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2年10月自学考试00031《心理学》历年真题

举报
资源描述
第 1 页 2012年 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心理学 试卷 (课程代码 0003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1、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脑子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可能还想着昨天晚上看的一部电视剧,这种意识状态称为( C )2-23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2、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D )1-5A.18 世纪末 B.20 世纪初 C.20 世纪中叶 D.19 世纪末3、信息的呈现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这说明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出现( B )3-75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整体效应4、描述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概念是( A )3-45A.感受性 B.感觉 C.皮肤觉 D.距离感5、物体的形状不因为它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这反映知觉的( B )3-65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6、艾宾浩斯研究遗忘的方法是( D )4-92A.学习法 B.重复法 C.干扰法 D.节省法7、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活动叫做( A )5-112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线性推理 D.三段论推理8、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认病患,这种思维特性是( A )5-106A.间接性 B.概括性 C.预见性 D.抽象性9、研究表明,全人口的智力水平的分布形式可以描绘成( C )6-133A.斜线 B.U 型曲线 C.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曲线 D.双曲线10、提出多元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D )6-139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斯腾伯格 D.加德纳11、人们遭遇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时产生的情绪体验称为( C )7-178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感情12、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五个层次,其最高层次是( D )7-174A.尊重的需要 B.审美的需要 C.认知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13、鲁迅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说明了人格的( C )8-186A.独特性 B.稳定性 C.复杂性 D.功能性14、当人对不同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时,在他的内心世界中产生肯定或不定的体验。这属于性格的( D ) 8-194A.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理智特征 D.情绪特征15、当个体倾向于依从所处的群体状态,丧失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甚至会表现出通常状态下不会表现出的行为,这种现象是( C )9-239A.社会助长 B.社会干扰 C.去个体化 D.社会惰化16、在人际沟通中传递给目标接受者的观念和情感是( B )9-222A.信息源 B.信息 C.通道 D.反馈17、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会体验到突然、强烈、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是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这种焦虑属于( A )10-272A.恐慌障碍 B.恐惧症 C.广泛性焦虑障碍 D.创伤后应激症18、有的学生不能接受教师的批评建议,反而在背后给教师起外号,这种挫折反应是( B )10-266A.否认 B.攻击行为 C.反向 D.退行19、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是( D )10-265A.压力 B.焦虑 C.恐惧 D.挫折20、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具体运算阶段的年龄范围是( C )11-296A.0-2 岁 B.2-7 岁 C.7-12 岁 D.12-14 岁 第 2 页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21、想象 5-121答:想象是指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2、社会知觉 3-72答: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或意向(社会特征或社会现象)做出推测判断的过程。23、注意 2-25答: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刻所处状态,表现为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4、群体规范 9-234答:群体规范是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25、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品质发展阶段的理论。11-300答: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 )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 ~5 岁) 。该阶段的儿童不顾规定,按照自己的想像去执行规则。即规则对于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在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将主体与客体相分离,还不能将自己与外界环境相区别。(2 )第二阶段:权威阶段(6 ~7、8 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其特点有两个: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3 )第三阶段:可逆性阶段(8 ~10 岁)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儿童的思维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特点。他们认识到了基于遵从的新的道德关系,从而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自律。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4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0~12 岁)。公正感和正义感是继可逆性阶段之后发展起来的,它是互敬和互惠的一个重要产物。这种公正感一般是从抛弃父母的意见的过程中获得的。儿童从这个过程中使得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从权威性和遵从过渡到了平等性。26、简述非言语沟通的类型。9-224答: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 )表情人们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也通过表情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会辨认表情所流露的真情实感,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2 )眼行为眼行为被认为是表达情感信息的重要方式。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3 )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采用身体姿势或身体动作来与别人交流信息,传达情感。(4 )服饰我们从服装的质地、款式、新旧上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条件、职业线索和审美品位等,这说明服饰也在为沟通者传达着信息,也可以起到交流的作用。(5 )讲话风格有声语言包括许多社会符号,它在沟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告诉我们在什么背景下什么人在对什么人说什么。(6 )人际空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 ,也能传递大量的情感信息。27、简述动机的功能。7-163答: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1 )激活功能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在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且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2 )指向功能 第 3 页 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指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3 )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也随之愈强烈。28、简述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区别和联系。6-130答:(1 )一般能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2 )特殊能力是指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3 )一般能力是各种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29、简述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3-71答:(1)感觉通道的性质。 (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 (3)个人的兴趣情绪。30、简述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1-18答:(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32 小题任选 1 题,2 题均答者,以前 1 小题计分,8 分。第 33 小题必答,10 分。共 18 分)31、试论述学习的内涵。4-98 答:(1 )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个体要生存,必须通过学习适应环境的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2 )学习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实现的,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 )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32、举例说明思维的种类。5-107答:根据不同的标准,研究者把思维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具有以下几种:(1 )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 )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把思维划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3 )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3、试论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择其中一点举例说明) 。8-199答:(1)遗传因素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双生子的研究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文化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社会文化具有对人格的塑造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一般为三类: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造就了某些人格特征。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4)早期童年经验 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辐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对于正常人来说,随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5)自然物理因素不同的生存环境影响人格的形成。关于自然物理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心理学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