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慢性肝炎疹治方法浅探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976047 上传时间:2017-07-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疸慢性肝炎疹治方法浅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疸慢性肝炎疹治方法浅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疸慢性肝炎疹治方法浅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疸慢性肝炎疹治方法浅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疸慢性肝炎疹治方法浅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疸慢性肝炎疹治方法浅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疸慢性肝炎疹治方法浅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黄疸慢性肝炎疹治方法浅探摘 要:慢性肝炎出现黄疸,是病情反复或加重的一个标志,而病程超过 1 个月以上的长期高胆红素血症,绝非单一证候,常见多种证候并存:一是久病都有正气虚弱,尤其是脾肾亏损相当常见;二是久病入络,慢性乙肝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血淤见症,血淤又可加重病情,甚至是黄疸加深的重要病机;三是阴虚湿困兼并;四是脾虚阳气不足,或者阳气被遏,难于化湿,但是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并且容易被其他症状所掩盖;多数还存在着痰淤胶结的状况,与急性黄疸型肝炎以邪实和湿热为主有着根本的区别。黄疸之所以持久不退,退黄效果差,与胆汁淤积因

2、子的产生、肝脏炎症及肝内微循环障碍、血栓素 TXB2 含量增加、胆红素代谢障碍以及激素治疗等因素有关。在常规保肝降酶退黄治疗的基础上,要重视化湿解毒、活血化淤、助阳通阳治法的运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在常规治疗效果不好,辨证无明显热证的情况,可考虑加用制附片、干姜、淫羊藿、葛根,以温运阳气化解水湿和痰淤,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慢性肝炎;黄疸;辩证;中医药治疗 形成慢性肝炎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病位牵涉面广,虚实错杂,淤积痰湿既为病理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在我国以慢性乙肝为主。在慢性肝炎病程中发生高胆红素情况多反映病情加重,而且本病死亡率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成正比,因此退黄是

3、治疗并改善预后的关键1。目前应用人工肝(ALSS)治疗效果快而明显,死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亡率明显降低,但也有部分患者黄疸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持久不退,TBil 大多停留在 100-150mol/L 之间,笔者在临床治疗和会诊中进行了多种辨证治疗方法的探索,有几种方法效果较好,其中以解毒化淤的基础上加用温阳法的效果最明显。现就慢性肝炎顽固性黄疸证治方法与同道共同探讨。 一、顽固性黄疸的成因与机理 慢性肝炎出现黄疸,是病情反复或加重的一个标志。黄疸之证有多种,宋圣济总录就有 36 种之说2,然不外阳黄、阴黄之辨,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意,阳黄为阳明湿热熏蒸,用茵陈

4、汤为主方;阴黄为脾湿困遏,可用茵陈手术附汤为主。慢性乙肝临证所见黄疸初期多以湿热为主,而病程超过 1 个月以上的长期高胆红素血症,绝非单一证候,常见多种证候并存,如仅用清利法退黄效果不佳。原因之一是久病都有正气虚弱,尤其是脾肾亏损相当常见;二是久病入络,正如张氏医通所说“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淤血阻滞也” ,慢性乙肝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血淤见症,血淤又可加重病情,甚至是黄疸加深的重要病机;三是阴虚湿困兼并,辨证与用药不当可能加重病情;四是脾虚阳气不足,或者阳气被遏,难于化湿,但是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并且容易被其他症状所掩盖;以上情况在顽固性黄疸中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

5、存在,至少也有两种以上。 一些慢性乙肝的黄疸之所以持久不退,退黄效果差,与胆汁淤积因子的产生、肝脏炎症及肝内微循环障碍、血栓素 TXB2 含量增加、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胆红素代谢障碍以及激素治疗等因素有关;另一种情况是患者还合并有慢性胆道感染以及肝内胆管结石;或者由于长期肝病的原因,使肝组织结构发生变化,肝内胆管淤曲不畅,发生肝内胆汁淤积。而发生肝内胆汁淤积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的学者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除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上升,血清甘胆酸(CG)水平可反映肝细胞坏死的严重程度3。 二、顽固性黄疸辨证要点 1.虚实之辨 慢性肝炎之形成,以正气亏虚为主因,

6、又常常以饮食不洁、劳倦过度、情志不畅为诱因,相兼为患。其原因首先在于人体正气不能驱邪外出,大多是首先导致湿阻中焦的证候,湿邪最易引起气机的不畅,正邪之间处于对峙的局面,使病情反复或加重。笔者观察了千余例乙肝病人的舌象,腻苔占的比例达 86%之多4,腻苔是湿邪内结的重要指征,为 HBV 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同时又致使虚证内生(免疫功能紊乱) ,只是尚未显而易见,临床最常见的是气阴亏损,脾肾两虚,形成虚实夹杂。而慢性肝炎的形成,肝气不畅与脾气虚弱是重要的内因,影响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影响营血的运行,痰湿与淤血逐渐内生,进一步影响肝、脾、肾的功能。因此慢性肝炎黄疸的发生基本都是本虚标实之证(正虚

7、邪恋、虚中夹实) ,并且大多数还存在着痰淤胶结的状况,与急性黄疸型肝炎以邪实和湿热为主有着根本的区别。 上一页 1 2 下一页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2.阳黄阴黄之辨 在慢性肝炎中出现黄疸都是病情反复或者加重的表现,辨证要点是证候的表现和出现的时间,而不是黄色如何, “灿灿橘子色,并非尽阳黄” ,考伤寒论有“太阴当发身黄”的记载, 诸病源候论阴黄条有“身面色黄”之说,两书都没有指出阴黄色黯晦。临床上能见到黯晦之色,多已经是发展到肝硬化失代偿期或肝癌晚期,以及胆道慢性实质性病变。肝病专家汪承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也明确指出“慢性肝炎黄腻苔不尽属于湿热”5,有多种情况可

8、以出现。笔者认为要重点观察舌体的形态和舌质的色泽,再结合患者平素的情况进行辨证,如果患者面色黯晦、体形虚胖、舌体也胖、舌质的色淡或晦,这时的黄苔滑腻而不干大多是暂时的表象。 3.临床症状与实验检查之辨 一般慢性乙肝病情多次反复大部分是以饮食不洁、劳倦过度、情志不畅为诱因,病情初期肝细胞损害比较明显,伴有黄疸者中医辨证也多见以湿热为主,重用清热解毒和祛湿退黄药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有少部分病人(我们统计约有 10-15%) ,病情好转比较慢,黄疸下降慢或者血清胆红素长时间难以恢复到正常,徘徊在 3-10 倍之间,病人着急,医生头疼。临床症状重点要辨别消化道症状是否明显,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多烂

9、、自觉腹胀,并伴有四肢乏力、面色黯晦、舌苔滑腻、黄疸持续时间长,多为脾阳不振或者阳气被遏,仅用祛湿退黄药就难以有效;如消化道症状不明显,或者没有,而且食欲与二便正常,ALT 不是太高,多在 2-5 倍之间,而 AKP 却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比较高,血清胆红素增高持续时间多超过 6-8 周以上,但是面色黯晦,要注意伴有淤胆的情况,当重点辨别血淤的程度。 4.辨别和排除药物所致肝病 目前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达 600 多种,约占所有药物反应病例的10-15%。近几年国内外文献报道植物药引起肝损害的也日趋增多,据资料统计约占全部药物性肝病的 30%。因此在临床用药中同时

10、要防止药物性肝损伤,否则会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和胆汁淤积,包括部分中药在内,也应引起重视。笔者统计近两年来住院的 76 例药物性肝炎,淤胆型的占 32.%(25/76) ,病情重、恢复慢,其中中药所致的有 9 例(11.8%)6,7。 三、治疗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治疗必须在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基础上,考虑到慢性乙肝病情的特殊性,在辨证的前提下要参考实验检查的数据,中西医结合,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在中医治疗上不能仅仅停留在症状的改善,更要重视实验指标的消长情况,同时也要防止不辨证,仅按某些中药的现代药理来用药。随着临床与科研工作的进展,在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过程中出现了辨证分型、分型定方、守方

11、治疗的形式,但是黄疸持续不退的情况往往都不是单一的证候,病情错综互见,因此不能拘泥于某型某方某药治疗。在常规保肝降酶退黄治疗的基础上,要重视化湿解毒、活血化淤、助阳通阳治法的运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退黄中药和化湿解毒中药为主,配用活血化淤药物,并辅以助阳通阳组分,再根据病人的症状辨证加减。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1退黄中药的选用 以生大黄、茵陈、山栀子、赭石、苦参等为主,生大黄的用量以每天大便 3-4 次为度,可以中断肠肝循环;山栀子降胆红素效果比茵陈好,同时对 ALT、AST 也有效;其他用量在 30-60 克。其他还可试用秦艽8、青黛、明矾。 2化湿解毒 藿香、佩兰、苍术、白术、蒲公英、金钱草、茯苓、龙胆草、姜半夏,蒲公英和金钱草用量 30-50 克,其他为常规用量。 3活血化淤 赤芍、丹参、广郁金、莪术、制军、参三七、茜草、当归,实验证实赤芍和丹参能明显降低 TXB2,赤芍用量在 30-60 克,丹参用量不宜过大,长时间超过 30 克会引起 ALT 升高。 4助阳通阳 制附片、干姜、淫羊藿、葛根,在常规治疗效果不好,辨证无明显热证的情况,可考虑加用上述药物,以温运阳气化解水湿和痰淤,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用 1-2 周血清胆红素就能明显下降,用量 5-15 克。笔者在临床试验十多例,疗效明显。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