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教学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A 版·必修 4《2.4.1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教学设计洛阳外国语学校 马娜娜 Phone:13903794691E-mail: lymana@sina.com22.4.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A 版必修 4 第二章《平面向量》的第4 节内容。本节内容教材共分为两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数量积的概念,第二课时主要研究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向量数量积运算是继向量的线性运算后的一种新的重要的运算,它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几何意义。向量数量积是代数、几何与三角的结合点,应用广泛,很好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理解并掌握了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平面向量之间可以进行向量与向量的乘法运算吗?而学生此时已学习了功等物理知识,能够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并熟知了实数的运算体系,这为学生学习数量积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我从学生所熟悉的“功”引入“数量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评等环节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和投影的概念及数量积的几何意义;⑵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与运算律;⑶会用平面向量数量积表示向量的模与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⑷以数学知识的教学为载体,为学生创造学习数学英语知识的环境,进而了解数学专业术语的英语表示,能用英语进行数学方面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双思维,提高英语理解能力。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以物体受力做功为背景引入向量数量积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学习“投影”后,通过设置例 1 让学生练习计算数量积与投影,并引导学生观察完成的表格发现数量积与投影的关系,从而得出数量积的几何意义,随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活动,探究数量积的性质与运算律。设置分层例题与分层练习,夯实基础,提升能力。采用双语教学,不仅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学3习的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体会数学知识抽象性、概括性和应用性,促使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思维和意识。课堂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勤于观察、思考,善于总结的态度,并提高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用平面向量数量积表示向量的模及向量的夹角,判断向量的垂直关系。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概念与运算律的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数学专业术语词汇表。五、教学基本流程六、教学过程(三三式)(Ⅰ)第一段 第一段1 提出问题2 引入课题3 出示目标第二段3 运用所学解决问题2 探究性质与运算律1 概念明晰第三段1 课堂练习3 布置作业2 课堂小结41. 提出问题问题 1:物理中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什么?功是力与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问题 2:给出图示,如何计算“功”? ||cosWFS【设计意图】由学生所熟悉的“功”开始这节课,以物理问题为背景,使学生初步认识向量的数量积,为引入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做铺垫。2.引入新课既然功的大小只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及它们的夹角有关,而力与位移都是矢量,在数学中叫做向量,那么我们可以引入一种新的运算,用 来替代 ,这就是平面向量的FSW数量积,从而引入本节课——2.4.1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3.出示目标⑴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和投影的概念及数量积的几何意义;⑵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会用平面向量数量积表示向量的模与向量的夹角;⑶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设计意图】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从而做到心中有数。(Ⅱ)第二段1. 概念明晰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 ,我们把数量 叫做 与 的数量积(inner ab||cosababproduct/dot product) (或内积) ,记作 ,即||cs问题 3:向量的夹角的范围;问题 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与线性运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影响向量的数量积大小的因素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定义中的要点内容,明确数量积这一种新运算与之前所学的向量的线性运算的区别,运算结果是一个数量。之后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投影(projection)的内容.FS 5任务 一任务 二在 方向上的投影为 , 在 方向上的投影为 .abcosabacosb问题 5:向量的数量积和投影都是数量,它们什么时候为正(positive),什么时候为负(negative),是否可能为零呢?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完成例 1 中的任务一与任务二:例 1:计算 以及 在 方向上的投影( 为 与 的夹角).abaab0° 30° 90° 120° 180°投影54数量积0° 60° 90° 150° 180°投影36ab数量积当 时, ;当 时, ;当 时, .[0,)20ab(,]20ab20ab问题 6:你从表格中还发现了什么?你发现数量积 与 在 方向上的投影有什么关系吗?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数量积 等于 的长度与 在 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abba物理中“功”的数学本质是力与位移的数量积.【设计意图】通过例 1,一方面让学生练习计算数量积与投影,巩固所学新知;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总结归纳出问题 6 的答案,进而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数量积与投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再联系课前引入得出“功”的数学本质.2. 探究数量积的性质与运算律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问题,让学生联系数量积的定义进行自主探究寻找答案,之后由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说明这就是数量积的性质。问题 7:① ②当 与 同向时, =? 当 与 反向时, =??abababbab③ 或 ④ ⑤ (什么时候取等号?cos?)问题 8:我们知道实数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数量积是一种运算,那么类比实数乘法,数量积能满足哪些运算律?你能推导出向量数量积下列运算律吗?6① ;② ;③ .ab()()()abab()acbc① 的证明较为简单,学生可以完成;对于②,若按照数量积的定义展开会出现困难教师给学生提示,可以结合数量积的定义及向量的数乘运算对 和 两种情况下0分别证明;③的证明有难度,由师生共同完成。问题 9:⑴ 与 相等吗?⑵如果 ,那么 或 ,对吗? ()abc()0abab⑶如果 , ,那么能得出 吗?为什么?0c【设计意图】学习过数量积的概念,学生有能力完成性质的探究,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对于数量积的运算律,教师先给出它所满足的运算律,由学生小组讨论试着进行证明,学生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学生证明有困难时,师生合作共同完成。问题 9 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乘法运算的区别,强化对数量积的理解。3. 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活动一(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学习课本 105 页,例 2、例 3、例 4问题 10:⑴例 2 研究后补充两题:① ;② .(3))ab()(ab⑵例 3 后给出变式题:已知 , , ,求 与 的夹64(72ab角?【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解题中运算律的作用,学会如何应用数量积解决夹角问题与垂直问题。活动二(合作探究):已知向量 夹角为 且 则 _________,ab45,|1,|2|0,ab|解: |2|10即()22夹角为 45°|,ab24|cos5|10解得 , (舍去)|3|【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题能激发学生钻研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论及自己的思想,学会如何应用数量积解决向量的模的问题。7(Ⅲ)第三段 1. 课堂练习基础练习:课本 106 页 1、2、3 题 (1,2 题进行口答,3 题由学生在黑板上作图)综合练习:⑴向量 的夹角为 60°, 则 ___________ 答案: ,ab|,|1ab||a 3⑵在 中,若 则 的形状为___________ 答案:直角三角ABC20,ABC形 2. 课堂小结⑴学生谈收获⑵教师总结:本节课共学习三个内容①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与物理意义、几何意义;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③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还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如数形结合,类比等。3. 布置作业课本 108 页 2、3、6 题思考题:已知向量 与 夹角为 45°, 当向量 与 夹角为锐角ab|2,|1abab时,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设计意图】课堂练习中,我首先考虑检测全体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先让学生练习课后题目,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继续加深对数量积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其次,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拓展,我又安排了两道综合题目,难度适中,供学生练习。课堂作业选用课后习题中的三道题,进而通过作业的批改发现学生还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再给出一道思考题,供学生课下研究讨论。板书设计:2.4.1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专业词汇表一、定义二、性质三、运算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