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举报
资源描述
1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1、鲁迅 鲁迅(1881.9.25—1936.10.19) ,浙江绍兴人,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鲁迅”为笔名 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898) ,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1899-1902)——新学(洋学、西学)——戊戌维新变法高潮(时代背景)——《天演论》的影响——个人的忧郁汇入民族的忧郁。——“自题小像” 。 日本:东京(弘文学院) (1902-1904)—仙台学医(1904-1906) ,1906 年回国与朱安成婚。 《呐喊》与《彷徨》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呐喊》收 1918 至 1922 年之间的 15 篇小说(后将《不周山》撤去,更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 ) ,1923 年 8 月结集由北京新潮社初版。取名《呐喊》意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彷徨》 ,收 1924 年至 1925 年创作的 11 篇小说,1926 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鲁迅曾回顾其创作经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呐喊》 、 《彷徨》的思想内容1、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狂人日记》 )“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1、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A、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B、从家庭内部着眼,透过封建礼教所依附的基础——家族制度 。小说从多层次展开C、从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的怀疑入手,剖析整个封建礼教对社会成员的无形同化,个人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旧道德罪恶的载体和无意识的维护者。 2、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精神。独特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意蕴深厚的狂人形象,狂人是一个既有现实性又有象征性的艺术形象。关于小序与正文: 小序(文言):交待出:日记的来历——性质是病历—— 形式是语无伦次——作用是供医家研究。文言小序近于写实, “是正常人” ,生活在传统中的“正常人”的语言。 正文(白话):13 则日记构成正文的象征,是泛指——狂人的心理状态:被吃的恐惧来自环境、社会、历史——悲凉与吃人的绝望:母亲、大哥、家族、自己也吃过人—2—先觉者的理性反思:发现环境、历史都在吃人——自己也吃过人——救救孩子(绝望中的希望,拯救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吃人者:A、封建统治者:《阿 Q 正传》赵太爷,假洋鬼子;《祝福》鲁四老爷, 《长明灯》 四爷,《离婚》七大人;风波《赵七爷》 。B、维护封建礼教的旧知识分子:《肥皂》四铭, 《高老夫子》高尔础等。C、看客:《狂人日记》路人, 《孔乙己》酒客, 《阿 Q 正传》看客。 被吃者:A、反封建的先觉者:《狂人日记》狂人, 《长明灯》疯子, 《在酒楼上》吕纬甫, 《伤逝》子君、涓生, 《孤独者》魏连殳。B、小人物:《离婚》爱姑、孔乙己、 《祝福》祥林嫂、 《白光》陈士成等。2、展现了新旧交替时代的知识分子精神史。三代五类知识分子:(1)第一代两类:A、封建正统的卫道者:丁举人(《孔乙己》 ) 、鲁四老爷(《祝福》 ) 、七大人(《离婚》 )。B、科举殉葬者:孔乙己、陈士成(《白光》 ) 。(2)第二代:A、道德伪善者:四铭(《肥皂》 )B、觉醒继而沉沦者:魏连殳、吕纬甫,反思了五四启蒙者的精神困境,表现先觉知识分子的悲剧性。(3)第三代:个性解放的失败者:涓生、子君3、提供了一个停滞不前的社会生活史。a、近代革命史:《风波》 b、农民命运:《故乡》c、农村的妇女的苦难史:《祝福》二、 《呐喊》 、 《彷徨》的艺术特色 1、 《呐》 、 《彷》打破了古典小说故事为中心情节的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情感为中心的小说模式。 2、从小说的结构看,突破了传统小说纵向发展的故事链结构,注重场面描写,形成组接人生片段的横截面结构。 3、汲取西方小说技巧,运用多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典型化) 、浪漫主义、心理分析、意识流、象征主义等手法的综合运用。4、形成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小说文体。抒情小说、讽刺小说、乡土小说。1、在 20 年代启蒙主义思潮时期和 30、40 年代民族救亡思潮时期,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2、50 年代至 70 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 (或“农民” )的典型。3、80 年代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从《呐喊》 《彷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念出发,给予阿Q新的解释,阿 Q 再一次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4、近年来,人们开始对阿 Q 性格的人类学内涵展开探讨, 作出了另一种分析:阿 Q 作为3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难,在这个意义上说,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阿 Q 的形象的内涵(重点)1、阿 Q 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2、阿 Q 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不觉悟更突出的表现在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3、阿 Q 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1) 、妄自尊大:“闭眼睛” ,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他连老婆也没有,却还如此夸口:“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他能以自己的丑恶去骄人,别人说到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他却认为别人“还不配” ;(2) 、麻木健忘: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 (3) 、向弱小者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如对小尼姑的欺凌。 (4) 、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甘居落后与被奴役。 “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老子打儿子”;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阿 Q 形象塑造的意义: 1、作品通过对阿 Q 的遭遇和阿 Q 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2、 《阿 0 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阿 Q 的身份虽是农民,但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却并不只是农民才有的,它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鲁迅把阿 Q 性格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也就更具广泛的社会意义。 鲁迅从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出发,对其精神、思想的痼疾进行典型概括,是要提醒人们,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同时也是要吁请改革者们共同来作改造国民性的工作。《阿 Q 正传》艺术风格(理解) 外冷内热 以讽抒情 形喜实悲2、巴金巴金的文化人格及其生成和创作情况简介:  (一)巴金的文化人格:丰富而深刻的现代文化人格。正、反、合。崇高与伟大。 “世纪良知” , “知识分子的良心” 。良知、真诚、爱、自由和独立,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精神发展的关心和参与。反叛、激情、忏悔和爱伴随中国走过百年。  巴金的文化人格的生成:个性气质;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观念的濡染。 (二)巴金生平:原名李尧棠,巴金是其使用最多的笔名。这一笔名的来由。 1904 年、1919 年、1923 年、1927 年 1 月—1928 年 12 月、1929 年、1931 年、1946 年、41949 年—1966 年、1966 年—1978 年、1978 年—2005 年 (三)早期思想:安那其主义。安那其主义(无政府主义)强调摧毁一切束缚人性自由的组织和制度,巴金主要师从安那其主义中克鲁泡特金一派,强调互助、合作、自我牺牲。  人道主义、民主主义巴金前期小说可以分为两类:  第一类: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如《灭亡》 、 《新生》与《爱情三部曲》 。  ◎《灭亡》是立志献身的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独白,里面充斥着狂躁浪漫的抗争气氛。主人公杜大心是一个暗夜里绝望呼叫的英雄;  ◎《爱情三部曲》 (《雾》 《雨》 《电》 )里的各种知识青年的性格:“多余人”周如水,势力堕落的张小川,病态人物吴仁民, “近乎健全的女性”李佩珠等。  ◎《灭亡》一改五四以来文学伤感的情调,让读者拥有了自己的英雄;《爱情三部曲》使当时的青年读者从中读出他们同一代人的种种心境,思考不同的生活道路,在青年中大受欢迎。  ◎巴金的小说与同一时期“革命罗曼蒂克”创作的异同。  第二类:揭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家》的思想成就1、主题:《家》以作者自己的家庭为素材,描写“五四”时期,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 《家》主题属批判性的,深刻而激进:系统描写封建家庭的崩溃过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并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在当时有极大的感召力。 《家》的主题  (1)作品愤怒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制度吃人的本质(教材202 页)——反专制主题。 (2)作品历史地再现了“五四”新一代的觉醒和反抗,歌颂了反封建青年的叛逆精神,深刻批判了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从而为处于封建大家庭中的青年指出了一条反抗的道路(教材 202 页)——探索知识分子的追求与人生道路主题。  (3)作品预告了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公开宣告了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死刑(教材 202 页)——反封建主题。高家崩溃与灭亡的原因 外部原因:辛亥革命对封建家庭的打击:政治上失势、经济上受损、思想上变化;五四后受新思潮影响,促使封建堡垒内部叛逆者产生,加速家庭的灭亡。 内部原因:高家三代人三种思想倾向:高老太爷、克安、克定、觉群、觉世等,醉生梦死,腐朽糜烂;克明、觉新受封建毒害深,看到家庭破落趋势但无能为力;觉慧、觉民等叛逆者敲响封建家庭的丧钟。人物形象5高老太爷: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觉慧:“一个幼稚和大胆的叛徒” 。 “幼稚和大胆”是其叛逆性格的主要特征。大胆:在家庭外,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在家庭内,在认识上;在行动上敢于同最高统治者对抗。幼稚:思想、行动、感情。他同鸣凤的关系;他同高老太爷的关系。典型意义:他代表着五四时期青年一代敢于冲决封建牢笼、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他的思想和行动,对沉闷窒息的黑暗社会、对被压抑被损害的广大青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象一股奔腾的激流,冲跨了旧世界的长堤,带到了许多充满活力的新生命,去争取美好的未来。《家》的艺术特色《家》塑造人物的技巧: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运用传统的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直接剖析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日记、书信等,通过他们的幻觉、梦境等描写,来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热情奔放的风格,清新自然的语言。 《家》的语言清新明丽、朴实无华、不尚雕琢,如行云流水般酣畅自然且在朴实的叙写中又含有浓郁的抒情因素。 (《家》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有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股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 )3、老舍老舍(1899-2-3—1966-8-24) ,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舒”字拆开,为字“舍予” ,后取中间的“舍”字,以“老舍”为笔名。 《骆驼祥子》写于 1936 年,1939 年出版,是老舍的代表作品。主题环境:旧中国北平人物:人力车夫祥子内容: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三起三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