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九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2.2.2鉴赏诗歌的语言

举报
资源描述
1.动词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移家别湖上亭戎 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 别频啼四五声。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2.形容词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晴野望王 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 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注】 ①氛垢:尘埃。颈联“白水明田外”中“明”字最精练传神,请简要分析。3.副词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宁夹口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 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 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字,一用“犹”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解析 本题要求比较两个副词运用的巧妙程度。考生要联系诗歌的景物描写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立足于炼字的修辞效果。答案不止一种,见仁见智,贵在言之成4.数量词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南春杜 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解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享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 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 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清代何文 焕在《 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 》,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 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 “千里”“十里”都有道理,所以关键在于分析。答案 赞成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赞成用“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5.叠词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①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 ①芜:丛生的草。“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解析 叠音词对于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大量出现在写景抒情的诗文中,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二是具有抒情性;三是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和想象。在了解了叠音词的共同作用后,再结合诗歌本身来理解其具体的表达效果。这首五言绝句题为《黄氏延绿轩》,写的是春景。 “葱葱”一词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亦用来形容气象旺盛、美好。“靡靡”常用以形容风吹草偃貌。两个叠音词的运用,可 见作者写景之用心。答案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鉴赏诗歌的“诗眼”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主要有用以翻出新意,借以增添情趣,赖以增强形象性,宜于精确表达诗意等作用。抓“诗眼”是鉴赏诗歌的关键。鉴赏“诗眼”要注意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相联系,要注意知人论世。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末句“望”字是全诗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解析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柳州时所作的一首思乡诗。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政治上不断遭受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 诗中强烈地反映了当时的悲愤心情。头两句用比喻来描述思乡的感受。在诗人眼里,海 边的尖山像一把把锋利的剑在一点一点割着诗人愁苦的心肠。后两句艺术地运用了佛教中化身的说法,虚化地伸展了自己的感情,把埋藏在心底的被贬远离家乡的抑郁之情,不可遏止地倾吐了出来。这是凄苦的思乡诗,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又是悲愤的哀怨诗,表达了被贬谪的愤懑之情。全诗语言精练,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言尽而意不尽,令人回味无穷。答案 “望”在诗中是指登高远眺,眺望故乡。“望”字紧扣题目中的“寄京华亲故”来写,饱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望而不能归是痛苦的,但望又毕竟能获得某种满足;在痛苦与满足的矛盾中,诗人尽情望去,唯恐望得不够,而要身化千亿去望,可见其思乡之深。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李 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 !历来评论家认为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个说法的理解。解析 高中语文课本解说详尽,此处从略。答案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诗的主体部分也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诗人在长安不被重用,受到排挤,是因为他身上的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诗歌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得到了明白的体现。因此,最后两句是传达全诗主旨的关键句,也就是全诗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此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些诗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诗人的诗作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诗人的全部作品都是一种风格。我们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还是应当就诗论诗。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豪放词的语言绝不婉约,而婉约词的语言绝不豪放。因此我们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难免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语言风格种类繁多,但就高考而言,我们须注意了解下列几种常见的语言风格。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豪迈博大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别董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全诗的语言呈豪放的风格,请结合具体的诗句作简要赏析。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就是诗题中的董大。诗人起笔便渲染了一个荒凉、凄寒而又令人仿佛没有了着落的送别背景。 诗的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劝慰朋友,话说得响亮、有力,充满着激励,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此诗一反某些赠别诗的那种凄清缠绵、低回留连,表现了送别时刻的一种超乎他人的昂扬和悲壮,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给后人以启示,“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答案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如“千里黄云”“雪纷纷”,天地之广,风雪之大,景物之壮阔,折射出诗人心胸之壮阔。后两句是言情,“天下谁人不识君”,悲壮之中充满信心。“天下”与前面的“千里”相照应,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 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 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分析。考生须对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杜甫后期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中,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的诗歌艺术风格。例如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 浊酒怀。”诗中借江边萧瑟苍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晚年的不幸遭遇和深沉悲愤的心情。掌握了这些,再参看注释,当不难作出正确回答。答案 这首诗的风格特征是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诗人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3.悲壮慷慨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施展,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请结合具体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悲壮慷慨”的语言风格。解析 本诗是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时所作。由于武攸宜的轻率和无能,致使东征军全军陷于覆没境地。陈子昂两次进谏,并自告奋勇, “乞分麾下两万人以为前驱”,结果武攸宜恼羞成怒,反将他贬为军曹。陈 子昂“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而作此诗,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悲愤情怀。 诗中尽管没有提到什么具体环境,却创造出一种辽阔幽远、空 旷苍茫的意境。答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现了主人公在空间上的孤独,纵有天地之阔,依然没有能与我相知之人。于是,在时间仿佛凝固的、空间辽阔无垠的大地上,寂寞地站着一位诗人,感叹着苍凉与孤独,潸然泪下。4.朴素自然主要是指语言表达上不堆砌词藻,不搬弄典故,不矫揉造作,不露雕琢涂饰的痕迹,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中送别王 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 归?本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解析 诗的题目是“山中送别”,但却没有写送别的过程,一、二句只写了送 别后的情景。一个“罢”字把过程一笔带过。三、四句是用 询问的语气,表达对朋友再来的期盼。这首诗拾取生活中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跳跃性地叙述了一次送别的过程,却表达了深厚真挚的感情。 题目要求回答这首诗的语言特色。首先,我们的心中要有诗歌语言特点的几种类型,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工整典雅,简洁洗练,雄奇奔放,等等。然后对比归位。本诗基本上是明白晓畅的语言,没有生动形象的词语,没有含蓄深奥的词汇,没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像口 语一样。答案 本诗一、二句简要叙写送别的结果,三、四句是对朋友的询问和期待。语言不作任何雕琢,显得朴素自然,感情真挚。5.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雨霖铃柳 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 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本词“婉约细腻”的语言风格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请作简要赏析。解析 高中语文课本解说详尽,此处从略。答案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用“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帐饮无绪”“兰舟催发”渲染离别前的气氛;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体现了离别时的缠绵;再写别后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