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内科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9534723 上传时间:2017-1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病内科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神经病内科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神经病内科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神经病内科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神经病内科学》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病内科学》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内科学》教学大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经内科教学大纲前言神经病学是从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该学科与神经解剖、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免疫学、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病学和神经药理学等学科息息相关。20 世纪末生命科学的进展引人注目,神经科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神经病学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因此神经病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发展前途一片光明。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是临床分析诊断的依据,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先进的诊断技术仪器为神经系统疾病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CT、MRI、DSA、SPECT

2、、PET、rCBF 等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神经介入放射治疗、r-刀技术为神经疾病的治疗增添了新手段,这些内容需要让学生了解。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肿瘤、外伤、变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和代谢障碍疾病等。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临床、预防医学专业的五年制本科学生,教学内容分别列出重点掌握、熟悉了和了解三个部分。本课程的教学安排由教研室集体研究决定,临床医学专业理论课 16 学时,见习课 12 学时。教材为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 (第 5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课程为必修课,考试形式为笔试。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

3、总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以及他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2. 掌握神经系统的常见症状和体征;3. 熟悉神经系统的定位、定性诊断原则和诊断顺序;4. 掌握腰椎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5.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 CTMRDSA 脑电图肌电图的应用范围。二、计划学时数:4 学时(理论课 2 学时,见习课 2 学时)三、教学内容:(2 学时) 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对象、范围及其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 意识障碍:临床分类、鉴别诊断、脑死亡的定义; 视觉障碍和眼球运动障碍:1. 视力障碍:常见病因;2. 视野缺损的类型及常见病因;3. 眼肌麻痹的类型:周围性、核性、核间性、

4、核上性;4. 瞳孔调节障碍:对光反射,调节反射障碍等。 眩晕及听觉障碍:概念、分类、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 晕厥:晕厥分类、临床特点与痫性发作的鉴别; 感觉障碍:性质、类型及各种感觉障碍的定位价值; 瘫痪:1. 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特点;2. 不同部位损害运动障碍的特点。 不自主运动:震颤、舞蹈症、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症等; 共济失调:小脑性、大脑性、感觉性、前庭性共济失调的分类及表现;2 神经病学的临床方法:肌力、肌张力的概念、肌力分级;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EEG、CT、MRI 等; 诊断原则:1. 定位诊断:准则、不同部位病损的特点;2. 定性诊断:病因分类。 神经系统常用辅助

5、检查。四、见习课内容(2 学时) 神经系统检查; 腰椎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正常脑脊液结果。第二章 周围神经病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和病理生理;2. 了解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分类;3. 熟悉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4. 掌握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二、计划学时数:4 学时(理论课 2 学时,见习课 2 学时)三、教学内容:(2 学时)1. 概述: 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和周围神经的变性与再生; 神经炎、神经痛、神经病的概念; 临床周围神经病的分类情况。2. 三叉神经痛 病因: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 临床表现:原发性神经痛的临床

6、特征(部位、发作表现及有无体征) ; 诊断:必须鉴别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和其他颜面部疼痛; 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3. 面神经炎 病因:为面神经管内及茎乳孔处非化脓性炎症,与感染或自身免疫有关; 临床表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特征; 诊断:与继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鉴别; 治疗:激素治疗和神经营养治疗,物理治疗。4. 格林-巴利综合症 病因及发病机制:自身免疫疾病可能; 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表现:特征、危险性、脑脊液检查、预后; 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诊断标准,与急性脊髓炎、周期性麻痹等疾病的鉴别; 治疗:病因治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并发症处理。四、见习课内容(2 学时) 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

7、临床表现与处理;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的诊治原则。第三章 脊髓疾病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脊髓的解剖特点、定位特征表现与常见病因;2. 熟悉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3. 熟悉脊髓压迫症的诊断步骤、髓内外区别;34. 掌握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二、计划学时数:2 学时(理论课 1 学时,见习课 1 学时)三、教学内容:(1 学时)1. 概述: 脊髓的解剖特点:纵向的节段性与横断面的内部构筑; 脊髓和脊柱椎体的关系; 脊髓的血供特点; 脊髓损害的定位特征表现与常见病因; 脊髓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和主要节段横贯性损害的特点。2. 急性脊髓炎: 概述:脊髓炎和脊髓病的含义;脊髓

8、炎的临床分类;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病因和病理; 临床表现:脊髓休克期及其恢复;脑脊液变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脊髓血管病、脊髓压迫症鉴别; 治疗和护理:急性期激素治疗和主要危险呼吸肌麻痹;并发症防治: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褥疮;康复期的功能锻炼。3. 脊髓压迫症: 病因和定义; 典型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脊髓半切表现;临床表现与解剖特征的关系; 诊断和鉴别诊断:判断是否脊髓压迫症;判断脊髓压迫损害的节段;判断脊髓压迫是髓内髓外;判断脊髓压迫的原因; 治疗: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四、见习课内容(1 学时) 脊髓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与常见病因。第四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教

9、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分类及感染途径;2. 掌握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及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3. 熟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原则。二、计划学时数:2 学时(理论课 1 学时,见习课 1 学时)三、教学内容:(1 学时) 1. 讲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分类及感染途径;2.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无环鸟苷抗病毒,免疫治疗,对症支持) 。 3.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重点讲述与化脓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鉴别) ; 治疗原则(抗痨药物的选择、剂量、疗程、主要副反

10、应) 。四、见习课内容(0.5 学时) 常见脑炎、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治原则。4第五章 脑血管疾病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类、危险因素和预防;2. 了解脑的血液供应,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3. 熟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治疗;4. 掌握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二、计划学时数:6 学时(理论课 4 学时,见习课 2 学时)三、教学内容:(4 学时)1. 概述: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类、脑的血液供应、脑卒中病因与危险因素;2.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时间窗及缺血半暗带概念的提出) ; 临床

11、表现(包括各动脉闭塞后相应的症候群) ; 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防治脑水肿、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以及溶栓治疗等) 。3. 脑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5. 脑出血: 脑出血的病因、病理; 各好发部位及临床特点,主要辅助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包括内外科治疗) 。6.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病理生理变化; 临床表现、主要并发症;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7 列表比较各类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四、见习课内容(2 学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与处理; 脑梗死、

12、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原则; 常见症候群的认识。第六章 癫痫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癫痫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分类;2. 熟悉癫痫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3. 掌握癫痫发作期、间歇期治疗的注意事项及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治疗。二、计划学时数:3 学时(理论课 2 学时,见习课 1 学时)三、教学内容:(2 学时)1. 定义:讲述定义,介绍癫痫与痫性发作,简要介绍流行病学特点。2. 病因:介绍原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影响因素;痫性发作分类及癫痫诊断步骤和方法。3. 部分性发作:分类及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4. 全面性发作:分类及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5. 简介常见癫痫或癫痫综合

13、征。56. 治疗与预防:药物治疗原则,抗痫药。7. 癫痫持续状态治疗。四、见习课内容(1 学时) 熟悉各类痫性发作的临床特点; 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治疗。第七章 锥体外系疾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锥体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疾病的临床表现2. 熟悉锥体外系病变时出现的主要症状;3. 掌握震颤麻痹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二、计划学时数:3 学时(理论课 2 学时,见习课 1 学时)三、教学内容:(2 学时)1. 概述: 讲述锥体外系的组成,主要结构苍白球、纹状体的解剖和功能; 锥体外系病变时肌张力改变和不自主运动。2. 震颤麻痹: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震颤麻痹的发病机理,重点在生化

14、病理; 三大临床主症及特殊的姿势和步态; 诊断:鉴别继发性震颤麻痹。 治疗:药物替代治疗(抗胆碱能药物、多巴胺替代和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 ;手术治疗及现代基因治疗的前景。四、见习课内容(1 学时) 锥体外系病变时出现的主要症状; 震颤麻痹的治疗方法。第八章 重症肌无力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及机制;2. 掌握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 熟悉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原则、危象处理。二、计划学时数:2 学时(理论课 1 学时,见习课 1 学时)三、教学内容:(1 学时)1. 病因与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机制;2. 临床表现:1 临床症状的易疲劳性和波动性;2 临床分型;3 重

15、症肌无力危象及其类别和原因;3. 诊断: 临床表现、药物实验和肌电图检查; 与胸腺疾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关系; 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和肌无力综合症的临床鉴别;4. 治疗: 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 激素治疗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胸腺手术; 危象的处理。四、见习课内容(1 学时)6 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原则、危象处理。第九章 多发性肌炎一、教学要求与目的1. 了解多发性肌炎的病因、病理;2. 掌握多发性肌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断;3. 了解多发性肌炎的治疗原则。二、计划学时数:2 学时(理论课 1 学时,见习课 1 学时)三、教学内容:(1 学时)1. 多发性肌炎的病因、机制、病理改变;2. 多发性肌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断依据;3. 治疗:激素、免疫球蛋白治疗,支持治疗,放疗等。四、见习课内容(1 学时) 多发性肌炎的临床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