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瑞芬太尼伍用麻黄碱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958058 上传时间:2017-07-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丙泊酚、瑞芬太尼伍用麻黄碱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丙泊酚、瑞芬太尼伍用麻黄碱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丙泊酚、瑞芬太尼伍用麻黄碱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丙泊酚、瑞芬太尼伍用麻黄碱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丙泊酚、瑞芬太尼伍用麻黄碱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丙泊酚、瑞芬太尼伍用麻黄碱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摘要】本文通过使用小剂量的麻黄碱与丙泊酚、瑞芬太尼配伍,观测在无痛人流中能否减轻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对循环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得出结论:在无痛人流中,异丙酚、瑞芬太尼伍用少量的麻黄碱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的影响明显减少。 【关键词】终止妊娠无痛人流麻黄碱呼吸抑制循环抑制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抑制,甚至呼吸暂停等现象。麻黄碱能直接兴奋肾上腺素 、 两种受体,也能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间接地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其中枢兴奋作用较强、升压作用缓慢而持久,此外还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我们探

2、讨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中伍用小剂量的麻黄碱,即为了减轻这种对呼吸和循环的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门诊随机选择终止妊娠的孕妇 180 例。ASA级,年龄 19-37 岁,体重 46-79kg,孕期 5-8 周。术前检测心电图无异常,无高血压、肝肾和内分泌疾病,无药物过敏史。随机分成两组:A 组丙泊酚+瑞芬太尼,B 组丙泊酚+瑞芬太尼+ 麻黄碱,每组 90例,术前禁食 8h、禁饮 4h。 1.2 方法常规监测 BP、HR 和 SPO2,A 组先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25g/kg 和异丙酚 1mg/kg,继之以微量泵持续输入瑞芬太尼24g/kgh、异丙酚 2mg/kgh。密切观察患

3、者的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的变化。睫毛反射消失时开始手术。常规面罩吸氧 6L/min,术中出现体动时按丙泊酚 0.5mg/kg 追加静注。心率(HR)60 次/min 时静注阿托品 0.25mg。SPO290%时行人工辅助呼吸。B组配方是在 A 组的基础上增加麻黄碱 10mg,其他同 A 组。 1.3 监测指标在麻醉前 5min 开始监测 BP、HR 、SPO2,并且每隔 3min 记录一次结果。分别将注药前 3min、注药后 3min、手术结束后 3min 的监察结果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分析判断其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1.0 统计软件,计量数据用均数 标准

4、差(x-s)表示,组间数据采用单因碱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之间注药前 3minBP、HR、SPO2 均无显著性差异。A 组注药后 3minBP、HR、SPO2 明显比注药前 3min 下降(P0.05) 。B 组注药后 BP、HR 与注药前 3min 比较无明显变化( P0.05) 。B 组注药后 3minBP、HR、SPO2 显著高于 A 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无痛人流术中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具有镇痛效果好、苏醒迅速的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两种药物的配伍比例与剂量已趋于认同,但仍有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

5、报道,其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无痛人流是妇科门诊常见的一种短小手术,要3求做到安全、有效且苏醒迅速,所以在无痛人流术中维持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稳定至关重要。丙泊酚具有很强的镇静催眠作用,它起效快、苏醒迅速而完全,但镇痛作用差,与强效镇痛药瑞芬太尼复合能快速产生很强的镇痛镇静作用。另外,丙泊酚可能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和直接心脏抑制的副作用,与瑞芬太尼合用对中枢神经的抑制有相加作用,从而导致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的程度更明显,本文通过 A 组的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麻黄碱能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又能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对 和 -肾上腺素能受体均有激动作用,引起血压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它能透过血脑屏障,具有较强的中枢兴奋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亦有舒张作用1。注射后 2040s 起效,1 2min 出现高峰,作用持续 5 15min,与丙泊酚对呼吸、循环抑制高峰期吻合2。而 B 组配方以小剂量的麻黄碱正好抵消了这两种药的不良反应,同时通过给药前后和术中连续吸氧,使循环和呼吸维持一个稳定的状态,使无痛人流在临床应用中更加有效而安全。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97. 2张丹参.药理学M ,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