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学说”与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955639 上传时间:2017-07-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络病学说”与中医临床文献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络病学说”与中医临床文献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络病学说”与中医临床文献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络病学说”与中医临床文献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络病学说”与中医临床文献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络病学说”与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络病学说”与中医临床文献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络病学说”与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摘要】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作为文献与临床之间的纽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吴以岭教授的“络病学说”就是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创立“络病证治”体系,创新性地与现代心脑血管疾病相联系,临床取得显著成效。笔者通过对“络病学说”的学习,产生了对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几点体会,即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进而整理文献,总结规律,探索与现代疾病的相关性,挖掘古人用药经验,继承创新,为临床提供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从而提高疗效。 【关键词】 络病学说; 中医临床文献中医临床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是以临床文献整理研究为基础,对临床治疗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透视理论创新的内在机制。在对历代临床文献

2、与用药经验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对临床常见病证各历史时期的证治规律进行研究。吴以岭教授的“络病学说”就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很好的范例。吴教授认为中医学不仅是一门临床应用医学,而且具有学术性极高的理论体系,而任何学科的建设都要以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为基础,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又是具有其内在规律性的1 ,所以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络病证治”体系正是在对络病发生、2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整理继承的基础上创立的,创新性地与现代心脑血管疾病相联系,临床取得显著成效。1 从文献中发现问题吴教授从文献中看到清代医家喻嘉言的感叹:“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

3、典也。 ”(医门法律络脉论 )叶天士亦说:“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 , “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临证指南医案 ) ,从而开始致力于络病理论的整理研究。2 基础理论的文献整理吴教授对文献的整理是以时间为线,以络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为纲,从而总结出络病学说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络病理论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概念,初步论述络脉分布、生理及病理,奠定了络病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创制旋覆花汤、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络病治疗方药,奠定了络病临床基础;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 “久痛入络” ,发展络病治法与方药并广泛运用于疼痛、中风、癥积、痹证等病证治疗。

4、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经轻络现象,加之络脉与经脉不同,在体内没有明确的起止部位和循行路线,庞大繁杂难以把握,3故络病理论未经深入研究,亦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3 发现总结规律吴教授创立“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作为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从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地反映了中医络脉的运行分布和生理功能,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中医络病理论,进而建立系统完整的络病学说理论体系。同时,吴教授根据文献记载的络病的病机演变总结出络病的病理变化有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等。4 探索与现代疾病的联系吴教

5、授认为黄帝内经创建的经络学说中, “经” “脉”概念渐行分离,已经形成以运行经气为主的“经气环流系统”和以运行血液为主的“心脉血液循环系统” ,由心、脉、血构成的“心脉血液循环系统”成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脉络作为从脉分支而出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与现代医学之中小血管及微循环基本相同,进而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认为“脉络血管系统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和病机演变规律,因其所处部位不同而分别表现为心、脑、周围血管等不同疾病,中医均称之为络病,这为建立“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奠定了基础。络气郁滞引起的络脉自稳4状态功能异常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内在一致性,均为“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

6、病变全过程,成为运用络病理论研究血管病变的切入点,由此演变的络脉瘀阻/动脉粥样硬化,络脉绌急/ 血管痉挛,络脉瘀塞/血管堵塞或闭塞,成为“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共同的关键病理环节。对于认识血管病变的共性病机变化及治疗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与近年国外医学界提出的“大循环病”和“泛动脉” (Panartery)概念相吻合。5 挖掘古人用药经验,继承创新吴教授认为络脉是“行血气”的通路,络病时表现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提出“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从文献中总结归纳出具有直接通络治疗效果的药物,包括辛味通络、虫类通络、藤类通络及络虚通补类药物。进而研发出运用络病学说治疗血管病变的通

7、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系列国家级新药。可见,中医临床文献研究作为文献与临床之间的纽带,立足文献,联系现代临床,寻求突破和发展,实现对中医的继承和创新。就目前临床的疑难重症,如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可从文献中挖掘新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实验和临床研究,对提高疗效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正如焦振廉所说的“古籍文献巨大的存世数量和曲折的流5传过程,使中医学术体系中相当多的内容还沉睡在我们未知的世界里。 ”2所以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着现实意义的。吴以岭教授就是抓住了文献中“络脉”这一个点,从专病入手,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充分继承和发扬古人的精华,形成临床医生能够理解、运用的思维和方法,发挥了中医理论和药物的优势,为人类造福。【参考文献】1吴以岭.络病学概要J.疑难病杂志,2004,3 (1):37.2 焦振廉.试论中医古籍文献的现实价值J. 中医文献杂志,2007,4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