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9580020 上传时间:2017-11-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摘要: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其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 论语就有 37 处 。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 诗文中多用老、 庄的典故。陶渊明在诗文中继承了儒家思想创造出“善 ”之美、 劳动美、精神美三方面的美学特征,开 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儒家“三美 ”之作。陶渊明诗文自然、真、旷远的艺术特征是受道家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对其既是一脉相承又是发展。关键词:陶渊明,美学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影响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2、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一个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下。陶渊明的性情与当时社会不投合,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陶渊明说出了辞官归隐的原因,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表明了归隐的坚定决心。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 ”他在官场上无法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世俗与自己的性格本性相违背,他不能为了适应世俗而改变本性。他的行为体现了他的思想。在其佳作中蕴涵着他对自然、真实、直率、高远旷达美学思想的倾向。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在诗文中表现了善恶分明和严正精神。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 37 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泥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

3、拘泥,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这与汉儒的思想态度有不相同之处1。另一方面,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多用老 、 庄的典故。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则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2。儒家思想事情总是先有善,然后才可有美,美与善是密不可分的。陶渊明诗文体现出对“善”的向往,对“恶”的憎恶。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

4、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在诗中。陶渊明把田园看作是安身立命之所,与黑暗的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理想世界。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重归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陶渊明把“尘网”喻为仕途为官。他认为“误落”的“尘网”当指“违己交病”的“人事” ,即仕途;“误落尘网中”即误入仕途为官。陶渊明对“善”的田园、纯朴的生活向往,对“恶”的黑暗社会的憎恶。他还有很多这样的诗篇,体现儒家思想中“善”与“恶” 。有些作品体现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朋友恳切、真挚的感情。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写稿日期:2005 年 12 月 8 日作者简介:廖秋霞(1984-),女,广东河源人,韩山师范学院

5、 2003 级中文系汉语言 4 班学生有一个突出的特征,这就是他能亲身体验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尤其是在2当时社会士大夫鄙视劳动的社会背景下。这有着儒家博爱思想影子,具有进步意义。他在诗篇中表示亲自参加劳动,是尊重劳动人民,真正能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感到有很大的乐趣。据此,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发出了大量的农事的歌咏,为中国古代诗歌创造别开了生面。 癸卯岁始春怀左田舍二首、 归园田居 、 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都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如“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开

6、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 ”“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诗人,能早出晚归辛勤耕作,并且要“长如此”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少见的。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是非常真挚的。 “且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觞远见候,疑我与时乘。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与劳动人民有着密切关系,他们在一起聊天谈心,喝酒,无所不谈。他在贫穷无可食时所作乞食 ,写的是真实的生活写照,但是他并不是一味写自己的悲苦凄凉的生活,仍能抛开凄苦,与农舍人民一起喝酒聊天。从这一角度,可以

7、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陶渊明以儒家“固穷”的精神,自勉、立身行己的严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人生道路是最为独特的。他少怀大志,屡次出仕,希望“拯救济世” ,建功立业,可惜时运不济,理想抱负都无从施展。在忧患与绝望中,诗人没有选择三闾大夫的自杀殉志,更没有选择扬雄等无行文人的不讲操守、变节附贼3。陶渊明以自勉、立身行己的严正精神,选择隐逸生活,寻找“本性”归属。陶渊明在诗文中继承了儒家思想创造出“善”之美、劳动美、精神美三方面的美学特征,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儒家“三美”之作。道家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诗人。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

8、产生直接的影响,其诗文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自然” “真”以及“旷远”三美之上,继承和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朱熹在朱子语录中指出:“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看归园田居: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勾勒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幅画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有点像是世外桃源的光景,但这些描写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同时,陶渊明诗文以顺应自然的宇宙观看待人生。在归园田居一的起首四句,陶渊明表明自己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 “

9、适俗韵”是逢迎于世俗、周旋于应酬、钻营取巧的官场形态。诗人的“无”表明他“自然”本性对此感到无奈。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诗人的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同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即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步入官场。陶渊明不得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 ,奔波于官场。回头想,陶渊明认为那是误入

10、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成长在大自然怀抱的陶渊明,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感情,他顺应自然的宇宙观,陶冶了其诗文审美追求。大量的作品中,诗人都体现对大自然所有景物一草一物的热爱和珍惜。3从陶渊明推崇“自然”的审美追求,我们也可以看出其诗文“真”的美学特征。元人陈绎曾称赞他的作品“情真、景真、事真、意真”4。陶渊明用质朴无华的语言道出“真”。其诗文的“情”是真挚的,真切地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黑暗社会的厌恶;“景”是真实客观的,不带任何色彩的描写;“事”的交代是他的真实生活的映现,是他隐逸生活的背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意”在“情”真的基础上,创造出陶渊明真实的灵魂。真,是陶

11、渊明的人格特征;真,是陶渊明的艺术特色;真,是陶渊明的魅力所在5。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是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发出世事人生的感慨。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古诗写真事真感,隐逸生活的贫困,但另一方面,热爱大自然的他,也不受权贵的诱惑。就像“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真实地写出自己的窘况和坚定的决心。陶渊明在诗文中从不掩饰自己的真诚的思想,真实的生活和纯真的感情,给人以美的感动。陶渊明诗文的旷远美就是以心胸开阔、坦荡、通达事理、明智处

12、世。饮酒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诗人当时的心境是旷远开阔的。饮酒十五:“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陶渊明站在一个宇宙的高度来审视生死,对生死是抱着非常乐观、旷达的态度去面对。拟挽歌辞三首:“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这样的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前文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笔的勾勒显出诗人生活的简单和朴实。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淡,味道却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虽然是继承道家中幻想世界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态

13、度,但陶渊明的旷达悠远心境是建立在现实客观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独特色彩的旷达悠远的审美风格。陶渊明诗文自然、真、旷远的艺术特征是受道家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对其既是一脉相承又是发展。儒道相统一陶渊明以儒家的严正生活态度来处理事情,来鼓励自己并反抗现实。以道家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来引导自己,鼓励自己,并客观地看待生死等。他的生活态度现实而不局促、不畏缩,他的胸怀高扩而切合实际。从他的创作上看,陶渊明的思想与行为相统一,结合,和谐,在 20 的隐居生活都未曾受影响。儒道相统一的思想指导他的诗文创作,形成了陶渊明独特的美学思想,是文学史和哲学史上的一笔财富。参考文献: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3.2王叔新.论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的影响J.台州学院学报.(2).3张翼.情感的执着与理性的超越解悟陶渊明的人生理念及时代价值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3).4李锦娣.陶渊明的美学思想J.岱宗学刊.2003-3.(1).5徐新杰.论陶渊明的“真”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