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976143 上传时间:2017-07-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 Gartland型肱骨髁上骨折作者:傅德皓 李进 杜靖远 杨述华 许伟华 邵增 刘国辉【摘要 】 目的 评价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陈旧性 Gartland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采用直径为 2mm 或1.5mm 的超高分子聚DL 乳酸(PDLLA)可吸收棒治疗陈旧性Gartland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56 例。经肘后正中“S” 形切口,从肱三头肌两侧暴露,外侧由肱三头肌、肱桡肌间隙进入,内侧由肱三头肌与肱肌间隙进入,不破坏肌纤维及伸肘装置。切开复位后23 枚钉棒内固定,术中检查稳定性是否良好,术后行长臂石膏托外固定 34 周,23 周后间断拆石膏进行

2、关节功能训练,每34 周定期复查 X 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本组 56 例得到完全随访,术后平均随访 19 个月(336 个月) ,术后 X 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 38 例,无术后骨折再移位。骨折全部愈合,无伤口感染,无 Volkmann 缺血性挛缩、骨化性肌炎及继发性尺神经损伤,发生肘内翻畸形 3 例;术前检查有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均在 2 个月内恢复,无后遗症;按 Flynn 肘关节评定标准,本组优 49 例、良4 例、可 3 例,优良率为 94.6。 结论 PDLLA 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 Gartland型肱骨髁上骨折,固定牢靠,效果理想,不影响骨骺发育。因避免了再次手术取

3、内固定,患者家属乐于接受,2满意度高。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内固定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70 。若处理不当,可导致神经、血管损伤,Volkmann 缺血性肌挛缩以及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因此治疗颇有争议1 。尤其对于完全移位的 Gartland型骨折,常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手术内固定的方式很多,如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及骨片钉等,均取得良好效果2 。但传统金属内固定手术创伤大,且需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对患儿来讲创伤过大,同时也增加患儿父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3 。因此,我们针对传统金属内固定物的弊端,从2005 年 3 月2008 年 3 月尝试采用

4、超高分子聚DL 乳酸(PDLLA)可吸收棒治疗陈旧性 Gartland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6 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对 2005 年 3 月 2008 年 3 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陈旧性Gartland 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的性别、3年龄、受伤部位、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前术后的神经血管状况、术前术中和骨愈合时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可吸收棒固定的方式和数量、是否发生再移位、合并症及其相应治疗、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 Flynn 评分4 (表 1) 等临床资料。资料完整者共 56 例,男性 34 例,女性 22 例;年龄 112 岁,平均

5、6 岁。全部病例均为闭合型陈旧性 Gartland 型骨折,其中伴尺偏型 37例,桡偏型 19 例。受伤时合并旋转者 16 例;合并神经损伤者 6 例(11%) ,其中桡神经 3 例,尺神经 2 例,桡神经伴正中神经损伤1 例。从受伤到手术的间隔时间为 714 天,平均 10 天。56 例中,51 例采用 2 枚可吸收棒固定,5 例采用 3 枚固定,共使用可吸收棒117 枚,其中 108 枚为直径 2mm,另 9 枚直径为 1.5mm。表 1 Flynn 肘关节评分标准提携角减小角度活动度减小角度优 0505良 510510 中 101510 15差15152 治疗方法手术采用肘后正中“S”形

6、切口,从肱三头肌两侧暴露入路,外侧由肱三头肌、肱桡肌间隙进入,内侧由肱三头肌与肱肌间隙进入,不破坏肌纤维及伸肘装置。切开复位后,用 2 枚可吸收棒交叉内固定,术中检查稳定性是否良好,若存在骨折端不稳定的情况,则加用第 3 枚可吸收棒或采用强生 0可吸收缝线加强缝合。伴正4中神经损伤者,经肘前正中切口进行探查。术后行长臂石膏托外固定 34 周,23 周后间断拆石膏进行关节功能训练,术后 4 周拆除石膏加强功能锻炼,每 34 周定期复查 X 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本组 56 例均得到随访,术后平均随访 19 个月(336 个月),术后 X 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 38 例,无术后骨折再移位。骨折

7、全部愈合,无伤口感染和异物排斥反应发生,无 Volkmann 缺血性挛缩、骨化性肌炎及继发性尺神经损伤;发生肘内翻畸形 3 例;术前检查有神经损伤症状的 6 例均在 2 个月内恢复,无后遗症。按Flynn 肘关节评定标准,本组优 49 例,良 4 例,可 3 例;优良率为94.6。典型病例:患儿 6 岁,陈旧性右肱骨髁上骨折伴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行 3 枚可吸收棒内固定(图 13) 。图 1 术前 X 片,右肱骨髁上骨折向背侧、桡侧移位(a.正位;b.侧位) (略)图 2 术后 X 片,骨折解剖复位,石膏托外固定(a.正位;b. 侧5位)(略)图 3 术后 1 个月 X 线片,骨折线消失,大

8、量骨痂形成,拆除石膏(略)讨论肱骨髁上骨折多由高处跌落时产生的过伸或屈曲暴力引起。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其中伸直型最多见,约占 9598。Gartland 根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 3 型: 型:骨折无移位; 型:仅一侧骨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5 。对于无移位的 Gartland型骨折,单纯中立位长臂石膏托固定 3 周即可;有移位的 Gartland 型骨折,通常闭合整复即可使骨折复位,且复位后相对稳定,可选择屈肘石膏托或经皮克氏针固定;但对于完全移位的 Gartland型骨折,复位后

9、有再移位的可能,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 Volkmann 挛缩、肘关节僵直,造成终生残疾,骨折愈合后可发生肘内翻畸形,影响外观。因此,临床治疗相对棘手,争议很大,包括是否手术,手术入路,内固定方式等均存在不同的观点6-10 。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对于 Gartland 型儿童6肱骨髁上骨折,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这在国外学者中已达成共识1,7 。但对于反复手法复位失败者,粉碎性骨折或骨折位置低、断面薄、闭合复位不稳定者,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需同时探查者,严重错位的陈旧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创口较大或污染者,常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的方式很多,如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及

10、骨片钉等,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传统金属内固定物需再次手术取出,对患儿来讲创伤过大,同时也增加了患儿父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而且为再次手术方便,往往将克氏针钉尾埋于皮下或露于皮外,在肘关节活动时引起局部疼痛和(或)皮肤的红肿、溃破,导致患儿对关节活动的恐惧以及家长的顾虑,无法达到术后早期关节功能锻炼的要求,也增加了局部感染的机会。因此,近年来有学者探讨应用生物可吸收内固定材料替代传统金属内固定物。应用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儿童骺离骨折,特别是治疗牵拉性骺离骨折(胫骨髁间隆突、肱骨内上髁、胫骨结节等) 的肯定性已经得到了实验11及临床研究 12,13的证实。郑建英等14用可吸收螺丝钉固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11、也取得满意效果,但可吸收螺钉直径较大(3.5mm、4.5mm) ,有螺纹结构,穿过骨骺进行固定,损伤儿童骺板,这与儿童骨折治疗 AO 原则不相符。因此,我们主张选择直径更小的可吸收棒代替可吸收螺钉。研究证实15 ,应用小直径(1.5mm、2.0mm) 、表面光滑的可吸收棒,治7疗涉及生长板的骺离骨折,可以完全避免内固定对骨骼生长的影响。本组病例在近期随访中均获得良好愈合,未出现感染或异物排斥反应,未发现肘部骨骼生长紊乱。但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可吸收内固定进行手术操作时需要特殊的配套手术器械,手术中要严格将可吸收棒超长、突出骨质部分切除,并将尾部包埋于骨膜或韧带下,以避免可吸收棒移位到皮下,并可减

12、少可吸收内固定物在生物吸收过程中发生排异反应的可能。可吸收内固定的强度较金属内固定差,术中要检测其稳定性,视情况可加用 1 枚可吸收棒固定,或用 0#可吸收缝线加强缝合,术后长臂石膏托固定 34 周。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引发的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 30601 。肘内翻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仍在探讨中,许多学者提出不少看法。归纳起来有:(1)原始创伤说,认为肘内翻的发生与骨折发生的应力方向及骨皮质的损伤程度有直接关系;(2)整复不准确,固定不确切;( 3)前臂重力或过早持重作用于骨折端造成肘内翻。也有学者16认为肱骨髁上内侧松质骨因外力作用而有小的粉碎或压缩改变导致肘内翻。本组解剖复位的病例

13、有 3 例发生肘内翻畸形,是因尺侧折面骨质损伤压缩较严重,即使解剖复位,骨折的两侧生长也不平衡所致。因而在复位前应仔细阅读 X 线片,了解骨折的损伤程度,对于尺侧骨质损伤较重,骨折端有压缩改变,复位时尽可能呈桡侧倾旋,使尺侧骨折端骨皮质张口,人为加大携带角。8综上所述,PDLLA 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Gartland型肱骨髁上骨折,固定牢靠,效果理想。生物相容性好,不影响骨骺发育。由于可吸收棒不需埋植于皮下或露出皮外,减少了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使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成为可能。而且术后不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减轻了患儿的创伤及其父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患者家属乐于接受,满意度高。【参考文献】

14、1Omid R,Choi PD,Skaggs DL.Supracondylar humeral fractures in childrenJ .J Bone Joint Surg(Am),2008,90(5):1121-1132.2陆春.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内固定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20):1150-1152.3李进, 杜靖远 ,傅德皓,等. 可吸收钉/棒治疗儿童四肢骨干及干骺端骨折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8,29(6):341-343.4Flynn JC,Matthews JG,Benoit RL.Blind pinning of displaced supraco

15、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 sixteenyears experience with longterm followupJ.J Bone Joint Surg(Am),1974,56(2):263-272.95Gartland JJ.Manage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 .Surg Gynecol Obstet,1959,109:145-154.6Bamrungthin N.Comparison of posterior and later

16、al surgical approach in management of type III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among the childrenJ .J Med Assoc Thai,2008,91(4):502-506.7Aktekin CN,Toprak A,Ozturk AM,et al.Open reduction via posterior triceps sparing approach in comparison with closed treatment of posteromedial displaced Gartland type III supracondylar hu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