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975881 上传时间:2017-07-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摘要】麻杏石甘汤是中医经典名方,其药少效专,配伍精炼,临证多年,在严格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前提下,常以此方加减变化,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效如桴毂。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应用;经验 呼吸系统疾病约占内科疾病的 1/4,是引起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血,胸闷,胸痛,近年每遇此种疾病,吾多以经方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常获奇效,现将临床运用此方的经验,结合所治典型病例加以分析,以飨同道。 例 1: 患者汪某,女,28 岁。于 2009.8.12 日以“高热 3 周”为主诉就诊。3 周前开始发

2、热,伴有头疼,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治疗(药名不详)5 天无效,随转往某三甲医院,被诊断为“肾盂积水” , “肺炎” ,医院劝其回当地医院进行抗感染治疗。1 周后仍发热不退,伴胸闷,呼吸困难,经检查被诊断为“双侧结核性胸膜炎” ,涂(-) ,培(-) ,初治,并收住入院,入院后给予抗结核、降温治疗(地塞米松、柴胡注射液、安痛定同时使用)8 天,但仍高热不退,体温最高 39.8。遂请中医会诊,患者发热,汗出,不恶寒,胸闷,呼吸困难,咳嗽,咯少量黄色粘痰。查体:T:39.6,R:22 次/分,P:116 次/分,BP:125/80mmHg。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双侧胸廓呼吸动度减弱,双肺语音震颤及呼吸音

3、减弱,双肺下叩诊呈浊音,未闻及干、湿鸣音;心脏(-) ,腹部隆起,孕 33 周大小。查血常规: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WBC:12.1109/L,N:82.4%,L:17.6%;X 线示:中等量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常规检查:符合结核性胸腔积液表现,涂片查结核杆菌(-)。据以上资料中医辨证为:邪热壅肺证。肺司呼吸,主宣发肃降,热邪壅肺,导致肺气郁闭,不得宣降,故见发热、胸闷、气喘,咳嗽;里热蒸腾,津液外泄,故见汗出,口微渴,舌红,脉数为里热炽盛。故给予麻杏石甘汤原方:麻黄 6 克,石膏 30 克,甘草 6 克,杏仁 10 克,三剂,水煎服,日三次,两日内服完。上方服至第

4、二次时体温降至 37.8,至第三次服药时体温降至正常停服前药,观察2 日未见病情反复,后出院继续抗结核治疗。 讨论:肺结核多以长期午后低热、盗汗、咳嗽、咯血为特征性表现,高热仅见于病灶急剧进展扩散时,以高热为首发症状者较少。近些年来,由于全球结核疫情的回升和抗结核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结核杆菌菌株不断增加,部分病例的临床表现亦多不典型。本例患者发病即见高热,故初诊被误诊为“肺炎” ,临床值得重视。本患者另一特殊生理情况为妊娠 33 周,也被认为是高热不退的影响因素,虽诊断清楚,经抗结核及综合降温措施治疗,仍高热持续不降,经中医辨证,符合麻杏石甘汤证,故用药 1 天即获显效。 例 2: 患者王某,

5、男,53 岁,于 2010.1.1 日因“胸闷,胸痛 5 小时”入院。入院后经胸部 x 线检查及体格检查诊断为:自发性血气胸,施予胸腔闭式引流术,抗感染等措施处理,三天后胸闷等症状缓解,但患者出现发热,于每日下午 6 时左右开始体温迅速升高,最高时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达 39.8,伴胸闷,偶有咳嗽,继续抗感染治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甲硝唑) ,并经物理降温、肌注安乃近后可见缓解,但发热仍每日定时而作,持续 7 天未见好转,遂请中医会诊。诊见:发热,胸闷,偶咳嗽,喀少量黄痰,伴胸痛,于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肌注安乃近后夜间汗出较多,舌红,苔略黄,脉数。血常规:WBC

6、13109/L,N80.4%,L19.6%,辨证为邪热壅肺,给麻杏石甘汤化裁,方药如下:麻黄 6,石膏 30,生甘草 8,杏仁 12,知母 15,两剂,水煎日服一剂。上方服完,体温正常,观察一周痊愈出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讨论:自发性气胸为临床常见病,多无发热表现,本例患者发热原因可能属感染与吸收热所致,但经抗感染及对症措施治疗效果不佳;此患者发热,胸闷,胸痛,汗出,舌红,脉数,也符合邪热壅肺症候的临床表现,故使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应手起效。 例 3: 患者张某,女,73 岁。于 2010.6.7 日以“发热、咳嗽,伴胸痛10 天”为主诉入院,入院后经胸部 X 线,CT 及血常规检查确诊为

7、“大叶性肺炎” ,经抗感染及物理降温治疗 1 周,患者仍发热不退,汗出较多,伴有心慌,乏力,头晕,口干,咯黄色黏稠痰液,咯痰困难,舌干红少苔,脉细数无力,T:38.9。辨证为痰热壅肺,兼气津两伤,给予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化裁治疗,方药如下:麻黄 5,杏仁 12,石膏 30,芦根 15,黄芩 12,栝楼 10,桃仁 10,冬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瓜仁 10,桔梗 10,生薏苡仁 25,西洋参 9(另煎兑入),知母 10,甘草 6,服用三剂诸症大减,继续给以益气养阴扶正,佐小量清肺热治疗一周痊愈。 体会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 ,为中医经典名方,因其药味精炼,配伍严

8、谨,而最易掌握,但又因其药味少而常被临床所忽视,每多加减,已改变其配伍深意。本方原为治疗太阳伤寒,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 “汗出而喘”的代表方剂。但本方麻黄辛温宣肺,配石膏辛凉清热,此二药一寒一热,量比不同,疗效也不同,临床一般麻黄用量 5-10 克,石膏用量 10-60 克,在此范围内,加大石膏的用量,减小麻黄的用量,则以清肺热为主;减小石膏的用量,加大麻黄的用量,则以宣肺闭为主,故只要掌握好二者剂量的关系,在临床灵活变化,既可用于风寒化热入里,内热外寒证,也可用于风热犯肺证。此方临证应用要点,主要是掌握其肺中热盛,肺气郁闭的病理机制,无论何种原因所致呼吸系统疾病,但见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有汗或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若更能辨清邪正关系,气血津液状况,随证化裁,用之无不灵验。常规服药方法为每日一剂,水煎服,但若病情紧急,体温较高,则可每日两剂,6 小时服药一次。吾在临证中坚持以上思路,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 50 多例,常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简介:王礼凤,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主治医师,陕西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主要从事温病学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主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要研究方向:温病学理法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