。现指导着6 名博士研究生和多名硕士研究生、3 名博士后。多年来,叶浩生教授在指导研究生的同时,坚持在本科教学工作的第一线,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1998 年荣获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2000 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 年,其主持的心理学

4、史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在科研课题方面,叶浩生教授承担了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研究(主持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理论心理学研究(主持人)、教育部外事司课题心理学的理论和体系(第一主持人)、省哲学社会科学 95 规划课题外国著名心理学家评传(第一主持人)、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西方理论心理学新发展 、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后现代心理学研究等。叶浩生教授 1994 年被评为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8 年被评为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0 年被评为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2004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帖。现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基础心理学”学科带头人。

5、通讯地址:南京市宁海路 122 号南师大教科院,邮编 210097联系电话:025-83598979电子邮箱:刘昌,男,汉,1968 年 9 月生,籍贯湖北仙桃,博士、教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科学杂志编委会编委;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 、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带头人(2007 至 2010) 、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曾任江苏省心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1989 年 7 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生物工程专业,获理学学士;1998 年 7 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

6、研究所生物心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 年 7 月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从事基础心理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与基础心理学专业(实验和认知心理学方向)有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记忆与思维的认知神经科学。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等 2 项,在国外 SCI 期刊、 心理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 50 篇,代表性成果有:(1)宗教体验的情绪活动与生理活动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0 年第 2 期) ;(2)Can subitizing survive the attentional blink? An ERP study (Neuroscience Letters, 20

7、08, 440: 140-144);(3)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下冲突适应过程的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心理学报2008年第 3 期) ;(4)心算的加工机制: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8 年第 3 期) ;(5)青老年组不同难度下心算活动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心理科学2005 年第 4 期) ;(6)The development of fluid intelligence: 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working memory but not processing speed(心理学报2004 年第 4 期)等。其研究特色是强调从系统观的视野对心理

8、学问题进行思考,同时高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方法学问题。其主讲的实验心理学曾获得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优秀研究生课程奖(2002) 。此外还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4)等荣誉。 通讯地址:南京市宁海路 122 号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邮编 210097联系电话:025-83598571电子信箱: 余嘉元(Yu Jiayuan) ,男,汉族,党员,心理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9 年 10 月 29 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76 年 1 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前身)物理系。1982 年 12 月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9、,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82 年 12 月到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至今。期间曾到美国和加拿大留学。1992 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0 年至 1991年担任教育系副主任。目前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人类工效学和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编委。从事专业为心理学,方向为心理测量和认知心理学。先后主持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两项,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三项,江苏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两项,主持了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国家人事部回国人员基金资助项目一项。出版专著 4 部,

10、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 110 余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两项。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通信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邮编 210097联系电话:025-83598442Email: 汪凤炎,男,汉,出生日期 1970 年 3 月 25 日,籍贯江西景德镇市,心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基础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分会”的理事(2009-2013) 、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履历1989.9.1-1993.7.1: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获教育学学士

11、学位;1993.9.1-1996.7.1: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6.9.1-1999.7.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9.9.1-2001.10.30: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8.1-至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2001 年 6 月被江苏省教育厅破格评为副研究员;2005 年 6 月被南京师范大学破格评为教授。2000 年 12 月应邀至中国台北市参加“第五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 ;2008 年 6 月 11-14 日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学

12、召开的“第六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2009 年 5 月 15-19 日出席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2009 年国际理论心理学大会(ISTP)”,并作题为“On the Connot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ultivating Methods of Wisdom”的 Keynote 发言;2010 年 6 月 11-13 日出席在日本长崎大学召开的“The 5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 Pacific Network for Moral Education”。研究介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化心理学(含中国心理学史)和教育心理学

13、(侧重德育心理学) 。出版国内第一本中国文化心理学著作(第一作者;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第三版) ,提高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在德育心理学领域,出版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的著作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年修订版) ;并在德化的生活 (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一书里初步建构出专门用于解释品德学习迁移现象的良知说。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活即德育的育德模式及其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研究” (EEA010437,已于 2

14、006 年 6 月结题)及两项厅局级课题;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7 年度研究项目“和谐德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项目批准号:07JJD880241)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7 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的育德模式及其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批准号:DEA070061)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荣辱观教育的心理学研究”(D/2006/O1/O88) 。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 3 部(其中 1 部出了修订版) ;已出版合著论著 2 部(均是第一作者,其中 1 部已出版第 3 版) ,另有两部合著即将于 2010 年秋冬季出版;主编教材两部(含

15、副主编) ;参编(译)著作 8 部;在国际著名道德教育研究学术刊物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England,SSCI 刊物)和国内权威学术刊物教育研究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心理科学和道德与文明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其中 16 篇论文被新华文摘 、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等杂志全文转载或转摘。个人学术专著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于 2003 年 12 月获 2001-2002 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于 2004 年 12 月获第十四

16、届“中国图书奖” ;个人学术专著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于 2001 年 12 月获 1999-2000 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合著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 (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第 1 版)于 2008 年 11 月获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论文新论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1 期)于2000 年 10 月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心理学三等奖;论文“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