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秦岭解说词一-宏基伟业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59KB
约3页
文档ID:19733129
第一集 宏基伟业生活在终南山里的人大概都知道,他们现在赖以生存的这座山岭 曾经养育了他们的祖先。他们的祖先是秦人。但是有一件事他们未必 都很清楚,那就是这些被称之为秦人的人后来又翻天覆地地建立起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   自古以来,秦岭就充满着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就连它名字的由 来都还是个谜。究竟出自谁口,得于何时,史学界至今还莫衷一是, 只有一种观点被普遍认可,那就是它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国的威名。 所以,这座横亘在中国内陆腹地的巨大山系,就叫秦岭。   古老的地理学认为,中国大陆众多山脉的根是昆仑山。因此,在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岭被称为昆仑;后来,又因为秦岭矗立在秦 国都城之南,所以秦岭又被称作终南山,或者南山。   直到公元一世纪,司马迁在他那著名的《史记》中,写下“秦岭, 天下之大阻”这句话之后,秦岭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   当这座横亘在中国大地之上,绵延 1600 多公里的山脉告别“万世 之宗”的昆仑山之后,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向中原大地的漫漫征程。 途中,一座座高峻的山岭又加入到秦岭逶迤东进的阵营,形成了一个 庞大的山系,它西起甘肃,穿越陕西,东至河南,最终把中国大陆一 分而为南北两半。   一座非凡的山脉,必然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   截至到上世纪 50 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把中国南方和 北方,笼统地归结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那么,在中国大陆上真正 意义的南北方分界线究竟应该在什么地方呢?   终于,科学家们一致认定,以秦岭为界,在中国版图上划出一道 东西向的横线,做为南北大陆地理分界线。   这条不同凡响的横线,就是位于中国大陆南北中轴线上的秦岭和 淮河。   冬天到了,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寒风凛冽,冰天雪地,人们守着 热炕、炉火,才能度过这个寒冷的季节;而秦岭以南与关中地区仅一 山之隔的汉中盆地,却依然青山绿水,春意融融。人们忙碌着撒网捕 鱼,播种收获,尽情享受阳春三月般的舒适与温暖。   寒流过后,皑皑白雪覆盖了大江南北,霜冻天气可以越过南岭, 把逼人的寒意推进到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的广东。而远离北回归线近一 千公里的四川盆地,却依然百花吐艳,遍地流芳,成为中国境内除海 南岛以外,唯一一个免受霜冻之害的省份,而这一切秦岭山脉所起到 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一座山脉居然能够改变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其地位的显赫足以 令人崇拜。而还是这同一座山脉,孕育滋养出一个日后创立千秋伟业, 统一全中国的古老族群,面对这时的秦岭恐怕任何人也不得不肃然起 敬了。这个由秦岭庇护的古老族群,也就是两千多年前被称之为秦人 的人,从秦岭出发历经五百多年的漫漫征程,在华夏大地上掀开了一 场波澜壮阔,最终改变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帷幕。   周孝王时期,秦先祖伯益第十一代孙非子牧马有功,经历二三百 年失姓亡国屈辱的秦人,终于恢复了被剥夺的嬴姓,跻身西周贵族行 列。   公元前 763 年的华夏大地上,春秋争霸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历 史上一个英雄辈出,摧枯拉朽的时代即将到来。   这一年,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做出一个大胆的举措,他要把秦人 都城,从西汉水上游的西陲,迁往宝鸡境内凤翔县长青镇,这绝不是 一次简单的搬迁,其中背后的意图是迈出了挺进关中,觊觎中原的关 键性一步。秦文公貌似小心翼翼地向东推进,对秦人和中国历史来说, 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岭庞大而绵延的身躯,以略带弧形的走势把富饶的关中平原揽 于怀抱,而秦岭高大险峻的层层山峦,又有效地阻隔了来自东南方向 的刀兵威胁。如果说秦岭为秦人在关中的聚集形成了安全之势,那么 纵灌八百里秦川的渭河水就成为了秦人立足关中的生存之本。   秦文公进入关中之后,秦人就开始从半农半牧时代,一跃而成为 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到了秦穆公时期,强大的农业基础,使秦国脱 颖而出,跻身春秋五霸行列。   公元前 647 年,秦国近邻晋国遭遇饥荒,国内粮仓十室九空。晋 惠公向秦穆公求救,购买粮食,以度荒年。   据《左传》记载,当时秦国向晋国运送粮食的船只,从秦都雍城 出发,沿渭水东进,再转陆路和漕运,抵达晋国。八百里路程,运送 粮食的船队白帆相望,首尾相接。秦人就是用这样的历史事实为后人 留下了“秦晋之好”的典故。   其实,距今 2000 多年前的秦文公并不是在关中平原的土地上播下 种子的第一人,早在他 3000 多年之前,生活在浐河和灞河冲积而成的 浐灞三角洲的半坡人,就已经在这里种植关中平原最早的粟和油菜了。 而与半坡人不谋而合的是,生活在西秦岭的大地湾人,也在距今 8000 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以黍为辅助食物了。   秦人能够立足具有悠久农业文明的关中平原,就等于拥有了当时 中国最大的粮仓。   秦景公是秦人入主关中后,第一位将秦国势力推向中原的国君。 他继承发展周人的农业技术传统,按照自然天象和天文历法安排农事, 关中地区农业由此进入发展时期。   公元前 451 年,奴隶制的苍茫暮色悄然落下,一场新的社会变革, 正在酝酿之中。   三百多年间的诸侯争霸,最终分化并重新组合为齐、楚、燕、赵、 卫、韩六国,它们势必要与秦国瓜分天下,利益的冲突使得国与国之 间的争斗变得更加复杂激烈。   为了强大自己,战胜对手,卫国利用李悝、楚国启用吴起变法图 强,其它各国也纷纷废除西周遗留下来的井田制,开始实行土地私有 化。   当时的秦国,虽然疆域不断拓展,却怎么也改变不了在中原各国 君王心目中的弱小地位,所以秦国依然是常常被人忽略,甚至蔑视的 国家。   “初租禾”政令的颁布,使秦国开始了有限度的土地制度和税赋 的变革。不仅如此,在华夏大地风起云涌的变革大趋势下,已经迟走 一步的秦国,还在耐心地等待着一个人物的出现,等待着这个人物给 秦国带来一场更为彻底的变革。   这个人,就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商鞅。商鞅原本是 卫国的贵族,少年时期就非常喜欢研究法家治国强兵的理论,由于在 卫国得不到重用,公元前 361 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 秦国。他说:“一个国家要想富裕起来,必须注重农业;一个国家要 变得强大,必须奖励将士。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 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   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 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了。奖励耕战国策的基础就建立在土地肥沃的关中平原之上。而在秦 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 矛盾。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 342 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 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   从《汉书·地理志》 “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 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 发展农业生产。井田制废除后,土地私有化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热情。   短短 20 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 战国七雄之首。秦人尽管已经具有了发达的农业优势,但是依然难以支撑规模越 来越庞大的军队。于是,扩张国土面积就成为秦国决策者们的一致共 识。   公元前 316 年,秦人从楚国手中夺取汉中的第四年,秦惠文王派 张仪、司马错率兵,从褒斜道翻越秦岭,攻入四川,吞并了巴国和蜀 国。   高大的秦岭造就了四川盆地物阜民丰的自然环境。然而长期以来 的岷江水患,却是让秦人怎么也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   公元前 256 年,一项具有为大秦帝国奠基意义的浩大水利工程付诸 实施。担任这项工程修建工作的,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 在都江堰建成一百多年后,汉代司马迁考察了这座集防洪、灌溉、水 运为一体的浩大工程,他在《史记》中写道,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 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就在秦国由于富足而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之际,雄才大略的千 古一帝,也在这个时候不失时机地登上了秦国国君宝座。   这位 13 岁即位,21 岁登基的国君,就是秦王嬴政。   秦国的强大和雄心,让各诸侯国惶惶不安,其中,秦国近邻韩国 朝不保夕的感觉最为强烈。   就在秦王嬴政登基的第二年,韩桓王就派韩国著名水利专家郑国 游说秦王嬴政,兴修沟通泾水和东洛水之间的水利工程,试图以此消 耗秦国国力,最终拖垮秦国,阻止秦人东进的步伐。   谁能知道,秦王嬴政此时正在考虑如何在关中发展灌溉水利的问 题。郑国别有用心的建议,对秦国来说可谓正中“秦以富强,再灭六 国”之下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