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山室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开发名山室坐落于永泰大洋镇的高盖山,其主峰位于棋杆村,海拔1187 米,现已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因该山有如宝盖浮空,故名又因山上常有紫云覆盖,遂又名紫盖山高盖山自古闻名闽中,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延钧敕封为大闽西岳,将其与我国五岳之一的华山相媲美宋张世南《宦闽纪文》中有《高盖山记》,称其为“天下第七福地”即全国七十二福地之一高盖山叠岭霏烟,绝壁悬泉,古洞清幽,奇峰环绕最负盛名的是紫盖峰、宴玉峰、玉华峰、放云峰、水帘洞、龙吟池、螺泉、灵龟石、凤立峰、飞升台等,号称“高盖十胜”自然景观妙不可言最为奇特的是“桃李熟坠万业兴”的奇观1995 年 1 月 15 日下午 4 时左右,一股烟云突然从高盖山顶的岩壁冲天而起,旋即一阵巨响,一块数千吨的岩石从名山室西侧崩脱,落到几百米外的山涧虽然该巨石在运行中不断分解为大大小小的岩块,但残留下的主体仍有近千吨该石原为名山室一景,上端则分叉成宛如一桃一李状,其下端则融为一体,当地人以“桃李”称之(福州市话“桃爿李另”)如今成熟期到“桃李落地告丰收”,意寓着八闽大地将走向繁荣考其原因,石崩是地球引力所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然而这大自然的杰作,又偏心地赐给了高盖山,堪称一大奇观。
高盖山靠近顶峰的麒麟峰悬崖下原有东西二石室,后改为道观后唐天成二至四年(927?929 年),闽王王延钧赐额“名山室”北宋大观三年(1109 年),知县郑仁达建圣殿,后几经兴废名山室 1991 年2就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又推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待批)名山室有许多珍贵的古迹,如东室灵龟洞中的宋代摩崖浮雕造像群,高 3 米、宽 10 米,峭壁上雕刻有大象、狮子、老虎、鹤、喜鹊、龟、鱼等;有人物造像关公看《春秋》,众人载歌载舞的场景;有亭台楼阁建筑群;有佛教故事“天人赞鹤”、“石佛浮江”等壁面中部上方刻“阿弥陀佛”立于莲花之上,佛袒右肩,右手下伸作接引状,沿莲花梗向下,并列着七比丘,皆圆首,穿交领袈裟,宽袖,拱手而立,七比丘头部以上,刻莲花多枝,这极可能是“七祖佛造像”,有关专家考察后认为,这一造像来自民间,以“莲社七祖”为崇拜对象,反映宋元时期宗教“白莲菜”在民众中传播之广,意义深远,是全国仅有的一处另外它还有五大奇观:1.石硼寓意“八闽大地走向繁荣兴盛”的时期;2.主殿木结构,近千年不腐、不朽、不烂、不毁;3.浮雕造象群;4.有一尊宋代观音石像,高 90 公分,宽 48 公分,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奇特男身观音;5.保护完整通往山顶的宋代古道,每个石阶都刻有民众为修建道路捐献钱款的姓名和时间,至今有的还字迹清晰,在一千多级台阶上,形成一组距今近千年的宋石刻长廊。
一山容三教”道、佛、儒为一体一山存三龟”迎宾龟、室内灵龟、山顶的向天龟真可谓是:紫云高盖,照满天啊! 名山室历史悠久,历代名人云集如宋代状元许将、进士陈祥道、清代自号“十砚老人”的黄任,都曾在此攻读经书自宋以来,为高盖山室题诗作画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更是不胜枚举如宋的施常、陈祥道、张世南等;明代的曹学?、许豸、郑善夫、徐等;清代董三锡、3张世采、王辉章等明代诗人、名画家许豸的《名山室》云:“梅花历乱扑岩扉,乌道幽深转翠微满院白云禅榻冷,半山残雨水帘飞猿盘古树窥僧灶,叶落香坛点衲衣不用虎溪遥送客,庐山高士已忘归读罢此诗,使人们像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名山室还有许多摩崖题刻,集唐、宋、元、明、清于一体,均保存完好,当代的也不少 自古名山室道路的崎岖陡险,仅靠一条至今保护完整的宋代古道通往山顶,也属少有古道从山脚至名山室大殿共1310 级,曲径通幽石阶两旁的垂带石上,刻有很多当时民众为修建道路捐献钱款的姓名和时间,字迹清晰沿道摩崖石刻繁多,行至“登云梯”时,有北宋政和二年(1112 年)许将题刻的“石门”等,经过艰苦跋涉攀至“登云梯”顶有“第一山”摩崖阴刻三字,系临摹米芾字体。
在 1000 多级台阶上,形成一道石刻博览长廊,蔚为壮观道保留了较完整的宋代规制阶梯的石板也基本保留原样,走在这条古道上,似乎走进了时代隧道中的宋朝年代此为第五奇观 唐文德元年(888 年)始建,五代唐天成年间(926~936 年)赐额名山室1926 年重建殿堂、楼阁它有五个大小不同的自然岩洞名山室曾经佛、道、儒共处一山,现在佛像石窟与道观为邻,还完好保存着宋代的古道,这些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室内神象、石柱、石香炉、石阶等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相传后汉时徐登兄妹七人曾在高盖山学道,修炼成仙宋崇宁三年(1104 年),徽宗赵佶曾敕封徐登为净慧真人徐登与来自霍登山的赵炳在此比斗仙术,为民治病,后羽化成仙,留下花林庄等遗迹于世 名山室石刻人物造像古朴庄重,神态各异,形象生动,内容丰富,4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的画像非常奥秘,至今无法解释,名山室有许多珍贵的古迹,如东室灵龟洞中的宋代摩崖浮雕造像群,属于原“华严之圣”像毁坏之后,重新整理雕凿的造像,包括“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 “太子宣言” 、 “鹿野苑说法” 、 “天人赞鹤” 、 “石佛浮江”等高 3 米、宽 10 米,峭壁上雕刻有大象、狮子、老虎、鹤、喜鹊、龟、鱼等;有人物造像关公看《春秋》 ,众人载歌载舞的场景;有亭台楼阁建筑群;有佛教故事“天人赞鹤” 、 “石佛浮江”等。
壁面中部上方刻“阿弥陀佛”立于莲花之上,佛袒右肩,右手下伸作接引状,沿莲花梗向下,并列着七比丘,皆圆首,穿交领袈裟,宽袖,拱手而立,七比丘头部以上,刻莲花多枝,这极可能是“七祖佛造像” ,有关专家考察后认为,这一造像来自民间,以“莲社七祖”为崇拜对象,因为整体构图较为散乱,雕凿刀法稚拙肤浅,造型简朴瘦小,当出民间工匠之手反映宋元时期宗教“白莲教”在民众中传播之广,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