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课堂检测

举报
资源描述
21.与朱元思书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列加点字的字注音。泠泠作响( ) 缥碧( ) 急湍( )鸢飞戾天( )( ) 轩邈( )( ) 嘤嘤( )成韵2. 解释下列加点字。(1).风烟俱尽( ) (2).从流飘荡( )(3).一百许里( ) (4).水皆缥碧( )(5).直视无碍( ) (6).急湍甚箭( )(7).皆生寒树( ) (8).负势竞上( )(9).互相轩邈( ) (10).争高直指( )(11).千转不穷( ) (12).鸢飞戾天( )(13).望峰息心( ) (14).经纶事务( )(15).窥谷忘反( ) (16).横柯上蔽( )(17).在昼犹昏( ) (18).疏条交映( )3.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 ,字 , 朝    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 4.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 蝉则千转不穷(尽)B. 负势竞上(凭依)C. 横柯上蔽(隐蔽)D.好鸟相鸣(美丽)5.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B.任意东西C.互相轩邈D.天下独绝6.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 )A.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C.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7.本文从写作内容看,第二、三节写异水奇山,是从 角度写的,而第四节是从____角度写的,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8.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请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一句中找出有词类活用情况的词,并解释其含义。2.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1).视觉上的对偶句 (2).听觉上的对偶句 (3).表达效果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4.文段中作者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5.作者在文段中所流露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文中写出的富春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2.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_____。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一个含有该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富春江水的特色。D.第三段先描写群山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22.五柳先生传一、积累与运用⒈给加点的字注音。①性嗜酒(  )②造饮辄尽( )③曾不吝情去留( )④短褐穿结(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 ( ) ( )⑥颇示己志(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⑧衔觞赋诗( )⑨无怀氏之民欤( )2.读书时,既需要字斟句酌地精读,又需要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主张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①亦不详其姓字。 (   )   ②亲旧知其如此。 (   )③或置酒而招之。 (   )   ④颇示己志。 (   )⑤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   ) 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5.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①性格: ②生活: ③志趣: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7.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A.兹若人之俦乎?B.或置酒而招之。C.无怀氏之民欤?D.葛天氏之民欤?二、阅读理解(一)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1. 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①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②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期:③ 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④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3.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4.用“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 “生活”的句子。5.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 ________的精神。2. “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3.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4.请概括指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 14-16 题。[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乙]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1. 解释加点字。①期在必醉                ②俟其欣悦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 两个文段的主人公在兴趣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上,不同之处是什么?马 说 1.韩愈,字 ,唐代 ,散文尤其著名,有《 》。被列为“ ”之首。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 世有伯乐(  )2 然后千里马( )3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 )( )4 骈死于槽枥之间( )( )5 不以千里称也 ( ) ( )6 一食或尽粟一石( )( )7 食马者( )8 才美不外见( )( ) 9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10 或尽粟一石 ( )11 策之不以其道 ( )( )12 食之不能尽其材( )( )13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14 执策而临之( )( )15 其真不知马也( )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食马者( )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4.按要求默写: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全文的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